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2016-12-02邢沁源邓雅文俞雅昕周子旋宋金彪史茜
邢沁源,邓雅文,俞雅昕,周子旋,宋金彪,史茜
苏北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邢沁源,邓雅文,俞雅昕,周子旋,宋金彪,史茜
旅游业因其显著的关联带动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出台的2014年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报告通过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挖掘旅游投资和旅游消费增长的潜力,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问题。本研究就是基于此基础对苏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苏北;旅游经济;发展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国内旅游现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旅游市场。江苏省的旅游经济也一直都蓬勃发展。2014年江苏省实现旅游收入8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8%,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的差异,南京、苏州等苏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宿迁、盐城等苏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且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但苏北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希望通过深入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借鉴苏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优势,从而有效地开发苏北地区旅游资源,来带动地区旅游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偏远农村等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起到积极作用。国内众多学者借鉴国外和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成果,对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陈智博(2008)在《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中指出江苏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苏南水平较高而苏北相对较低,只有深入分析这种差异及其成因才可以为江苏旅游经济的协调加速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汪德根,陈田(2011)在《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中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揭示了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差异、省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黄常州(2014)年在《江苏省旅游经济均衡发展研究》中提出了江苏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各种影响因素,并指出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苏北地区旅游业;张红霞、孙天胜(2008)年在《苏北地区旅游人才供给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从旅游人才供给方面分析了苏北旅游业发展的弱势;周瑾(2006)年在《苏北旅游资源整体化开发研究》中把苏北区域资源开发和产业集聚,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结合在一起,应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而缩小苏南苏北地区的差异。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1.从研究对象看,一方面多数以省为单元,对于城市间尤其是省内城市间的动态研究较少。另一方面从单一方面研究影响苏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落后的因素,因而不够全面和具体;2.从研究区域范围看,部分是以全国为对象,研究省间和地带间的旅游差异,却忽略了省内旅游经济的非均质性,尤其省内各城市间旅游发展差异特征很难展现出来;3.从研究方法看,部分研究运用泰尔系数方法,但只停留在一阶段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止步于地带间和省间差异特征,难以深入到省内差异分析。
二、苏北旅游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苏北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展开新的资源配置和产品组合,提升了苏北区域旅游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竞争力。苏北五市是江苏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集中了两汉文化、山水海滨、生态湿地、珍稀动物、名人名泉和淮扬美食等品牌资源。天然的联系紧密,地脉和文脉一致性较强,旅游资源本体存在明显的内在关联性。另一方面由于各景点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形成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基础。
本文基于江苏省南北地区发展不平衡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的。苏北地区远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协作区”辐射区之外,土地面积占江苏省全省的2/3,2003年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9%,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省的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苏南人均的40%。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管理体制僵化,忽视市场作用
