APP下载

70年代的成长心灵史

2016-12-02刘迎新

文艺争鸣 2016年9期
关键词:花街徐则臣平阳

刘迎新

2014年老舍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得者徐则臣,出版了自己历时六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这部被誉为“70后群体的小史诗”作品,获奖无数,书写着一代人的成长、苦难与救赎,成为当代文坛上较有分量的一部新作。

故事横跨近70年,它以70后这一群体作为核心,延展向它的前后几代,深入探索了半个多世纪来的中国,甚至世界的巨大变迁。无论二战,还是“9·11”;无论“文革”,还是现代化,世界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巨变,使得这几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错乱焦虑,迷茫痛苦,反映出了几代人生活的社会变迁史与作为中心的70后的一代人的心灵史。

一、时空叠错的内部结构

作为科班出身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徐则臣,其小说创作中带有很强烈的对小说内部结构、叙事方式以及意义寄含的安排与设置,尤其凸显在叠错的时空结构中。有人说:“其特殊的结构形式就引起诸多批评家的浓厚兴趣。有人称其为‘齿轮状结构,也有人认为其具备略萨所言的‘总体小说的特征,奇数章与偶数章彼此镶嵌,互相映衬,既自成一体,又互为融合。徐则臣的解释是,‘传统的线性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充满偶然性和旁逸斜出的时代。从全书我们能够看到,时间跨越了近70年,开始的起点在初平阳回到花街的火车上,此刻是当下。随着他逐渐接近故乡,小说的时间开始了回忆追溯,从与舒袖的恋情到和易长安、杨杰、景天赐的顽童时代,再到最初听见“耶路撒冷”这一词的秦奶奶的出现,时间已在初平阳的记忆里达到了最远,而作者仍不甘心,继而又将上一辈,如初医生、易培卿、景侉子、秦环、李老师、雅各布等人描写其中,网状似的将时间分裂延伸向远方的过去;当小说接近结尾,又以火车的出发去往北京,众人内心的获救作为新的开始,时间驶向未来。这种向前的网状射线似的追溯,和向后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形成了一条纵向的时间轴线。这是我们已经梳理过后的样态,是故事原本的顺叙时间。可是,当原本的故事被作者重新叙述时,这一顺叙的时间就被打破,如同玻璃碎片的这些时间片段被有意地、无序地插在小说的空间结构上。这里我们先要理清小说的空间结构,为了更好地说清各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用地质土壤层的形态作为比喻。小说人物的出生以及中心故事的发生,是在运河旁边的花街,花街作为形成年代最早、地表岩层最深的层次,在最底层。其次,作为背负着“原罪”而向外打拼的众人,他们所去的花街以外的世界,尤其是北京,作为形成年代靠后、较新的一层,在花街一层的上方,是第二层。第三,作为理想与追求的“耶路撒冷”是众人心中未达到的目的地,它形成在第二层的向往之上,它代表着作者所说的“到世界去”中的世界,是第三层,是高于现实层面的又一层。可是,我们知道地壳极不稳定,它会发生褶皱与断裂,这就意味着,一旦这三层被作者有意的“地震”所断裂开来以后,三者就在其叠错的横断面上产生了交集。那么,作者正是通过之前所说的纵向网状式、巨大延长的时间碎片穿插进三个断裂交错的空间面中,使得这部作品的时空结构交错复杂。

