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籍装帧的“民国范式”探析

2016-12-02聂世忠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民国范式

聂世忠

书籍装帧的“民国范式”探析

聂世忠

本文阐述了民国书籍装帧设计受到西方与日本文化影响、文人画家参与书籍封面设计、中西互融与中国元素的凸显促使书籍装帧中“民国范式”的形成与在中国出版史、书籍史、工艺美术史以及社会史构成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形态、价值审美观与核心理念,“民国范式”促使现代工业社会的艺术设计向中国传统手工业艺术设计的植入提升并发生了时代变革。剖析了曾一度繁荣的“民国范式”因政治因素没有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直通,我们需梳理民国时期设计的历史与基础,挖掘中国本土设计的近代化、现代化转型价值,使设计创新与民族精神在当代得到更好的承传。

民国;书籍装帧;风格演变

我国在鸦片战争前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的通商口岸、租界城市如北京、武汉、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国外的商品广告。一些西洋音乐、美术、电影戏剧为书籍装帧设计借鉴西方设计元素提供了可能,特别是摄影的运用对我国近代视觉传达设计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书籍装帧设计的题材壮大丰富,形成了“民国范式”,“范式一改变,这个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1]。此时期军阀混战、政府更迭、战火纷飞唤醒了知识分子的政治觉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使民国的书籍装帧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异常活跃与繁荣的景象。

一、“民国范式”受西方与日本书籍设计文化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的书籍装帧形式主要为简策、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书籍装帧形态。受莫里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设计风格、欧洲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日本“图案字”影响,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走向了现代化,在晚清欧洲先进的金属凸版印刷技术就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在书籍装帧方面由传统走向了现代。20世纪20年代西洋的石版、铜版、锌版、铅字印刷、照相制版(又称珂罗版)等设计技术在我国开始普及,国外先进印刷技术,线装改为铅印平装,国内纷纷出现了不少出版机构,报纸杂志增多,国内书籍装帧设计迎来了繁荣,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新文艺与期刊杂志、新教育课本的大量涌现,大批留学归来的学子、艺术家们积极投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20世纪初,近代中国美术的著名开拓者几乎都去过日本留学或考察过,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去过日本留学的中国著名美术家多达300人以上。”[2]如陈之佛(1896-1962)是我国第一个到日本学习图案的艺术家,在书籍设计中注重装饰语言,在《文学》杂志的装帧设计中融入立体派、构成主义,以几何图案元素进行抽象概括,色彩强烈。《苦闷的象征》封面设计把景物融入到人体,受到未来主义影响。他们把国外新技术、艺术新思潮带回,此时的书籍装帧设计明显受到国外诸多艺术流派的影响。在书籍形态上由清代的线装书变成平装、精装,书籍的封面、字体、插图、版式、开本(采用1∶1.618黄金分割比)出现了各种风格,封面格局有竖向型、横向型、自由型三类。印刷纸张也改为双面印刷、右开本、切边书等的变化显示设计师们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书装成了书籍设计的主流。在文学刊物中有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如《新小说》《绣像小说》

等、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时报》《礼拜六》。

《礼拜六》(图1)封面受到日本装帧设计风影响,以风景和美女迎合大众市井审美情趣,书刊封面创作通俗化,不少国外企业如英美烟草公司投入设计资金进行书刊的广告促销,赚取中国人民的利润。