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苏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基本由当地政府划拨,这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来说较为吃力。因此,有很多好的旅游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搁浅,比如盐城市滨海港建设项目就一度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运行,一部分景点的开发速度也难以适应增长迅速的游客需求。另外,苏北地区的旅游管理权归属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所有,旅游资源被地域行政规划割裂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地域之间的壁垒造成的信息沟通不畅带来资源重复开发和盲目竞争。由于景点属于事业单位范畴,体制僵化也导致旅游发展缺乏创新。
(二)旅游产业开发“碎片化”,未形成区域协调合作机制
目前苏北地区未能实现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相似的旅游资源被重复开发,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这样既不利于打造苏北地区整体旅游形象,也无法突出各自旅游产业的特色。苏北地区应该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机制,树立旅游整体观念,整合各地旅游资源,共同谋划苏北地区旅游格局,集中打造一个卖点,在这个整体的“卖点”下,突出各自的旅游特色。
(三)景点周边环境差,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苏北地区的很多景点周围环境较差。例如周恩来故居,虽然故居保存得还是比较完好的,但是故居的对面就是无人看管的公共厕所,厕所的环境脏乱,旁边还有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沟。纵然是再有魅力的景点,也会因为这样的周边环境而大打折扣。
另外,苏北很多景点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就星级酒店个数而言:对比苏南地区,苏北地区五星级酒店最多的是盐城只有14家,仅占苏州的15.38%。四星级酒店最多的是连云港有36家,仅占苏州的20.93%。在景区内部,也存在标识牌图幅、文字太小,可视度低的问题。有些景区甚至连标示牌都没有,这些都给游客们带来了极大不便。
(四)景点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
由于苏北地区在景点宣传这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少,关于城市建设和该地区重点旅游景点的介绍较少,使得游客很难有渠道获取到相关的旅游信息。苏北地区的旅游发展起步比较晚,本来就与苏南地区形成了不小差距,再加上交通的欠发达和景点宣传力度不够,很难形成自身的竞争力。
(五)旅游人才供给不足,行业流失严重
江苏省是一个旅游大省,每年向社会输送很多优秀的旅游人才,然而苏北五市仅有14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仅占江苏省总数的16.71%,而且由于苏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比较晚,至今才培养出了三到四届的旅游管理人才,致使苏北地区的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等一系列的原因,旅游业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三、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
1.苏北经济发展环境
雄厚的经济实力能保证对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设施的投资实力,加快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江苏省2004~201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图1)分析,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常州,其国民生产总值远超苏中苏北地区。由数据折射出的经济形势看来,尽管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依旧缓慢,与苏南地区庞大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鲜明对比。苏北地区滞缓的经济发展环境,严重影响经济对地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阻碍苏北地区旅游业发展。
图1 江苏省2004~2013年GDP发展趋势
2.江苏省国民收入水平
根据消费层次理论来看,旅游属于非基本需求,消费的是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更高层次的享受资料。在收入水平受到生存和发展的限制下,享受活动(旅游)无从谈起。
表1 苏南苏北在职职工工资表单位:元
其中,自2004年起的三年为一周期制作在岗职工工资比例图(图2),用于比较苏南苏北不同城市在岗职工工资收入的差异:
图2 在岗职工工资比例图
由图2可见,苏北五市在岗职工工资比例均小于等于10%,苏南任一城市工资收入均在苏北城市工资收入的1.4倍以上;而经济更为不发达的宿迁、盐城地区,在职工收入仅约为南京、苏州地区收入60%。在统计中可以看到,十年间苏南苏北各城市的工资比例呈现相对静态,差距持续悬殊。
3.苏北旅游经济发展政策
江苏省旅游局在十二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中提出:(1)建立“徐宿淮旅游圈”,以徐州为区域旅游枢纽城市,徐州、宿迁、淮安为主体,实施区域旅游联动开发;(2)打造“沿海海韵旅游带”,串联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打造“江苏沿海旅游新干线”。(3)串联“东陇海山海古韵旅游轴”。该轴串联连云港、徐州等市,依托连云港,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2015年提出《环洪泽湖旅游圈发展规划文本》中,提出了包括淮安市和宿迁市的旅游圈生态发展规划。尽管政府提出了苏北经济发展的规划,但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在《洪泽湖旅游圈发展规划文本》中“政策融资”一项中,“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进行政策支持性的信道融资,争取财政资金收入”透露出政府疲软无力的支持力度。
4.地方因素
苏北地区在中国东部地区旅游地图上处于两面夹击的境况,游客对苏北五市的关注度易受南旅游城市分散;南京、扬州、无锡、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市人口众多,居民收入水平高;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旅游特色显著,宣传力度大,知名度高。南北两方优秀的旅游条件让苏北不能获得较高的城市关注度,在宣传和推广上较难取得预期作用。
另外,由交通、旅游服务等构成的旅游出行系统对旅游者的外出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根据表2数据,在三星及三星以上星级酒店分布数量上,苏北地区以338家的总数,仅占苏南地区的21.27%。
表2 苏北与苏南星级酒店个数比较
图3 江苏省局部交通地图
