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现在不讲诚信的事多了

2016-12-02王小东

环球时报 2016-12-02
关键词:几代人本心交易成本

王小东

罗一笑事件在中国社会引发热议。这些年,所谓感动中国的事情最后反转的太多了。频繁、反复的反转,对于社会的伤害是相当大的。

大家发现,自己救助的到最后竟然是不诚实的人,而自己做出救助的决定是基于对不幸事件主角的信任,是对朋友圈中的那些转发、捐赠者的信任,但是最后的结果让他们不敢再信任,伤及整个社会的信任,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加大了社会交易成本。说它已经成为公害不算太夸张。

作为一个已经活了六十多年的人,在我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同样的体验确实没有现在多。为什么过去这种事比较少?

诚信往往是在博弈主体之间需要相互多次博弈产生的,如果只需要单次博弈,那么理性的人会选择撒谎、背叛、出卖,这就是每个修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都应该知道的“囚徒困境”。换通俗的表达言之,就是熟人社会会比较诚信。几十年前的中国,人员的流动远远比不上现在。除了经济发展阶段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城市里还是集团化的社会结构。比如单位的大院,几代人都生于斯,长于斯;学校上的是子弟学校;工作了还是子继父业,几代人都是捧的一个饭碗。这是个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不讲诚信其实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名声臭了,做人过日子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大提高,甚至高到你活不下去。而在这样的熟人社会养成的习惯,会带到与生人相处的环境中。现在,这个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大大改变了,前面所说的熟人社会正在逐渐远去。因为求学、工作、追随子女,很多人不得不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全新的环境,只能靠偶尔的电话或假期返乡维系旧有的熟人关系。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信软件的兴起,在网络上,天南海北的朋友在联系上方便了很多,朋友圈似乎形成了一种网络上的“熟人社会”。但网络上的“熟人社会”是虚幻的,情绪很容易被传递,信任往往又被轻易利用了。

针对一次又一次被反转的“爱心救助”事件,我们的法律和司法实践还是有可改进之处。比如,能不能对滥用人们爱心谋财的行为予以更严厉处罚?能不能有更完善的法律机制帮助乐善好施的公众追回自己的财产?我们不能丧失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总体上的大信任。是的,我们对慈善要多加小心防止被骗,但乐善好施的本心不应该变;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也要保护自己,但扶困救危的本心不能变。中国人很善良,这是几千年文明的积累,我们有义务保护这种善良,不要把这种善良搞没了。▲

(作者是北京知名学者)

猜你喜欢

几代人本心交易成本
跨年时 有所思
皮影
专用性资产、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
石磨
一人一心一山一茶
“交易成本” 需要重新定义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七律·台澎望月
关于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