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2016-12-02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办学学院

徐 健

(山东管理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济南250357)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徐 健

(山东管理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济南250357)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存在集中统一管理和分散到各个二级学院管理两种基本模式,两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都存在优缺点,采区何种管理模式主要看是否适合学校自身的项目需要和发展要求。目前存在高校以国际化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发展趋向。对此,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办学质量,避免合作办学的趋同化,走出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之路。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管理模式 资源整合 趋同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

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形式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第二条中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1]。“规范、依法、质量、创新”[2]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既不是国外合作高校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国内合作高校的一般办学,其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关键取决于国内外高校的资源整合,而资源整合又与其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积极研究探寻合适的管理模式,实现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科学管理,是催动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一、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两种典型管理模式简介

所谓“模式”,按照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务,有助于你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3]

“管理模式”百度百科解释“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4]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既具有高校内部管理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要求。实践中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有多种探索。其中以校内独立的国际交流学院集中管理和按专业归属到校内二级专业学院的分散管理两种模式最为典型,其他所谓管理模式多介于这两种之间,在其中寻找平衡点。

校内独立国际交流学院这种独立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的模式是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学校为此专门制定制度措施,包括业务职责权限、招生政策、人财物权利等,有的还具有专门的校区,能够独立行使职权、独立运作,较少受到校内一般办学政策影响。按专业归属的校内二级专业学院管理的管理模式则与之相反。这种分散管理模式,将专业分置在各学院,由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各学院分别行

使相应职责,纳入普通在校生的管理范畴。专门设立对外合作办学职能机构,主要是对外联络并开拓项目资源,对内主要是根据培养需要进行协调。

从管理角度讲,目前两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学校发展需要之分。在实践中,以符合项目特点和校情,能够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兼顾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质量并能够有效控制办学成本,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

二、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的变换及挑战

为更利于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中特选取在山东省内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发展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某学院为例,且该学校经历了两种管理模式的实践变换,采用案例分析法,有助于我们从中更清晰、准确地发现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的变换

该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历史,以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交流学院为起点,开始开展专科层次的合作办学。从办学规模上讲,由下表1可见,经历了前6年的快速上升时期和后来的回落与缓慢再爬升时期。学校改建升本成为普通本科院校后,为适应转制升本后的学校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变革。短短十几年,该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就经历了上述二种典型模式的转换。以表1为线索,下文就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问题进行分析。

表一:2004-2015年度该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数量和在校生统计表

1、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集中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时间在2004年至2012年。根据招生情况该阶段又可分为上升时期和回落时期。

在这一阶段前半时期,国际交流学院充分发挥办学的主体作用,积极开拓进取,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录取分数也逐年提升,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到2010年,在校生超过1200多人,办学效益、质量、规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后半时期,即从2010年开始,招生规模开始逐年下降,到2012年回归到几乎与开始相当的状态。当然,这种由上升到下降的过程,其实与全省的高考生源状况走势基本完全一致,也可以说大势所趋。不过,相比较而言,在全省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领域表现仍然很突出。

该管理模式的特点:1.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封闭管理,独立于普通教学院系。2.管理人员和教师由中外合作院校委派,人事由中外双方人员组成。3.与普通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人员的政策不同,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独立招生,具有独立的教学计划,独立组织教学等。4.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相当独立的办学经费支配权。

纵观这个阶段的运行状况,客观地讲,此种管理模式有优有劣。优势在于:1.学生认可度高。项目办学在教学上的相对独立性,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使用的学校教育资源比普通学生要多,具有条件优势,学生对合作办学的认可度较高。2.国际交流学院是为承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专门设立的,其项目管理制度更加规范。3.由于项目的相对封闭运行,需要协调的工作量少,管理效率高,容易形成国际化办学特色。此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1.国际交流学院有被孤立的倾向。由于国际交流学院的封闭运行,国际交流学院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和专业学院的联系较少。2.国际交流学院和二级专业学院在人才引进、试验室建设等方面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3.如果项目专业较多,国际交流学院有发展为校中校的趋势,易演化成特殊领域,过多占用学校教育资源,与普通专业教学发生冲突,使问题复杂化。

2、分散管理阶段。

调查发现,这种变换实际上与前一种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有密切关联,当然,也与学校本身的新发展形势密切相关。随着学校强化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原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专业属性归属二级学院进行管理。在学生和教师按专业划分到二级学院的同时,二级学院对合作办学专业并没有同时承接原有的一些“特权”,学校方面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也没有及时跟进明确的规划和制度安排,仅是按照教学的普通教学管理运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尽管解放职能部门并专职于开拓市场合作项目和强化协调,而整个合作办学的管理却发生弱化现象,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在这一阶段的管理有几个特点:1.二级专业学院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主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专业属性归属中方院校原有的相关二级专业教

学院系进行管理。2.国际交流学院成为单纯的协调、服务部门。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在二级学院中与其他专业同等,虽然教学要求、学生状况等具有特殊性,但教学管理纳入学校普通教育管理范畴后,失去与合作办学项目之特殊性的对应性。

此种管理模式同样具有优劣,其优势在于:1.充分利用专业教学院系的资源,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2.有利于国际化理念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普通办学也可以充分借鉴吸收项目办学的长处,将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向普通办学渗透,提高整体办学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弊端在于:1.教学管理协调难度大,各方责任不明确。以外教为例,办学项目外教由外方推荐聘用;到校后,外教由所上课程归属的学院对外教进行业务管理。教务处、国际交流学院、课程归属学院、学生所在学院这四个部门都会参与到外教的管理中,部门多,头绪多,容易将简单问题复杂化。2.学生管理难度大。将项目学生按专业划归到不同院系,学生的整体归属感不强,学生对二级学院整体认同度低。项目学生与普通学生同属一个院系,更容易产生两种办学模式的直接比较,从而引发新的矛盾与冲突。3.二级学院原有的管理机制和教学体系作用力较大,易造成项目办学与普通办学的趋同。此外,此种管理模式最大的风险是,如果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合作项目有可能不知不觉间被同化,容易把中外合作办学办成普通本专科。同时,在专业学院的管理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普通专业学生使用同样的资源,但是两者之间的收费差别很大,容易造成不稳定因素。

