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有意思的老师上有意思的课

2016-12-02彭召军

文学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现代性细节形式

彭召军

听有意思的老师上有意思的课

彭召军

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带着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们的仰慕,2016年7月6日-14日,我参加了在苏州市吴江区举行的2015届华中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第二年的暑期培训。

今年的培训以专业课为主,陈秀玲老师的《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改革》,陈龙海老师《语文教育简史》,晓苏老师的《写作教学论》,张筱南老师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魏天无老师的《文本解读与经典重读》,刘云老师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论》,均让我们如饮甘霖,如沐春风。印象最深的是国家一级作家、博士生导师晓苏教授的课。短短几天的时间,晓苏老师以点带面,虽只讲述了写作教学的三个内容,让我们对写作教学从畏难到感兴趣,从无章法到有方向,实现了一次认知上的巨大跨越。

一是作文要有意思。

晓苏老师首先区分了有意义作文和有意思作文,告诉我们写有意思的作文更有意义。然后,围绕“怎样写出有意思的作文”,从选材生活化、立意人性化、表达细节化三个维度进行了逐一说明。他讲的每一个要点,既有理论的分析,又有事例的佐证。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他说,“让学生写自己的世俗的日常生活”,“作文不要提纯,要像刚从泥土地里扯出来的花生。”“要从人性出发,既写生本能,也写死本能。既写自然属性,也写社会属性。写出两者的对抗。”“记叙文有别于议论文,非要细节不可。用细节吸引人,说服人,打动人。”“细节要有真实感、要独特、精细、开放。”

在讲到细节要独特时,晓苏老师讲了一个《残缺创造完美》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的触动了我。瞎子老爹、哑巴姑娘、聋子儿子,三个残疾情况各异的人,通过默契的配合,实现了一次完美的沟通。整个过程,三个人缺了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完成。“只有每个人都有缺陷,才会彼此需要,才能创造和谐。”晓苏老师的这句话,让我这个一直在追求完美的人幡然醒悟,明白了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残缺的个体组成,也终于读懂了断臂的维纳斯、读懂了阿炳的《二泉印月》。在讲到细节要精细时,晓苏老师用王祥夫短篇小说《上边》中“儿子撒尿”的细节,形象的诠释了“叙事的长度一定要长于故事的长度”这句话的内涵,真让我大开眼界。

二是作文要有现代性。

与传统主义的保守、实用、本质不同,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晓苏老师通过列举莫言、江青、卞之琳、高玉宝、葛非、余华、老子、庄子等人的作品,对现代主义的三个特性进行了生动的阐述。他特别指出,作文要创新,现代性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个环节中,《半夜鸡叫》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对如何运用怀疑主义写出具有现代性的作品,有了初步的认知。而根据“啊!啊?跳吧!啊——”这段对话写一篇文章这一例子,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品要彰显现代性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能读出多个主题的作品才是现代性的作品。此外,现代性的作品还应该是相对的,是否定的。这些知识的获取,让我产生了急于实践的念头。

三是作文要有究形式感。

说来真是难为情,教了这么多年语文,我第一次听说作文有形式感这个概念。

晓苏老师从形式感的概念、意义讲起,重点讲了形式感的分类:思维形式、结构形式、语言形式。在这个部分,他的许多话语都让我耳目一新,思维受到了剧烈的冲撞。他说,“对于写作者来说,形式永远重于内容。”“作文不一定要扣题。扣题是一种艺术,跑题也是一种艺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一定要警惕网络语言,千万不要用网络热词。”“语言切忌网络化、港台腔、成人腔、政治化。”

为了让大家明确三种形式感的运用,晓苏老师列举了很多的实例。如,中国当代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继明采用圆形结构,让原本庸俗的婚外恋故事《明天大选》变得耳目一新,与众不同。又如,《去张城》这个故事,运用逆反思维,不按读者的逻辑写,让跑题也变成了一种艺术。还有,铁凝在《春风夜》中的反讽框架,苏童在《神女峰》中的傻瓜叙事,余华在《七天》中的死亡视角等等,都充分证明了好的结构形式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形式可以改变内容,形式可以创造内容。”老师的这句话,犹如一剂强心针,让我对作文的形式感充满了敬畏。

晓苏老师的课是有趣的,晓苏老师这个人也是有趣的。他独有的冷峻、睿智、风趣,让课堂变得轻盈、丰满、生机盎然。我相信,一个有意思的老师,一定能让他的学生也变得有意思,进而有意义的!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职业中专学校)

猜你喜欢

现代性细节形式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细节取胜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