图1 礼拜六

图2 小说月报5期

图3 小说月报18卷 5号

二、文学家、画家参与书籍封面与插图设计,壮大了“民国范式”的出版机构队伍

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是在特殊的环境土壤里成长起来,此时期的文人与画家们受到西方与日本文化、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写作与五四运动等对书籍装帧设计起到了活跃作用。民国时期的知识与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是以书刊为主,新文化运动中报刊杂志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新文艺思想是以书刊为主要宣传工具,在出版机构中有官办的社会团体、教会、学校、个人创办的出版机构等等,如实力强大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良友公司等都有自己的排版师、编辑、装帧设计人员。应民国文化消费模式特征,阅读群体迅速扩大,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形态的发展变化受到新的生产方式影响而诞生新的出版形态,与中国封建体制下的出版形态不同,现代作者、艺术设计师、画家、编辑、出版家、印刷师等书籍装帧链上的各种力量进行出版形态生产,扩大了书籍装帧设计的空间。随着出版机构增多,为防止不正当竞争,规范行业规则,民国的行业书会一成立就颁发了一系列书籍市场管理法,如对书籍价格、印刷资费、彩印许可都做出了详细规范,国民自己构建起自己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形态与品格。民国时期的文化转型与类型化出版中的文化启蒙运动与通俗出版物的产生、新文化运动与精英出版、都市文化与图像出版等方面出现新的机制,出版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包括编排的生产组织方式、艺术设计人员的新兴起,使得设计主体的知识结构丰富,深化了设计理念,出现了不同类型书刊的形态。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对旧有文化表征的对抗与蜕变,表明中国视觉文化转型催生了艺术设计不同形态的发展。

1910—1920年期间《小说月报》由“鸳鸯蝴蝶派”作家王蕴章、恽铁樵主编,以文学为消遣娱乐迎合市民趣味为特征,之后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担任主编时期的刊物书籍装帧设计方面配合“五四”新文学先锋派的文学“为人生”理念,觉世、醒民为主题。

《新青年》刊物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如鲁迅、丰子恺、钱君匋、陈之佛、郁达夫、田汉、张闻天、郭沫若、徐志摩、邵洵美、闻一多、梁实秋、艾青、巴金、沈从文、萧红、叶灵凤等,他们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的同时还介绍美术设计作品,如比亚兹莱的画、王尔德的作品等等。之后丁玲主编的左翼作家联盟刊物《北斗》同样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学者。

文人学者的参与使得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呈现了新文化风格,作品显得既质朴平实又有唯美装饰趣味,不但在文章内容编排校勘而且在设计封面扉页上,显示出这些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学者式设计。另一类是艺术家身份参与设计的,如钱君匋、陶元庆、司徒乔、陈之佛、丁聪、丰子恺、廖冰兄、林风眠、叶浅予等。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可谓是我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典范,这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属人才辈出的繁荣时期,文人学者们凸显了中国设计元素。

三、“民国范式”融合中西,凸显中国元素

1.比亚莱兹唯美风出现

受新艺术运动与装饰运动影响,民国书籍装帧出现了新的装饰纹样,特别是新艺术运动代表比亚莱兹的唯美繁复风格被郁达夫、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文人推崇,如叶灵凤负责排印和装帧设计的周全平的短篇小说集《梦里的微笑》封面是受这种影响,细腻、唯美、梦幻、颓废。不少出版社的书籍装帧设计如光华书局、创造社出版部、北新书局和现代书局的出版物等基本受到此种风格影响。闻一多先生在为《清华年刊》创作的插图《梦笔生花》属典型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案例,设计风格受到比亚莱兹的绘画影响,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并融入中国传统线描风格。钱君匋1929年为《苏俄小说专号》的封面设计受到构成主义大师罗德钦作品的影响,运用大字体编排,醒目的红色和黄色,视觉冲击力强烈。

20世纪初至30年代,英、美外商在上海创办广告公司为抢夺中国设计市场聘请中国画家绘制广告,要求必须符合中国民情和习俗的广告设计。外国政客、商人带来大量供应外国读者的书籍杂志进入中国,设计师得以见到欧洲19世纪晚期光彩夺目的平面设计思想与新产品。书籍装帧设计充分理解并尊重中国人的习俗,很多运用中国民俗年画样式,舍弃西方招贴形式,如杭稚英、郑曼陀等设计师就结合中国审美观念与装饰特征创作了不少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月份牌作品。