那么这种空间与时间的叠错,它所起到的作用,意义便极其巨大。

首先,空间上的断裂体现在,早在花街的各个主人公,在其孩童时代就已经听到了“耶路撒冷”“北京”这样的词,所处第一层的人们向往去第二层,甚至是第三层,寻求其所谓的意义与价值。然而,当多年之后,众人已到达第二层,甚至将要去第三层时,他们无一不回归于第一层,寻找其精神上的缺失与解放。这种巨大的空间错置,正是20世纪以来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时空错置问题。从二战至今,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战争的破坏与地区动荡,意义的消解与否定,使得近百年来世界处在叠置错乱之中。这时,“北京”抑或“耶路撒冷”所代表的二三层使得全世界的“人”迷茫、徘徊、缺失与无靠,这是时代的问题,是世界的问题。作者通过这部《耶路撒冷》,通过几代人对一个过失的追悔与救赎,隐藏着一个更为宏大的人类主题,那就是在时间的纵向网状式的破碎延长,横向的空间的巨大断裂之中,人们需要寻找自我的根本与内心解放,本质意义的重新确立与自我出发走向世界的精神自由。就这一主题的诠释而言,徐则臣用其意识流的叙事,后现代小说结构的时空交错,故事叙事与专栏报道的交叉打断,人物故事的叙事留白等方法,他是成功的。这一成功揭示着找寻人类意义的这一隐藏使命,被这一年轻作家以及这部作品所完成了。所以,有人说:“《耶路撒冷》用常见的‘回乡模式将‘花街与北京两大板块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引入了全新的空间‘看、耶路撒冷,不仅如此,小说开篇就借傻子铜钱之口和初平阳的专栏说出了一个更大的远方:‘到世界去。如果我们跟随小说主人公初平阳的步伐,就可以整理出一条‘成长花街一出走北京一重返花街一到耶路撒冷去一到世界去的路线,随着多个空间的勾连、重叠与延伸,徐则臣延续了自己小说一贯的‘出走姿态,这一次他走得比从前更远,其文学空间版图也衍生出了更大的疆域。”

其次,这一错置空间结构在小说的结尾处被自我进行修复,在小说的结尾处每一个人都找寻到了自己心灵解放的方式,他们回到第一层,重新确立自我,修缮教堂,忏悔过去,准备新生。作为“原罪”的景天赐的替代者,天送在结尾处说出“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使得众人明白了回到过去,修缮过去,忏悔过去,而后捡起过去,走向外来。由此,“原罪”被消除,空间变完整,叠错、迷茫、错乱的时间被理顺,空间与时间呈现出了完整连贯的样态,人们重新站在花街之上,走向北京,走向耶路撒冷,走向世界。这种时空的“重排”,或者我们说“刷新”代表着徐则臣写下这部作品的又一深刻主题,无论过去多么迷茫、伤痛、混乱、交错,只要重新回到“第一层”,找寻自我,得到救赎,捡起过去,人类便能再一次的走向未来。“青豆掉在地上,要捡起来;理想和信仰,也一样。由此可见,徐则臣并不悲观,他为书中的男女各自罗列出了‘自救的日程和清单。梦想破灭,现实残酷,但一息尚存,这或许就是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世界观中最浪漫最乌托邦的地方。”这就颇像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我们便重估一切价值,而后超人诞生”。

二、迷茫与焦虑的一代

《耶路撒冷》这本被誉为“70后群体的小史诗”,从各个方面展现着那一代,甚至那几代人的多种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它深入地探寻了在断裂的时代当中,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在自我成长与自我迷失,时代发展与精神演变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迷茫、徘徊、寻找、失落都体现在这巨大变革的方方面面里,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的心灵与成长史。小说当中直接抒发了初平阳(实为作者)真实感受的、或者说世界观的篇幅很多,那就是每一章中后附的作者专栏,在我们能读到的十篇专栏中,作者集中探讨了几个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反映着这一代人处于生活的各个阶层,各个职业,他们共同面临着同样的生存遭遇、精神问题,如在《到世界去》一章中,对于“世界”的向往,被火车撞死的铜钱;又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章中,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尤其是爱情观念的探索;还如《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一章中,对于这一代人精神缺失和充满回忆的探索,描写了活在现实却精神空白,成天只能以回忆作为自我认同的一代人;还如《我看见的脸》中十五张不同人的脸,反映着这一代人在观察世界以及呈现给世界的千姿百态和生存共象,我是谁?我是你,你们就是我们。

