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谨以此文献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黄祖示:“老骥”昂首疾奋蹄

2016-12-02发自湖南韶山

清风 2016年8期
关键词:韶山家乡文化

文/图_本刊记者(发自湖南韶山)

谨以此文献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黄祖示:“老骥”昂首疾奋蹄

文/图_本刊记者(发自湖南韶山)

黄祖示在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上讲话

“箫韶九成,引凤来仪。”史载,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韶山因此得名。韶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杰地灵,这里孕育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使得韶山享誉世界。黄祖示就是在韶山山水中长大的,在毛泽东精神的滋养下,他成长为出色的解放军士兵,渐至令人景仰的将军——位至湖南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

黄祖示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在前半生戎马倥偬,经历了战火洗礼,抗击了百年一遇的洪灾;到了晚年,他回到家乡,修路、种树、打井、挖塘、帮困、养牛、酿酒、办党史教育基地,为助力家乡父老奔小康而献策出力,并为弘扬民间廉洁文化事业奔走呼号。战火洗礼的沧桑、坚毅不移的信念、嫉恶如仇的耿直,让黄祖示赢得了群众的尊敬,赢得了父老乡亲的爱戴……

战火洗礼,屡立奇功

黄祖示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农民成长为少将,其中克服了诸多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1940年7月,黄祖示出生于韶山长湖村。1953年高小毕业后,回乡放牛,从事农业生产。1959年初任民兵营副营长,率领民兵参加修建韶山青年水库。因工作出色,他被调到锡矿山当工段长。195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防化兵。从韶山长湖村的农田到部队,黄祖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为党和国家贡献全部力量的信仰也越来越坚定。

刚入伍时黄祖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习各种文献资料,并且笔耕不辍。他在当兵的开始几年里,就学完了《毛泽东选集》1~4卷,写了13本语录笔记,先后在《红旗》《解放军报》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5万多字的文章。他迅速成为广州军区学毛著的典范、军事技术的尖子、团结互助的榜样,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五好战士”“优秀班长”“学雷锋标兵”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年年立功受奖,被誉为“活着的雷锋”。1964年4月,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军开展向黄祖示等同志学习的活动,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黄祖示等人事迹展览。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争相报道了他的事迹。

黄祖示的传奇远远不止这些。在部队里,中央军委点名派他参加了祖国第一颗原子弹空爆试验,负责核辐射标本回收任务,他荣立二等功。1965年5月31日,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为核试验有功人员举行庆功会。会上,张爱萍上将亲自为黄祖示戴花,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他们。

1979年,中国西南边陲战火突起,这时已是师副政委的黄祖示与所部奉命到广西戍边。对以往的战火洗礼,黄祖示很少提及。但据黄祖示将军的一位战友在网上发布的回忆录称,黄祖示“对党忠诚、技术过硬、记忆力超强”。在广西边防某师的时候,他讲话从来不用讲话稿,对全师排以上干部情况张口道来,中越边境的作战地形不用地图就了如指掌,他和师长在对越战斗中屡立奇功。

当时有媒体描绘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情景:“那是一次相当残酷的战斗,黄祖示率部8次抗击敌人的进攻,7次成功实施炮火还击,9次粉碎敌特工人员的袭击。一次大战中,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排炮弹落在他周围,周边的战友大多牺牲。”戍边8年,黄祖示年年与战士在一线共度春节,有时还在坑道里过大年。他每年用三分之二的时间下连队,爬阵地,上哨所。炮火硝烟,将黄祖示锤炼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忠诚卫士。

资料显示,1986年,黄祖示调离广西,任湘潭军分区政委。1990年,黄祖示被任命为湖南省军区副政委,并被授予少将军衔。从1990年到1999年,黄祖示在湖南省军区任副政委9年间,有5年的汛期是在抗洪第一线度过,被誉为“追着洪水走的将军”。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细节:1998年夏天,正在北京住院准备做心脏搭桥手术的黄祖示从广播里听到湖南又遭严重洪灾,不顾医生劝阻,连夜赶回长沙组织抗洪抢险。当人们得知他是带着严重心脏病工作在抗洪第一线时,不少人感动得掉下了眼泪,长沙市委、市政府、长沙警备区代表560万长沙人民(以当年长沙人口统计)联名向广州军区和中央军委为他请功。2009年7月,黄祖示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黄祖示(左)在向干部群众宣传红色文化

不忘初心,情系桑梓

1999年4月,黄祖示从湖南省军区副政委岗位上卸任。他并没有像一些人一样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是义无反顾地带领家乡人民走上了向贫穷叫板的脱贫致富之路。小时候,他看到家乡人民的疾苦,就立志要让家乡父老摆脱贫困。“让乡亲们富裕起来,这就是我的愿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对党负责;作为人民子弟兵,我要对人民负责;我是毛主席家乡的人,我要永远向前。”

本刊记者一次到黄祖示的家乡长湖村采访时,意外获知他曾有一个绰号叫“养牛将军”。“养牛将军”并不是指他小时候在家养牛的经历,而是他带领村民养奶牛等事情。对养牛的经历,黄祖示认为,那只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一个尝试,但事实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村民观念。

