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115例疗效观察

2016-12-02孙艳萍李淑贞孔德胤李升香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结节性经络活血

孙艳萍 刘 力 李淑贞 孔德胤 李升香

(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262700)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115例疗效观察

孙艳萍 刘 力 李淑贞 孔德胤 李升香

(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262700)

结节性痒疹;中药内服;熏蒸;中药外敷;梅花针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发生于四肢或躯干尤其是双小腿的、患者自觉剧烈瘙痒的结节状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情顽固,反复难愈,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们深挖中医药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优势,归纳总结“脾虚肝郁”“湿、热、瘀”作为指导辨证治疗的理论基础。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们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患者11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6例,其中男53例,女6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瘙痒程度、病情分级、初诊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1]: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伸侧多见。初起为淡红色丘疹或风团样丘疹,很快演变为黄豆或蚕豆大小质地坚实的半球形结节,红褐色、棕褐色或灰褐色,表面角化粗糙呈疣状,剧烈搔抓可造成结节表面剥蚀、结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改变,结节数目不等,自觉瘙痒剧烈,病程缓慢,可持续数年。

中医辨证标准:皮疹为粗糙丘疹或疣状结节,自觉瘙痒明显,顶端角化肥厚、苔藓化、色素沉着,散在孤立,触之坚实,患者常感口干黏苦,胃脘胀满不舒,时有嗳气,或善太息、泛酸、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或瘀点,苔薄白或白或白腻,舌下静脉增粗迂曲,脉细缓、沉涩或弦涩。

纳入标准:符合结节性痒疹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者;符合结节性痒疹病情分级标准;年龄13~65岁;近1个月来未使用影响内分泌的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者;近2周未使用与本病相关的药物;知情同意者。

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合并有心、脑、肝、肾、内分泌、免疫及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对所用药物过敏者;晕针者;外伤、感染等应激状态者;瘢痕体质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①中药内服方:茯苓21 g,白术30 g,川芎10 g,当归12 g,熟地黄12 g,白芍16 g,鸡血藤12 g,柴胡16 g,郁金16 g,枳壳10 g,防风10 g,白鲜皮20 g,徐长卿20 g,僵蚕10 g,白芥子16 g,贝母16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②熏蒸方:刺蒺藜20 g,生艾叶20 g,牡丹皮20 g,地肤子20 g,透骨草20 g,苦参20 g,蛇床子20 g,地骨皮20 g,苍耳子20 g,威灵仙20 g。水煎,熏洗,每周2次。③中药酊剂:红花9 g,桃仁9 g,赤芍9 g,鸦胆子9 g,丹参9 g,三棱9 g,莪术9 g,皂角刺9 g,当归尾9 g,乌梢蛇9 g。方法:将上药置于75%的医用酒精500 mL中,密封浸泡1周,每天摇晃2次,外涂于结节上,每日3次。④梅花针: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从痒疹外围螺旋状叩击至痒疹顶部,对顶部施以持续中重度叩击,直至有渗血为止。术毕用无菌棉球拭净渗血,清除顶部厚痂及疮面。先叩上肢再躯干,后下肢。梅花针叩刺的当天不做中药熏蒸。叩刺每周2次,8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润燥止痒胶囊[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030]口服,每次4粒(2.0g),每日3次。复方氟米松软膏(澳美制药,批准文号HC20100009)外涂于皮损,每天2次,早晚各1次。

疗程:共治疗8周,根据治疗项目定期复诊。

观察指标:(1)病情分级及评分标准:①治疗前1~4级相应评为1~4分。②治疗后每降低1级减1分,若全部消失为0分,依次相应评为0~4分。(2)瘙痒程度:采用可视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根据患者自身瘙痒程度评0~10分,评价时间点分别选取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进行瘙痒的量化评分。(3)主要体征观察及评分标准:观察皮损大小、厚度、形态、部位,按四级评分法分别统计治疗前后皮损形态。(4)中医证候观察及评分标准:局部抓痕、结痂;苔藓样变;口干黏苦;胃脘不舒;嗳气或善太息;恶心泛酸;食欲不振;心烦气躁;便秘溲赤;失眠多梦;按有无评0分或1分,舌苔脉象不计分。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疗效指数≥95%;显效:疗效指数60%~94%;有效:疗效指数20%~59%;无效:疗效指数<20%。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疗效指数=(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愈显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VAS积分下降指数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值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积分下降指数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积分下降指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但在改善程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共有3例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1例出现轻度胃部不适,胃纳不佳皆因未遵医嘱饭前服药引起,嘱其饭后热服、少量频服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共有5例在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1例感大便稀薄,嘱其保暖温服后症状消失;3例感轻度胃部不适,但均能耐受,不影响治疗;1例皮损周围出现轻度红斑,停药后消失。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临床中我们发现,前来就诊的结节性痒疹患者常有口黏干苦、胃脘胀闷不舒、食欲不振,易嗳气或善太息,大便秘、小便赤等症状,部分患者因病情反复难愈常伴有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症状。由此我们总结结节性痒疹的病因病机为患者先天禀赋不耐或饮食摄生不当,导致脾胃之气虚弱,脾胃运化与受纳功能不强,不能及时运行体内气血与运化水湿,久之湿热互结,与气血相搏结,壅阻经络、气血,不循常道而排解,久而成为“顽湿”;血属阴而主静,气属阳而主动,血不能自行,全赖气之推动,气行则血行,脾气虚无力鼓舞推动血液在脉内正常循行,兼有顽湿结聚阻滞,形成“血瘀”。气虚血瘀进一步影响全身气机的调畅和运行,日久影响肝气的调达,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影响情志,情志失调又反过来影响全身气机的调畅。脾胃之气失于运化,顽湿血瘀结聚不散,瘀不祛,新不生,经络受阻,日久血虚风燥,形成内风,无风不作痒,内风尤为顽固,顽湿、顽瘀和顽痒蕴结久不散而发病。由此可知,湿、热、血瘀、风燥是结节性痒疹的主要病理因素,病位主要责之脾胃和肝。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本病为患者素体脾胃虚弱、肝气郁结,体内有湿热、血瘀,日久血虚风燥,风胜作痒。故治疗当以健脾疏肝为主,伍以养血润燥、活血散结、祛风止痒。