“因此,徐则臣对‘自我的挖掘完全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陈染等人的‘私人化写作,执着于身体隐秘欲望的表达,或灵魂无处安放的哀号。而是始终有一只眼睛面向世界,打通了自我与世界的通道,在‘我与世界的对话中,思考‘70后一代人的历史处境与出路。”《凤凰男》这一章专栏讲的是初平阳的师兄第三次结婚的事情。前两次师兄都与孔雀女结婚,但都以失败告终,这里要说明的是凤凰男是指作为集全家之力于一身,发奋读书十余年,终于成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而为一个家族带来希望的男性。孔雀女是指城市女孩的代名词。师兄作为凤凰男,与孔雀女的两次结合是失败的,其缘由是因为大嫂和二嫂对于师兄所面对的无数人的责任与关系的莫须有的恐惧,他们认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家里的老人生病了,要找他;孩子报考志愿,要找他;借钱缺钱的,要找他;孩子补习功课,要找他;有人来北京了,要找他;七大姑八大姨三舅二叔,总有事要找他。所以,当师兄第三次结婚,这位同与师兄来自农村的,比他小十岁的新师嫂,让他大称赚了。这些问题在这一代与下一代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90后常听见的几个词是“有房吗”“有车吗”“什么学历”“爸妈是干啥的”等,这些在时代裂变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都面临着这一巨大的婚姻问题,那就是在爱情面前,金钱与物质,关系与责任代替了爱的内容,成了爱情的实质意义,这是这几代人可悲与无奈的地方。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一章中,女孩是喜欢那个酷毙了的空袖子杨过,还是那个糙是糙了点,但很憨厚的郭靖;是要那个空泛的情调和姿态,还是那个务实安妥的生活。这一代人都或多或少的迷茫在这两者之间,所以,作者说,对这一代,人生也罢,爱情也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才美不胜收。这些对于爱情的迷茫与焦虑,是这一代所共同面临的,可这也仅是他们迷茫与焦虑的一部分,除了爱情,还有生活。这一代人的生活是空洞而无味的,是随意与不屑的,是缺乏意义与激情的,是苍白和无力的,在《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一章中,十几个人所组成的回忆俱乐部共同的志向都是所谓的回忆,他们大多三十来岁,未到那个整天只需回忆的年级,可却都于当下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反而热衷于回忆过往。他们不是50年代、60年代山崩地裂、气壮山河岁月中的人,他们几乎没有撕裂在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中,没有真正的赶上过“革命”,没有真正参与与反抗过那段历史,但却深深印刻着那个历史所赋予他们的枷锁,他们是金融危机的受难者,是高失业、高房价下成长起来的焦虑人,他们无时无刻地对现实和物质所焦虑,同时又承担着父辈祖辈历史精神的枷锁,他们仿佛经历过“文革”,他们仿佛参加过战争,但这仅是仿佛,却又清晰明了,他们焦虑着现实的一切,痛苦与彷徨,无意义与无价值,只有进入回忆,在那少之又少的、零星半点的回忆中安身立命,苟活其中。所以,当迷茫与焦虑充斥到一定程度,当回忆已不足以拯救他存在的意义时,自杀便成了这一代人所共有的精神现象。在《第三十九个平安夜》一章中,新生命的来临与一位同校研究生的自杀,这两条消息共同充斥着初平阳(实是作者)。这种在精神巨大压力下跳楼自杀的人,对应着逃过地震磨难,活下来的人,以及即将来到世间的新生命,其对比是强烈的,这一对比体现着作者想要证明活着充满了意义,却又无利于时代生活的巨大的空白与无意义,作者很想借助新生命的来临和逃离地震的磨难,来证明世间有多么的美好,而这一切却只能证明在这一点上,他是幸运的,可当活在这一时代平淡漫长的每一天中时,巨大的无意义裹挟着这一时代的每一个人,这是这一代人的共同问题,也是世界如今面临的问题,他们都是“垮掉的一代”,都是迷茫与焦虑的一代,他们跳楼自杀,吸毒酗酒,他们在巨大的无意义中寻求着安身的力锥之地,找到的便找到了,没找到的就如同那些千千万万的跳楼的人一样,寻求着一个终极的解脱,这正是这一代人生存的困境,是这一代人所面临的苍白的生活。

无论思想还是生活,无论故乡还是梦想,这70后的一代都是迷茫与焦虑的一代,他们迷茫与焦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地找寻着自我的解放救赎与信仰。

