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舆情研究的热点议题及趋势展望
——基于CNKI(2009-2015)的数据分析

2016-12-02舒刚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舆情研究教育

舒刚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

我国教育舆情研究的热点议题及趋势展望
——基于CNKI(2009-2015)的数据分析

舒刚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 102617)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围绕教育领域热点事件形成的舆情传播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作为舆情理论研究的细分领域,教育舆情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但规范的教育舆情研究尚未形成。根据对CNKI数据库(2009-2015)中教育舆情研究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梳理了近年来教育舆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分析了教育舆情研究的演进趋势,并针对当前教育舆情研究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可能的优化路径。

教育舆情;教育舆情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热点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自媒体信息传播快速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海量信息的交互式传播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超越时空的信息互动和即时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式和行动策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热点舆情事件的频繁爆发推动着舆情问题学理化研究进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舆情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作为舆情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舆情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公众对教育舆情传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鉴于教育领域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及社会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舆情传播、演变及治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舆情:开启舆情理论研究的新场域

“舆情”是我国传统语境下的重要概念。追根溯源,“舆”从车义,指“驾车之人”,引申为社会中等级较低的人群,而“舆情”则可以解读为舆人之情,即“民众的情绪、意见和态度”。近年来,学界对舆情基础理论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王来华、[1]张克生、[2]刘毅、[3]张元龙、[4]谢耘耕[5]等学者先后围绕舆情的现代内涵对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本质及舆情构成要素等展开了充分论述,厘清了舆情与舆论、舆情与民意之间的区别,为舆情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学理基础。总体来说,舆情就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社会民众对关乎自身利益和兴趣的各类社会公共事件、现象或话题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态度、意见表达

和行为倾向的总和。

在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对普罗大众现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借助于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社会热点事件一旦进入网络传播议程,将会快速发酵并形成网络舆情高潮。网络舆情作为舆情传播最具活力的一种表现形态,是舆情与现代传播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随着近十年来网络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频发,网络舆情治理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网络舆情这一研究课题,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逐步建立了专门的舆情研究机构和团队,它们定期发布年度舆情研究报告,深度剖析当年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对政府决策咨询和学术研究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舆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舆情研究是对舆情基础理论的拓展和细化。把教育舆情上升为二级层面的舆情概念加以研究,标志着舆情研究进入概念细分的新阶段,开启这一领域的学理研究,对整个舆情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6]可以说,教育舆情研究正在开启舆情理论研究的新场域。场域理论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7]“场域不仅围绕固定的市场技术或公共政策领域而形成,也可能围绕重要的争论与问题而形成。”[8]这对教育舆情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舆情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主客体与其他环境要素的互动,就构成了舆情场域。就教育舆情的本质而言,它是公众对于教育问题的情绪、态度表达和行为倾向,是公众对教育权益的诉求,包含着各种社会利益群体对教育问题的复杂心态。[9]教育舆情通常由特定的传播媒介或载体进行扩散和传播,并因社会关注度的急剧增加而呈现传播放大效应。随着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教育舆情热点事件将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焦点。

2009年是中国手机媒体发展元年,而教育舆情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智能手机这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已提升至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10]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智能手机和自媒体应用平台表达对于教育领域热点问题的意见和不同观点。在社会转型期和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式发展、信息传播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诉求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不断交织的教育舆情外部生态环境,推动着教育舆情传播及其治理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二、近年来教育舆情研究的热点议题

与其他领域的舆情传播相比,教育舆情的产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各环节,广大社会民众既是各类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教育舆情传播的重要主体,他们对教育领域新闻事件和新出台的各种教育政策普遍具有较强的感知力。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措施的持续推进,围绕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校园安全、留守儿童、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的教育舆情热点事件备受社会关注。但学界对于教育舆情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探索阶段,规范的教育舆情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尚未形成,显然还不能适应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我们通过CNKI数据库获取研究的文献样本,试图通过对教育舆情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探索近年来教育舆情理论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1.文献分布统计

情”为“主题”和“篇名”的文献分别为52篇和29篇,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舆情研究文献趋势图(2009-2015)