从江苏省局部交通地图(见图3)来看,苏南地区交通密集,且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京各市地理距离较近,交通更为便捷通达;而苏北地区盐城、淮安、宿迁、徐州和连云港地理距离大,路线密集度低,不利于建成苏北景点聚集区;距离长三角经济区较远,拉长了旅游者的路途消耗。
(二)内部因素
1.景点质量
从星级指数来看(见表3),苏北地区较之苏南有着悬殊的数量和质量差距,其中3A景区9个,4A景区5个,5A级景区个数只有1个;而苏南地区仅5A景区就有18个,3A及以上星级景区共计98个,远超苏北地区。
表3 苏北与苏南星级景区个数比较
2.景区知名度
通过笔者自己设计的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发现:苏北地区居民填写为104人,占53.06%,调查结果显示:苏北景区的知名度不高。在对苏北地区旅游项目的了解中,除了连云港花果山的知名度达到71.94%及盐城麋鹿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达到51%外,其他景区均低于50%;徐州四个景区,包括汉代三绝、云龙山、云龙湖、戏马台,知名度平均仅为13.14%;宿迁项王故里关注度为25.52%,洪泽湖湿地公园为24.49%;同为洪泽湖旅游景区的淮安市洪泽湖知名度为31%;但淮安白马湖知名度仅为15.51%;在有效填写的196份调查中,有6.12%的居民对苏北地区列出的15个景区没有任何了解。
四、相关政策建议
旅游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现今苏北地区具有旅游发展的先天优势,但也存在着制约其向外辐射发展的因素。有人形象地比喻苏北的旅游资源为:一些散落在地上的珍珠。通过合作,我们就能将散落在地上的这些珍珠串起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研究苏北旅游经济状况对了解苏北旅游经济现状,发掘苏北优秀旅游特色,开辟苏北旅游生产力需要采取以下政策建议。
(一)构建苏北旅游交通通道
首先,政府应该加紧扶持交通业发展,同时,利用交通业的招商引资,给苏北交通带来更大的转机。在苏北五市中,徐州的交通是发展较好的,其他四市可以通过徐州为枢纽,建立四通八达的密集交通网络,让游客有更多的交通选择性。同时,利用苏南以及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打通苏北交通。
(二)制定系统的旅游人才开发计划
第一,各市政府机构要加强沟通合作,努力打造区域内旅游人才的无障碍流动渠道,实现区域内人才的交流合作与补充。第二,整合各区内各旅游院校及师资等资源,在政府引导下,做到区内各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层次、方向的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第三,苏北各旅游院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三)提升苏北市场营销战略
苏北的旅游仍是区域性的,要扩大苏北的市场,必须在营销方面加大力度。在区域合作基础上,推动以楚韵汉风文化、彭祖养生文化、战争文化为品牌的品牌营销战略。同时利用政府的旅游推介会来促销苏北的旅游应积极建设各类度假型旅游产品。不但要宣传推介各自的旅游产品,还要宣传推介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五市政府可以联合召开旅游产品推介会,集中进行宣传。
(四)整合苏北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区域整体的力量,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旅游资源再度整合,实施产品组合。例如以徐州为中心,形成包括高祖故里九里山、汉城等在内的楚汉文化旅游专线;以淮安为中心,形成包括淮安漕运总督署、河道总督府等在内的运河访古旅游线路;以盐城为中心,形成包括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湿地生态旅游线路;以连云港为中心,形成包括连云港花果山,淮安吴承恩故居,洪泽孙悟空原型在内的文学艺术旅游线路。
(五)不断提高苏北旅游景点质量
硬件方面,年深日久的古建筑应及时修复,已毁的可照原样重建,规模太小的应扩建。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景点,应积极发展为4A级景区。旅游景点附近,应大力建设酒店、美食广场、特色伴手礼店等,行成旅游景区的附属商业中心。软件方面,应加强对旅游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做到诚信服务,优质服务。
综上所述,以苏北五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和景区质量、景区知名度等五大方面切入,将其与苏南五市进行对比,寻找苏北旅游产业落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苏北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问题,根据苏北旅游产业落后现状,我们尝试构建苏北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苏北应大力改善交通便利程度,扩大交通运输方式。以徐州为枢纽,连接苏南苏北的原有交通网,组建更完整的密集交通网络。同时,严格控制苏北工业园区对环境的影响。其次,苏北各旅游院校须加强人才培养,为日后苏北市场营销提供人才支持,推动以楚韵汉风文化、彭祖养生文化、战争文化为标签的品牌营销战略,构建苏北各市文化联系,形成统一文化旅游地。最后,建立苏北五市之间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重整旅游景区,优化产业结构,完善衍生服务链。
[1]陈智博.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8,11(6).
[2]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5(5).
[3]黄常州.江苏省旅游经济均衡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4,(09).
[4]朱元秀.苏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提升[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
[5]李如友.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1).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邢沁源,女,江苏省盐城人,江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学生;
邓雅文,女,江苏省盐城人,江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学生;
俞雅昕,女,浙江湖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学生;
周子旋,女,江苏宿迁人,江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学生;
宋金彪,男,浙江绍兴人,江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学生;
史茜,女,江苏南通人,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
F590.3
B
1008-4428(2016)02-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