(二)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新挑战

从实践情况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两种管理模式,有成功,也有问题,优缺点也都清晰暴露出来,这在不同高校各有不同,然问题也基本大同小异。面对目前及今后一定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形势的新变化,需要进行管理创新改革。这种错位与冲突构成了对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的挑战。这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加强监管。2015年山东省教育厅启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对两所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科机构进行了“试评估”,正式的全面评估在近期也应该会展开。政府监管的加强和对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自然会要求学校对中外合作办学从管理、教学、制度建设、条件保障等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改革。

2、合作办学学生要求的特殊性。受学校改建升本的影响,该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录取情况日益改观。短短三年,录取最低线从原来的过资格线到2015年录取最低分提升200分以上。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加上中外合作办学学费上涨20%,学生对学校的要求特别是教学质量的要求也相应的比以前的学生会更高。如果不能提供相称的教育,造成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乃至造成矛盾冲突,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3、校企合作办学的竞争。根据国家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政策,学校相应地制定专门办法,鼓励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专业。这就造成校企合作办学专业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之间实际上形成校内竞争的格局。如何更好地办好中外合作教育,就成为目前更加迫切的问题和重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与管理模式改革

(一)国际化的目标决定管理模式的选择

最为有效的管理是目标明确,手段恰当。管理目标决定管理手段和模式的选择。仍以该学院为例,根据该校新的发展规划,国际化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合作办学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二是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山东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性优秀项目。通过合作办学,服务好学生,服务好教师,服务好学校,提升学校整体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必须走创新之路,能够有效整合学校内外资源,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

综合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模式的历史和工作目标,重新定位专业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的职能,整合学校有关资源并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系,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二)学生集中封闭管理与教学分散开放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可概括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高权力组织是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国际交流学院负责协调校内各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学生由国际交流学院统一管理,教学由各二级学院负责。

1、管理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责

(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高权力组织是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高权力组织,由中外双方选派的代表组成,包括行政负责人和学术负责人等代表,负责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大决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等合作办学重大事项的审定。项目主任由中方学校选派,为强化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的权威性,主任应由校级领导担任。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设秘书处,行使项目联合管理委员的日常职能。

(2)职能部门负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职能管理。学校的合作办学管理机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处等相关部门承担职能管

理任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外方资源的引进,人事处负责中方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建设,其他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参与项目管理,保证在学校层面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运行。为便于协调管理,职能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合作办学职能管理,这样也督促相关人员更多了解中外合作办学。

(3)专业学院负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工作。专业学院负责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与运行,负责中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组织教研活动,完成合作办学中方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外方专业教师的工作也要在专业学院的配合下进行,外方授课期间,安排外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做外教的助手,协助其上好课程。专业学院还要与合作院校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学术交流。

(4)合作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合作双方协调工作和学生管理。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可设在合作办学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兼任秘书长。秘书处依托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专业学院的工作,督促和落实合作办学的各项工作,反馈、处理学生反应的各种问题。教学工作由专业学院负责,学生管理由合作办学管理机构负责,主要解决与专业学院职责定位的交叉和并行矛盾。

2、该管理模式的优势

(1)解决趋同化,培育学校国际化的特色。解决趋同化的关键是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质量的控制。因此,将问题放在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这一层面解决,通过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审核把关,以确保培养质量符合中外双方质量要求。实际运行中,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中外专家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定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明确中方课程、外方课程和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有效整合双方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负责教学组织与运行;合作办学管理机构与教务部门共同负责对教学质量控制。

(2)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率。该项目管理模式将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置于学校整体管理框架内,明确了各部门与相关专业学院在合作办学上的职责,克服了由二级机构管理难以调动全校资源的弊端。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全面推动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职能部门可以借鉴外方院校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专业院系可以借鉴外方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项目学院既解决了自身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又保持了项目学生的相对独立性。不仅可以使项目学生受益,而且还会推动中方合作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将合作办学的有益经验向普通办学延伸,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3)各部门参与,实现中外合作项目更加开放办学。新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将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从游离于学校原组织机构转变为镶嵌于学校原组织机构之中,使得项目从局部管理纳入到整体管理。通过各部门的参与,能够在每个参与部门中形成辐射作用,避免国际化在原来的管理体制中于局部唱独角戏,相关职能部门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合作办学管理中来,更好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3、风险控制点

该项目管理模式存在两个重要风险控制点:一是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能否有效发挥作用。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最高权力机构,让其真正发挥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是避免专业学院管理模式下不将合作办学混同于普通办学的重要保障。二是“协调部门”是否有有力的沟通协调能力。该项目管理模式中,相同管理层级的不同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相同管理层级间的协调,对合作办学管理机构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一个巨大考验。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861/201412/xxgk_180471.html.

[2]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运用[J].江苏高教,2012,(01).

[3][4]http://www.baike.com/wiki/%E6%A8%A1%E5%BC%8F.

(责任编辑:韩清恩)

本文为2015年度山东管理院校级教研项目“国际化加快新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Y2015-19)的研究成果。

G647

A

2095—7416(2016)05—0116—04

2016-09-13

徐健(1973-),男,山东潍坊人,经济学硕士,山东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办学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