三、苦难当中的信仰救赎

小说当中最具信仰救赎的一点,或者我们说小说作者想要进行信仰救赎的这一意义寄含的体现,就是关于小说名字的“耶路撒冷”以及出现“耶路撒冷”的那个花街上的斜教堂,那么我们能够看到小说在结构上有刻意的安排,那就是去掉专栏所在的偶数章,所有的奇数章都是以人名作为题目,而题目的中心是所有人都认为,他的死与自己有关的景天赐,无论是初平阳和秦福小这种目击者、未施救者,还是易长安、杨杰这种间接杀人者,都或多或少的在心中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而在小说后半部分,他们共同努力修缮教堂,一致将大和堂给福小,作为天赐愿望的实现,他们都尽可能地来进行着内心的赎罪,那么这种赎罪的深层意识从何处而来?正是几十年来花街上的秦奶奶给他们留下的。初平阳认为耶路撒冷即是他的信仰,然而这里的耶路撒冷并非宗教意义上的那个耶路撒冷,因为初平阳所听到的这个词是他根本不知道意义,只是从秦奶奶那里听到,觉得很好听的一个词,以及在他们几个孩子的心中,秦奶奶教堂里的跪拜、蒲垫、穿着解放鞋的耶稣这些形象,共同作用在他们的信仰之中。所以,他们每个人心中的耶路撒冷不是现实的那个和平之城,而是一种自我内心精神与信仰的救赎之地,这个耶路撒冷可以是诵经的,也可以像佛堂一样是跪拜的,可以是有蒲垫的,可以是有颂歌的,可以是潮湿阴冷倾斜的,也可以是耶稣穿着解放鞋的。无论外在的内容如何变化,无论是否是真的,宗教信仰只要能够使他们心安,心安之处即为圣城。所以,几十年前的秦环,从妓女转变为一个教堂传教士的倾听者,再到后来转变成为一个摇摇欲坠的教堂的守护者,她甚至对于圣经当中的很多字都不认识,甚至对于这个歪着脖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无所了解,甚至在重修十字架时,对于木匠画蛇添足似的给耶稣脚上穿上解放鞋的行为而认同,希望这个十字架上的男人在花街能穿着鞋,脚不被冻着。所以,无论耶稣还是耶路撒冷,无论教堂还是圣经,它们都不是我们平常宗教意义上的它们,它们是变化的,中国化的,花街化的。可是无论多么花街化,他们都让秦环得到了信仰的救赎,得到了内心的安稳。同样,十几年后的今天,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这几人,修建教堂,憧憬耶路撒冷,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皈依,而是自我内心上的、自我精神上的信仰救赎。

徐则臣通过《耶路撒冷》这部作品,通过这个名字,所传递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救赎,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自我精神和自我信仰上的救赎,他告诉当下的国人,告诉当下的世界人,救赎源于内心,救赎存在回忆,救赎来自于内心的安稳与忏悔。当吾心安定,救赎即可完成。这种在动乱和消解了宗教、意义与崇高的当下,这条路是给全人类的,又一次信仰的救赎之路,它重新地在自我内心确立起自我救赎的方法,无论任何国家,无论任何种族,是花街还是北京,是耶路撒冷还是德国,一切的地方一切的人们,返回“自我的花街”,寻找“自我的教堂”,忏悔“自我的过去”,实现“自我的救赎”。就这个意义上而言,《耶路撒冷》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深刻性,而题目也正好说明了这一深刻性背后的作者的普世价值与人类思考。

作为“70后”年轻的作家,徐则臣的这部《耶路撒冷》内容丰富翔实,有很多文学、医学、科学,甚至魔幻巫术的描写,但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学术化与专业化过于明显,文字冗长而缺乏简练,在创新结构时又消解了故事的连贯性与可读性,雕琢过于精细,略显匠气,但这部小说对70年代群体的成长心灵史的展现是成功的,承载着一代人深厚的时代精神与精神气质。

猜你喜欢

花街徐则臣平阳
成长、转徙、回望
——论徐则臣文学的发轫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世界最美街道】系列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柳暗花明又一『街』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激情壮乡花街·醉美生态者兔
——到壮族花街节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