2.以水墨、漫画、木版画等多种形式体现中国元素

由近代转向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图形设计呈现出由“晚清”向“民国”过渡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运用绘画式,采用国画、版画等绘画手法进行设计,民国后期在“左翼文学联盟”运动思潮影响下,出版类的书籍装帧设计受到苏联影响采用一些西洋画法的设计语言。因民国时期受印刷条件影响,书籍装帧形成了“惜墨如金”的氛围,在色彩运用上民国书籍呈现出吸色如金、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的特征,对色彩的选择与运用相当谨慎,红、蓝、绿、黄原色加上黑色运用较多,并巧妙运用纸张的原色。在学习了日本图案之后不少艺术家发现日本装帧中的图案源自中国敦煌石窟壁画,如鲁迅曾与陶元庆、钱君匋等讨论中国画像石、画像砖、青铜器纹饰、石窟石刻怎样运用到书籍装帧中去,钱君匋曾说:“我觉得书面装帧要有东方的、中国的气派,把古为今用这句话体现出来,取法我国古代的铜器和石刻的纹样,是大有可为的。不但如此,凡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书法、工艺品、服饰等各方面的遗留下来的东西,无论是造型、结构、色彩、线条等,都可以在设计书面时,根据实际需要,融汇化合到创作中去,成为现代的有民族特色的装帧作品。”[3]

图4 东方杂志

图5 故乡

图6 良友画报

1897年诞生的商务印书馆旗下有两本知名刊物,一是1910年于上海创刊的《小说月报》(图2至图3),这本“百年老字号”的文学刊物现在仍在发行,对我国的书籍装帧与设计影响着几代人,《小说月报》中的插图不少为风景古迹,也包括一些名人字画,装帧设计以“消闲、娱乐”为主。这段艺术设计的历史曾被蒙尘垢壁,在艺术设计思潮风格民族特色方面现在值得再次思考。《小说月报》前期的封面设计主要以中国文人画为主的传统设计,后期封面设计则主要以西方绘画为主呈现多元化设计理念。另一本《东方杂志》(图4),陈之佛曾任书籍装帧设计,画家陈之佛运用中国艺术中的书法、汉画像石图案、吉祥图案、埃及艺术等凸显书籍装帧的东方民族气节。陶元庆为许钦文小说集《故乡》(见图七)的大红袍形象设计就来自于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形象设计,红、蓝、黑三种颜色以版画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的虚拟夸

张、意趣天然特色。

图7 萌芽月刊

图8 国学季刊

图9 心的探险

3.摄影图案式图形

鸳鸯蝴蝶派作家王文濡主编的《香艳杂志》在1914-1915年总共出版了12期,中华图书馆发行,杂志的封面以女作家或女学生肖像为主显得时尚,装饰手法迎合当时大众口味。被视为“迷魂汤、麻醉剂”的庸俗空虚小说《玉梨魂》也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出版的畅销书,出版商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使得设计商业化迅速发展,绘制照相布景、舞台背景、月份牌广告。在书籍封面上出现了注重图文并茂的彩印图案,《新青年》《良友》(图6)等刊物壮大了封面设计、封面摄影、绘画插图艺术家的队伍。《良友》(见图八、图九)创刊于1926年的上海,直到1984年在香港复刊,它的书籍装帧设计影响国内外。《良友》采用先进的照相和彩色印刷技术,刊登新时代女性照,如胡碟、阮玲玉、黄柳霜、陈云裳、陆小曼等,《良友》的出版设计迎合了大众口味。该画报的珍贵照片展示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文化、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特征,属民国时期艺术类刊物发行流传最久的之一。

《萌芽月刊》(图7)封面由鲁迅设计,摆脱了鸳鸯蝴蝶派的俗气庸俗,以“图案字”作编排创意,显得大气醒目,《国学季刊》(图8)以中国古代青铜器、汉画像石、画像砖等中国古代图案纹样作为书籍封面主要图案,《北斗》封面设计也以“图案字”为设计中心,具有装饰性,视觉效果一目了然。总之,民国书籍装帧既以开放的势态吸取西方风格,又保存民族传统样式,融合各种因素呈现出新旧艺术交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

