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践探索
——以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为例
2016-12-02林肇宏刁晓平胡国柳张银东
林肇宏 刁晓平 胡国柳 张银东
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践探索
——以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为例
林肇宏 刁晓平 胡国柳 张银东
以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研究生为例,以前沿性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的项目研究、社会化实践参与和国际化合作互动为主线,对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阐述了五维创新机制模型的实践和成效,以期对研究生科研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国际化;工商管理
为开拓科学高效的研究—实操型硕士生培养机制,海南大学立足本校特色,力求健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思路是:基于学科特色与专业发展,以教师为引导,研究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构建前沿性课程体系,摸索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设置丰富的项目研究系统,提供社会化实践平台以及开展持续的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为手段,整体推进,具体部署,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见图1)。
图1 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五维模型
综合来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五方面的内容[1]。笔者结合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近十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项目研究、社会实践以及国际交流等角度,探讨提升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可行途径。
一、引入前沿课程,形成中西结合、注重启发的课程体系
1.引进国外前沿教育内容,开启核心科研能力塑造历程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就是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研究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而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紧随国际学术研究新动态,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和创作的方法或技术路线又是科研能力培养的起点和重点。因此学校需要在课堂上推行具有研究特点的教学方式,紧跟国际学术研究最新动态,把科学研究引入课堂,不仅要研究生“学会”,而且要研究生“会学”,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
鉴于此,学校在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入学第一年就增加了前沿课程的比例。近年来,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连续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开设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国际商务”和“商科研究方法”等双语课程。以“商科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教师主要用英语授课,结合汉语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包括各种调研方法的介绍,统计方法的解析,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方式方法和如何解决论文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疑惑。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仅在校园就可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硬性安排学生就自己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自主进行田野调研和文献资料搜集,尤其注重和强调对国外前沿文献知识的吸收和提炼,进而让学生独立展开规范的学术写作。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实施双语课程教学,一方面不仅为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提供语言上的便利,而且能为学生把握国际前沿议题提供思路和途径,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发表提供了有益帮助。另一方面,前沿课程的引入以及教学方式上的转变,对工商管理研究生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论文创作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蒙和强化作用。
2.编制专业案例库,实现课程内容新突破
为提升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校以经济与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为依托,编制了属于学校自己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其中部分案例被评选为“全国百优管理案例”和“中国年度最佳教学案例”。教师可直接从中选取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也可让学生从平日自己的调查和关注点入手,以文献资料搜集、企业走访等形式形成案例论文并在课堂中分享。
近年来,学校教师带领相关专业研究生几乎走遍了海南省的各大企业。研究生在参与案例编写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在各个时期的运营动态和发展决策,而且可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为后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案例型素材,优秀的学生案例论文经过修改也有机会被收录到学校的专业案例库。融地方特色和学术前沿为一体的新型案例库,极大地丰富了案例素材,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新突破。
二、探索“四式一启”教学新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瓶颈
研究生科研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是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此学校对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和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改革手段包括以下三点:
1.积极推行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企业为导向的案例教学
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打破传统填鸭式的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依托学校工商管理案例库,推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式教学区别之一就在于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学生发挥的是主体作用,企业是目标导向。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进行实地访问、考察或借用网络文献库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观点陈述。学生通过阅读与研究大量指定书目,学会识别论点、辨别证据、获得结论,培养了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2-3]。
尽管案例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式,但其有效杜绝了“授人以鱼”式的知识灌输教育。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把握企业和学术发展动向,关注研究热点,启发未来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议题,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方式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理论,对各个案例的剖析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文献搜集和实地考察,提高了学生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4],做到真正的“授人以渔”。
2.提供探索性学习机会,逐步推进研究生“科研实战”计划
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营造浓厚的科研学习和竞争氛围至关重要。近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针对研究生培养的另一重大举措是每年定期举办“重质重量”的研究生科研讨论会,从2011年伊始已成功举办三届。通过科研实战计划,每届工商管理类研究生都会踊跃参与,提供一些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论文,这些科研论文议题来自于学生平日独立的科研理论探索或来自于导师的项目课题。每届科讨会都会评定出不同级别的优秀文章,并给获奖研究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切实激发了研究生队伍的科研潜力。
科讨会的实施营造了一种重科研重成果的学习氛围,刺激和鼓励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比学赶帮超”,逐渐形成一种探索性学习方式。部分获奖文章经过老师们后续的精心点评和指导,最终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期刊上相继发表。近三年来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CSSCI期刊发表数十篇,包括《中国工业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经济评论》、《管理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等期刊,这些成果对学校整体研究生培养起到示范作用。这种将科研训练引入日常教学是探索式学习方式的典型和典范,得到了工商管理类教师和学生们的认可和欢迎,有力地塑造了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有最直接的影响。
3.推行中外学生拼班授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近两年,学校先后从美国、法国、波兰、墨西哥、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招收了一批留学研究生,留学研究生可选取独立开班或自由插班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国内研究生一起上课两种方式。而对中外学生拼班授课的方式得到了广大留学生的青睐和支持,他们表明,拼班授课的方式让其能够更快地融入学习环境,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更快地掌握汉语,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见解交流也使其取得更大的学术进步。