教育舆情是舆情的二级概念,而高校网络舆情又是教育舆情的子概念。为了进一步探求教育舆情的研究热点分布,我们再以“高校网络舆情”为主题词和篇名,在2009-2015年的时间区间内设置精确匹配进行检索,然后以“高校舆情”为主题词,设置精确检索。检索结果显示:(1)“高校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相关文献的数量比“教育舆情”要高出数倍,且文献增长趋势较“教育舆情”更为明显;(2)按“主题”和“篇名”检索结果来看,“高校网络舆情”比“高校舆情”的文献增长幅度更为显著,“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3)根据“主题”检索情况来看,“高校网络舆情”概念的运用更为普遍,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趋势图(2009-2015)

2.文献主题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献检索的重要指标,高度概括了论文的主题、内容和研究方法,分析高频关键词,可发现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命题。[11]通过对检索“主题”为“教育舆情”的学术文献中关键词的统计分析,目前的教育舆情研究主要分布在教育舆情理论、高等教育、舆情监控与应对、教育政策、思政教育、教育事件、教育公平、教育治理等领域。从数据上看,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分别为“教育舆情”、“高等教育、高校”、“舆情监测、监控、引导”等,使用这三类关键词的比例高达76%,具体数据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教育舆情研究关键词热点分布图

教育舆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近期关注的重点议题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领域改革的现实诉求。通过对过去七年发表的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可以发现教育舆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1)教育舆情基本理论问题;(2)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3)教育舆情监测与引导;(4)教育政策热点舆情分析;(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舆情治理问题;(6)教育热点事件舆情分析;(7)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8)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热点舆情分析。

三、当前教育舆情研究面临的突出困境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新媒体时代,教育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媒体注意力导向和价值观引领功能日益重要。教育舆情信息的即时传播和去中心化的传播生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了

一个流动的信息源,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在教育政策出台之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了解各类舆情表达主体的不同态度和情绪,吸纳社会公众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观点,将对提升教育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及时理顺教育舆情热点事件背后的利益诉求、增强教育治理的精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根据CNKI数据库(2009-2015)的文献分析可知,我国教育舆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已无法满足教育治理实践的需要。

第一,教育舆情学理研究较为薄弱,尚未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教育舆情是舆情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教育舆情研究框架下的子概念,就理论研究进展来看,教育舆情研究的文献数量和理论深度都不及高校网络舆情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情况,学界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关于教育舆情的界定,对于教育舆情的主体分层和客体分类都还缺乏深入的分析。同时,目前的研究偏重于对高等教育舆情的分析,而忽视基础教育舆情研究。“教育舆情研究的生命力来源于研究规范。规范的教育舆情研究要有规范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并要对教育舆情本身与公共舆情的同构与殊异进行探索。”[12]学术概念的统摄性不强导致教育舆情研究还无法构建一个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无疑影响着教育舆情研究的专业性和持续性。因此,教育舆情研究应进一步构建自身的理论研究范式和学术话语体系,对包括“基础教育舆情”在内的教育舆情基本理论研究进一步规范化和体系化。

第二,教育舆情治理研究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无法有效发挥教育决策咨询的作用。由于教育事业的公共属性,近年来人们对教育领域发生的热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不断呈现上升趋势。与教育领域相关的话题普遍关涉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如果不能妥善应对和引导教育舆情,将导致教育舆情的持续发酵,甚至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因此,加强教育舆情研究既是舆情理论研究的拓展,也是舆情治理实践的需要。当前的教育舆情治理研究普遍强调对舆情的管控、控制和被动应对,而对教育舆情信息的全网挖掘、监测、预警和主动引导显得尤为不足。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教育决策活动将不再只是依据静态的、局部的数据,还需要及时把握实时的、动态的信息,并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更加明确的预判。对舆情传播的被动应对和僵化管控理念已无法有效实现教育舆情的精准治理,更难以对教育政策的制订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第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缺乏导致教育舆情研究质量不高。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目前教育舆情研究方法普遍比较单一,以定性分析为主。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注重舆情事件的浅层次解读和被动的舆情管控研究,而忽视了舆情背后的传播学意义;或者只限于对教育领域舆情事件的数据采集和简单的趋势分析,而对教育舆情演变规律缺乏科学认知;对教育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舆情预判、舆情传播与社会诉求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要内容都缺乏系统研究。由于缺乏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使教育舆情理论研究成果远远落后于教育实践活动。