4.以汉字美术体样式装帧设计

各种艺术字体多样化出现在民国书刊的装帧设计中,书籍封面字体设计在承传传统上创新美术字,将传统的统一字体设计为具有变化的各种形态,将文字笔划抽象化以三角形、圆形、方形图案几何概括表达一种现代的建筑体积感,美术字体中的横、竖、掠、撇、点都进行整体的创造性设计,如1935年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创刊的《杂文》杂志,民国书籍《抗争》封面的“抗争”两字的笔划设计成三角形。二是从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来,具有其书卷气,富有人文气息。如1933年由叶圣陶设计《山雨》封面,以篆书演变过来,富有稳定感。鲁迅的《心的探险》(图9)、《南疆北调》就是用传统中国书法字体作封面设计,书法题书进入书籍装帧设计,提高了书籍的品味。三是文字与图形相结合显示装饰性,受到外来新艺术运动思潮影响,如“鞭线”似的以植物曲线为装饰如《青年界》采用图案式的封面设计,鲁迅全集单行本之一的《坟》(见图十三)封面设计就以坟墓与棺材作为设计图形显示出苍凉孤寂。

《新青年》(图10)装帧设计显示了我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意识的兴起,这本刊物的前身叫《青年杂志》(图11),刊名釆用方正红色美术字,横竖笔画粗细相近,改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中,呈现梯形上宽下窄整体,富有形式感,刊名字体具有现代感,具有冲击感,视觉效果醒目突出。不同于传统的纵向排版采用了横向排列,时尚感强。刊物《诗刊》《现代》都能找到立体主义的影子,从而在中国文艺界兴起一股崇尚唯美的热潮。鲁迅老乡陶元庆被称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第一人”,他设计的鲁迅短篇小说《彷徨》(图12)运用橙色底色,黑色太阳与农民形象简洁抽象富有装饰感,表现了鲁迅作品中农民在烈日下的疲惫,体现了鲁迅笔下对国民性格中的奴性与彷徨的描写。

鲁迅的《呐喊》(见图13)封面字体就像是锋利的刀刻出来一样,苍劲有力,属

“图案字”体系,装饰性强,字体醒目,变化、鲜明鲜活灵动。因印刷条件局限,封面印刷的色彩一般不超过三种颜色,尽管色相少,但这时期的封面十分注重色彩的整体统一协调,突出主色调,红黄等暖色调多有应用,形成主、从、衬层次分明的三个层面。

图10 新青年

图11 青年杂志

图12 彷徨

图13 呐喊

四、因政治因素断裂的书籍装帧的“民国范式”需发扬光大

在较短的三十多年里书籍装帧的“民国范式”在中国出版史、书籍史、工艺美术史以及社会史构成了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形态,代表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价值审美观与核心理念,完成了中西文化互融,实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艺术设计向中国传统手工业艺术设计的植入提升并发生了时代变革。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书籍装帧、广告、月份牌等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曾一度繁荣,可谓百花齐放,出现了设计的“民国范式”。

民国期间因各党派需要“喉舌”,于是不少报纸杂志纷纷出笼,政府也开放了报馆的“言禁”,这个时期在我国出版形态史上可谓“活跃期”,蒋介石在1929年12月27日在北平记者招待会上曾说“以真确之见闻,作翔实之贡献,其弊病所在,能确见其征结,非攻汗私人者,亦请尽情批评。”[4]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发布了《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命令。1934年8月国民政府在杭州记者公会的倡议下把9月1日定为“记者节”。因民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战争、文化及社会生活使得国民政府的出版政策矛盾重重。1914年袁世凯颁布了民国史上第一部出版法,北洋政府严格控制出版物,所以不少著名刊物遭到查封,国民党政府对出版的管理也几近严苛,罕见地查禁报刊书籍。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刊物在国民党的《出版法》公布后,被勒令停止出版,1946年国民党开始全国性的出版与新闻查换证,就连坚持了三十年之久的《东方杂志》也在内战中夭折。因政治、战争各因素影响,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的中国体系没能很好承传以致断裂,设计的“民国范式”在内战期间衰微,1949年以后更是断裂。我们亟待建树中国本土书籍装帧等设计的现代化,使设计文化创新与民族精神在当代得到更好地承传。

聂世忠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1.

[2]刘晓路.各奔东西:纪念近代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中国美术先驱们[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213.

[3]费维恺,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大公报》.1929.12.29.

TS881

A

1009-4016(2016)03-0080-05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研讨式教学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中的运用》(湘教通[2015]291号序号442)。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民国范式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编排语言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娱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