而对于普遍的工商管理类研究生而言,国际留学生这一新鲜血液的注入,不仅丰富了上课形式,活跃了上课氛围,还提升了本土研究生的英文水平。此外,由于拼班上课,本土研究生还需大量阅读外文文献,掌握学术最前沿成果,这对拓宽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提升科研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设计社会化实践环节,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锻炼同步培养
全日制工商管理研究生相对于在职工商管理研究生而言,缺乏工作经验和将理论研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为了培养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所学用到实处,学校为研究生搭建了直接的、对口的实践基地和实地调研平台,并跟踪实施情况。
1.鼓励学生参与导师项目,创造实地演练机会
一般而言,读研期间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学生往往要比未参加过课题研究的学生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效率更高、动手能力更强,更有利于培养科研能力。因此,为更有效地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校为研究生搭建了实地调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独立申报省级、校级、院级等纵向课题以及企业实践项目等横向课题,以提升研究生独立自主从事科研的能力。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深入到企业、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分析问题,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参与导师的项目调研有两个好处:①学生将实地调研成果用于后期科研论文中,为发表高水平论文作了厚实的铺垫;②在调研中也能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料收集与处理的能力,促使研究生边学边用,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2.建立与政府、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培养对接
与政府和企业合作一直是学校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学校不仅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而且积极与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为研究生寻求尽可能多的、锻炼性强的、能与自身专业有效契合的实践基地。
目前,学校与企业、政府的合作已取得相当成果。在与企业合作方面,学校与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海南监督局、海南光大国信租赁(联合)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优质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根据科研和经济发展需求,联合成立了科研院所,建立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双赢模式。合作企业成为学校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实习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实习期到这些企业进行锻炼。在与政府合作方面,学校与万宁市政府、三亚市发改委等共建了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万宁市甚至安排专门的领导干部实行“一对一”联系制度,使挂职研究生能够有效地参与挂职单位的生产发展和管理工作,此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与企业、政府的合作培养过程中,学校鼓励研究生把原本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的课题成果加快推入到社会进行实践检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也借此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工作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四、开展丰富的项目研究,促进师生合力齐发展
1.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打造学生智库核心基地
学术交流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此,学校设立了25万元研究生专项资金,资助成立了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中心,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独立研究和创新的良好环境,营造了重学术重科研的学习氛围。该项目主要通过建立工商管理研究实验室、研究生创新活动指导与培训中心,设置学术交流机构,构建“数字经管”数据库,提供学术研究指导和交流平台等措施,积极推进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
通过创新中心提供的实验项目、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座谈会等,研究生踊跃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经过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研究生之间相互感染和鼓励,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创新思维也变得更活跃。这些措施为构建优秀学术型研究生智库奠定了基石。
2.开办青年学术沙龙俱乐部,培养教师智囊团
众所周知,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影响整体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学校非常注重并鼓励各级学院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了青年学术沙龙俱乐部,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交流教学、科研经验和教研教改成果,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汇报当前研究进展。青年教师轮流主持和试讲,进行现场提问和点评。
除了俱乐部的内部交流活动外,学校还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双邀”活动。一方面,邀请校(院)内的优秀教师和学者为师生开设学术讲座,向教师和学生讲授经济与管理学科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介绍自己发表高层次论文的心得,分享科研经验使得教师与研究生能够真正从学术互动与交流中受益,优秀教师和学者也以直接传递的方式将科研素养和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管理学科学者、专家以及著名企业家为师生开设讲座,讲授经济与管理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实践应用情况,让师生共同探索管理中的实际难点和突破点。校内外相结合的“双邀”活动的举行旨在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导师以及整体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的提升为研究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师资保障,加快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塑造进程,推动了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五、推动国际交流互动,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
1.寻求国际项目合作契机,鼓励学生“走出去”
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国际前沿研究互为推动,因此国际合作与互动必不可少。除了将国际留学生“请进来”这种国际交流方式,学校还大力支持工商管理类研究生“走出去”。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派遣研究生到海外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力度,积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借助此合作契机,为各专业研究生(含工商管理方向)提供学生交换、短期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
这种“以全面招收为基础,重点送出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单纯的外文教学和前沿理论知识汲取发展为异地联合培养,共享教育资源的深层次国际合作,便于培养高水准的国际化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从而大大地提升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国际化适应能力。
2.邀请国外资深学者,传递权威学术影响力
学校还注重邀请国际学术权威专家进行经验交流与知识传播,先后邀请了来自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犹他大学、堪萨斯大学,来自英国的伦敦大学、诺丁汉大学、埃塞克斯大学,来自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学者为工商管理类及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开设短期课程与专题讲座,反响热烈,深受师生好评。部分获评极好的海外教授被直接聘为客座教授,或以更具吸引力的“柔性引进”政策引进一批海外教授到学校从事研究合作与教学工作。学校与国外院校(教授)合作关系的巩固,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强化了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信心,为科研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1]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2]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
[3]王一博.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4]王淑娟,胡芬.MBA教育中的案例特色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
(责任编辑 周玉清)
林肇宏,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海口570228;刁晓平,海南大学副校长,教授,海口570228;胡国柳,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海口570228。
10.16750/j.adge.2016.05.004
海南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