第四,专业研究团队的缺乏阻碍了教育舆情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在自媒体传播的推动下,人们习惯于把对教育热点事件的态度、对教育政策的意见发布在网络上,尤其是学校管理、校园安全、招生考试、教育公平等问题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人们表达自身教育需求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为教育舆情研究提供了大量案例。但对于教育舆情研究而言,专业研究力量仍然较为缺乏。教育舆情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尤其是教育政策领域的学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专家以及对教育舆情传播感兴趣的学者等,而跨学科专业研究力量的不足导致教育舆情研究难以有效发挥社会影响力。

四、大数据时代教育舆情研究的演进趋势及优化路径

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焦点,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快速普及应用之

后,微信、微博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极大地改变了舆情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舆情事件始终处于公众的视野之中。在大数据时代,经由网络曝光推动进而发酵演变的教育舆情事件日益增多,难免给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社会形象以及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育舆情传播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界和实践层面的高度关注。了解教育舆情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优化教育舆情研究进程。

1.大数据时代教育舆情研究的演进趋势

鉴于教育舆情传播的影响,结合对近几年来教育舆情研究现状的分析,未来教育舆情研究将呈现以下主要趋势:

第一,教育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并逐步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文献来看,教育舆情基础理论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样就导致了概念界定不清,无法有效同舆情、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区分,对教育舆情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同样也存在分歧,这样不利于学术概念的传播和理论分析框架共识的形成。随着教育舆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学界和实践层面的重视,围绕教育舆情核心概念的基础理论研究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第二,为提升教育舆情研究效度,舆情信息监测技术和舆情专业研判方面的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舆情研究的推进依赖于信息挖掘技术与专业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依靠人工简单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舆情分析的需要。因此,新时期的教育舆情研究必须致力于推动舆情信息挖掘、舆情监测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时收集舆情信息,构建舆情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对舆情信息的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对舆情发展的趋势进行有效研判和预警,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育舆情研究的质量。

第三,教育舆情研究将进一步偏重高等教育领域的舆情研究,尤其侧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这将持续成为教育舆情研究的热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主体的整体素质更高,甚至一部分舆情表达主体本身就是舆情的研究主体,加上高等教育问题的公共属性,能引起的社会互动更为频繁,且高校的招生就业、学术腐败、师德师风等问题经过网络传播容易形成网络热点事件,这些因素都促使高等教育舆情问题将持续成为教育舆情研究的热点领域。

第四,教育舆情引导等对策性研究将成为教育舆情研究的重点方向。教育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研究的分支,既有网络舆情的特点,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教育领域的问题往往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对教育事件和教育政策的态度、意见、情绪都更为频繁,更易形成教育舆情的传播。因此,教育舆情研究将推动理论研究与教育决策咨询研究相结合。教育舆情研究团队加强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并注重对热点教育舆情事件的案例分析,总结同类舆情案例的治理经验,提升教育舆情发言人的职业素养,构建较为合理有效的教育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机制,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舆情的有效治理,并服务于教育决策。只有对现实问题有所关照,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才是持久的。做好自媒体时代教育系统舆情危机应对与管理,对推进教育系统稳定和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2.大数据时代教育舆情研究的优化路径

预测教育舆情研究的未来趋势,有助于我们系统理解和把握教育舆情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教育舆情研究质量,增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大数据语境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路径,才能有效应对当前教育舆情研究面临的诸多困境,促进教育舆情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加强教育舆情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培养专业的研究团队,将有效推动教育舆情研究的专业化进程。对学术概念的准确界定和运用有利于推动学术积累,重视教育舆情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不断规范教育舆情研究范式,才