作家刘洗涌记录了黄祖示的一些努力:他曾经筹措资金近百万元,承包了300多亩荒山,挖井、修路、种树、种蘑菇、修学校、架高压线、办养兔场和鱼场,并组建湘潭韶山种牛有限公司,亲自赴广西购买了100头优质奶牛,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起了优质良种奶牛科技示范养殖基地。这些做法,使村民们耳目一新,学到了不少技术,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长湖村采访时,黄祖示还非常热情地邀请本刊记者到他办的酒厂参观。花园式的酒厂环境相当优雅,鸟语花香,酒香扑鼻。与大多数商业化的酒厂不一样的是,黄祖示的酒厂处处彰显出浓厚的红色文化和廉洁文化氛围,进门的长廊两侧雕刻着党和国家的历任领导人简历,图文并茂,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个酒厂,黄祖示与儿子钻研酿酒技术,酿造出了“韶山冲一号”等系列名酒,享誉省内外。酒厂生产的韶山冲酒还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广受中外朋友好评的佳品。酒厂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还解决了一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长湖村山水秀美,是典型的江南山地形貌,在毛泽东精神的号召和影响下,长湖村也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有关资料显示,长湖村曾是湘潭西二区下七都雪耻会、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农民自卫军所在地,革命战争年代又成为潭湘宁边区工委驻地、潭湘宁边区游击队根据地、湖南省工委驻地。先后有彭公达、林蔚、沈一之、周政等13位在湖南革命战争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

“长湖村是我家乡,这些革命烈士是我们的精神脊梁。”每每提到家乡的革命薪火精神,黄祖示都肃然起敬。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之后,黄祖示以花甲之年回到家乡,以他的革命精神、廉洁行为教育着、感召着一代代的年轻人。

一次采访中,黄祖示亲自带着本刊记者到了彭公达烈士、林蔚烈士的墓前献花并鞠躬致敬,瞻仰了烈士墓路口处的“革命纪念墙”,这里记载着永义乡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事迹。革命纪念墙与烈士墓、英烈亭组成了一个党史教育平台。这个党史教育平台是黄祖示一手策划、设计和打造的,教育了成千上万前来祭奠、学习、参观的党政干部和各界人士。“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也是我理应为家乡做的贡献。”黄祖示如是说。

嫉恶如仇,倡导廉洁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有史以来,腐败分子就为千夫所指。黄祖示将军一生嫉恶如仇,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建设起了新中国,要求建设一个廉洁的新中国,可是现在一些腐败分子肆无忌惮,是党和人民的蛀虫。”每次提到腐败现象的时候,黄祖示的声音就高了起来。他情绪激动地说,腐败分子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反腐败的脚步永远不应停止。黄祖示经常提到毛泽东当年的反腐败精神和事迹,其中对刘青山、张子善的坚决处理,更是被他当做警钟长鸣的案例反复讲解。

“不杀刘青山、张子善,就不能正党风,就不能平民愤。枪毙刘青山、张子善,向全党敲响了拒腐防变的警钟,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反腐决心。”黄祖示激动地说,反腐历来是让人民群众拍手称快的好事,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败以纯洁党的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力度空前的反腐败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高度评价,就再次证明了反腐是人心所向。”

为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黄祖示与本刊社长傅学俭、总编汪太理等一批热爱廉洁文化的老同志走到了一起,创立了全国首家民间廉洁文化研究机构——湖南省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他们志同道合,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奔走。多年来,黄祖示一直担任该研究会的顾问,在该研究会的历届学术研讨会或事务性的活动中,黄祖示都亲临参加,即使身体抱恙也会克服困难出席。

黄祖示每一次对腐败现象的抨击,都令人振聋发聩。比如,为反击官商勾结现象,探讨政商关系的正常化途径,2015年12月10日至11日,湖南省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主办了“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暨第八届廉洁文化”研讨会。黄祖示在会上严肃地指出,今天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不信毛邓,这是极为危险和错误的。在用人上,有的地方不搞民主,不讲组织原则,有的地方领导用人唯亲,用人唯钱,搞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而一些地方上的组织对此视而不见。这极大地危害了党的事业,也极易造成腐败。“所有在用人上应该坚持科学、民主,只有人用对了,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直白的言语之间,无不体现着他那耿直刚毅的性格,无不蕴含着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为弘扬民间廉洁文化,让更多的人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湖南省廉洁文化研究会主办了全国首份由民间反腐倡廉研究机构出版的杂志,即本刊。2010年,为申请到全国公开发行的出版刊号,黄祖示与本刊社长傅学俭、总编汪太理等一批热爱廉洁文化事业的老同志多次到北京找到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等老同志的鼎力支持下,终于在不花一分钱、不送一份礼的情况下,申请到了本刊的全国公开发行刊号。本刊公开发行6年多来,已深深扎根湖南本土,辐射到了北京、浙江、河南、山西、广东、重庆等十多个省市。本刊的每一步成长,无不凝聚着黄祖示等人的心血。

黄祖示对廉洁文化的挚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家乡村民的观念,现在,在长湖村,一提起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和本刊,很多人立即想到的就是黄祖示。黄祖示时刻不忘宣传廉洁文化,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向村民们介绍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推荐村民们阅读本刊。2015年11月,他在家里辟出了专门场地,建立了“清风阅读基地”,深受村民的欢迎。“能为家乡贡献廉洁文化的精神食粮,也是我的一大心愿。”黄祖示说。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今年已经76岁的黄祖示已是两鬓斑白,身体状况也不能与年轻时相比。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黄祖示正是如此,他依然闲不住,依然难掩他那快言快语的脾性和嫉恶如仇的耿直,为弘扬民间廉洁文化而奔走,为路见不平拍案而起。76年来,这匹“老骥”载着爱心、正义,驰过滚滚洪流,冲出枪林弹雨,奔走到了和平建设年代的廉洁文化大道,即使岁月不饶人,他的步履却始终不曾停歇……

(本文参考、引用了媒体报道和相关资料,特此鸣谢)

猜你喜欢

韶山家乡文化
韶山山歌的传承语境探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民眾赴韶山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
谁远谁近?
韶山思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