中药内服方中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二者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以培本,脾气健,脾气旺可促进血液在血脉中正常循行,活血行血首先离不开益气,正气存内使祛瘀而不伤正,共以为君药。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还可升举脾胃清阳之气;郁金行气活血解郁;白芍养肝调肝养血,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熟地黄、当归补血、养血、活血;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共奏补血养血、行气活血祛瘀之功效。白芥子通络利气散结,贝母清热开郁散结、祛顽痰散瘀结;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徐长卿、僵蚕祛风化痰散结;防风为风药之润剂,善祛风止痒;枳壳除痞消积,行气宽中除胀满;共为佐药。使以甘草,缓中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疏肝、养血润燥、活血散结、祛风止痒之功效。口服用药精专,不见痒但止痒,目前临床上治痒多为祛风药和发散药,非但痒不除,因过投风药使肌肤愈发干燥,则痒更甚。而本方案内服方切中病因病机,以调治脏腑失调为本,兼顾各个病理因素,抓住了疾病的本质和根源所在。

中药熏蒸是利用中药煎煮产生的药汽熏蒸人体以达到治病目的的外治法。熏蒸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及真皮层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皮肤吸收渗透与湿度有关,药汽的湿度正好增强吸收渗透效果,药汽的温热刺激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营养周围组织,使组织再生能力增强,利于药物吸收。药汽在由下而上的循行中,开泄腠理、渗透穴位、疏通经络,能活血化瘀,推陈出新,增强机体抵抗力。方中苦参清热燥湿止痒;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苍耳子燥湿祛风止痒;刺蒺藜活血散风止痒;生艾叶温通经络,祛湿止痒;牡丹皮活血散瘀;透骨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可祛风、活血、解毒止痒;蛇床子燥湿祛风止痒;地骨皮泻火除湿热;威灵仙祛风除湿,疏通经络。诸药共奏清热燥湿,活血散瘀,疏通经络,祛风止痒之功,还可促进中药酊方的透皮吸收。

中药酊剂中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经络,相互辅佐,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赤芍清热凉血散瘀;丹参活血化瘀,凉血又能消瘀热;鸦胆子可腐蚀赘疣,平复结节;乌梢蛇味甘性平,功能搜风通络,燥湿祛风,攻毒驱毒,能外达皮肤,内通经络;三棱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坚者消之,结者散之;莪术功效与三棱类似,共奏活血化瘀通络之功,二者常相互配用;皂角刺祛风软坚;当归尾活血力强。全方共奏活血化瘀、入络搜风通络、散结止痒之效。通过疏通局部气血,使药力直达病所,驱散顽结,祛邪止痒。

梅花针叩刺疗法调节脏腑、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叩刺局部可令肌肤腠理开,血脉通,病邪达表,起到宣泄病邪、疹祛痒止的作用。

本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愈显率为86.44%,总有效率为96.61%;对照组愈显率为53.57%,总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在瘙痒程度积分方面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节性痒疹的主要特征是疣状结节伴有剧烈瘙痒,由于发病时奇痒难忍,患者常搔抓不断,导致局部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苔藓样变又反过来刺激局部皮肤发生瘙痒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顽固难愈。本综合治疗方案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全面考虑,表里兼顾,针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辨证施治,通过内外合治综合疗法对人体内外环境进行调节,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既治疗主症又兼顾次症。方案融合中药精方与外治特色,“针药并用,诸法合一”,突显中医优势特色,共奏健脾疏肝、养血润燥、活血散结、祛风止痒的功效,能明显降低患者皮损的瘙痒感,从心理上减轻了搔抓的欲望,从行动上减少了搔抓的次数。内外合治,内治可调体质,祛除病邪以治本;外治可通经络,活气血,散瘀结,祛顽痒。内外相合,标本同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148.

2016-01-04)

猜你喜欢

结节性经络活血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结节性黄瘤并发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经络考证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小金丸配合优甲乐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