能提升教育舆情研究的理论价值。目前来看,从事教育舆情研究的主体主要来自高校科研机构,部分高校开设了舆情研究中心,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着研究团队偏少、研究队伍不专业、研究内容同质化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优化教育舆情研究的人才资源。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教育舆情研究更需要一批精通大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吸收具有教育学、传播学、政治学背景的跨学科人才,实现教育舆情研究机构和技术平台的跨界合作以及跨学科人才资源的优化整合。这样才能实现基于优质技术平台的教育舆情的监测、研判和有效治理,为及时应对教育舆情危机提供智力保障。

第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提升教育舆情研究质量的保障。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教育舆情研究应在规范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相关学科的先进方法与技术,提高研究方法运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舆情的分析和研判首先面对的是海量数据信息,如果没有科学的高级算法来进行数据运算,将无法挑选和识别真正具有教育舆情研究价值的数据。如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系统就采用了自动分词标注来分析高教舆情,通过对相关主题词自动分类、聚类和情感倾向分析,实现热点事件监测和舆情预警的功能。[13]利用网络爬虫技术等各类工具和平台采集舆情信息只是分析教育舆情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对数据进行有效加工,并对其进行深度分析,从中寻找舆情演变的真正原因。而要做到这一步,除了需要传播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外,信息挖掘工具和方法的熟练运用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教育舆情的常态化分析、监测与治理。教育舆情区别于其他社会舆情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易逝性,往往由具体的点式问题引爆舆论,随着网络快速扩散,然后在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意见表达下舆情得以化解,但此后如果类似事件再度出现,将再一次引爆舆情。如果同类事件频繁爆发,将严重影响政府部门的政策公信力,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弥散成整体性的教育舆情事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因此,充分运用大数据加强教育舆情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将有效地完善教育舆情的监测、预警及治理机制。实现教育舆情的常态化分析、监测与治理,将长期舆情动态与短期舆情事件相结合,重视教育舆情真实数据的科学分析,探究教育舆情背后掩藏的社会矛盾,将有利于促进教育舆情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的现代化。

第四,教育舆情研究者应尝试探索区域性的舆情治理机制。教育舆情的区域性是其区别于政务舆情、企业舆情的典型特征,从空间范围上看,区域间教育发展差异导致了人们对教育关注存在区位差异,使教育舆情分布呈现不同的区域特色。网民对教育舆情关注度较高的教育舆情事件主要集中于教育公平、校园安全、招生就业、教育政策、师德失范等方面,且一般以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教育发达地区产生教育舆情热点事件的频次较高,而不同区域的同类舆情事件也可能呈现不同的面向。因此,研究者应尝试探索区域性的教育舆情治理机制,以强化教育舆情治理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张元龙.关于“舆情”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J].浙江学刊,2009,(3):182-184.

[5]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李昌祖,杨延圣.教育舆情的概念解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1-246.

[7]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

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刘振琍,刘毅.高校教育舆情研究论略:热点、问题与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2014,(2):87-91.

[1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 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

[11]姜春林.经济学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图谱:共词分析视角[J].情报杂志,2008,(9):78-81.

[12]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102-107.

[13]何欣蕾,王保华.治理视角下的教育舆情研究: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2015,(1):139-142.

(责任编辑 吴潇剑)

Media Hot Topics and Tendencies in China's Education: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NKI Data

Shu Ga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hot topics about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has been draw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spheres of the society.As a part of media studies,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new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However,a standardize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not yet been the reality.On the basis of a statistics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researches on education public opinion in the CNKI database(2009-2015),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hot topics of researches about educational public opinion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In the meantime, this paper offers a possible optimized path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ublic opinions.

educational public opinion;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ublic opinion;college network public opinion;research hotspot

G640

A

1672-4038(2016)10-0040-07

以“教育舆情”为检索词,在“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2009-2015年所发表的相关文献。这四个子数据库基本能反映文献的理论性和学术性,通过设置精确匹配进行检索,发现以“教育舆

2016-06-30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810010)

舒刚,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智库、网络舆情与政治安全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消费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