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体向上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2016-12-02杨志荣金宏军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练分组动作

杨志荣金宏军

(1.江苏省仪征市仪征中学,211400;2.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211400)

教学有招:探讨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实效

引体向上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杨志荣1金宏军2

(1.江苏省仪征市仪征中学,211400;2.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211400)

一、认知动作技术的结构原理,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

引体向上的动作方式有很多种,如:正握、反握;直臂、屈臂;借助身体摆动、身体悬垂静止等。学生达标测试引体向上的动作要领是:两手正握杠、两臂伸直呈悬垂,引体向上至下颏过杠,然后伸臂还原呈悬垂。它包括屈臂引体和下落两个阶段,在平时的教 江苏学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规范,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教学图片、视频、微课等形式,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徒手模仿练习、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互帮互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二、了解动作的力学原理,明确练习的目的性

完成引体向上动作首先需要依靠胸大肌、背阔肌的收缩合力,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然后是依靠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的收缩合力,继续拉引躯干向前靠拢,使头颈引升超越单杠杠面,将单杠拉引至锁骨部位,完成引体向上动作。因此,在平时的力量训练中,主要是针对胸大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包括肱肌和肱桡肌)的肌肉力量训练。强健的肌肉力量是完成该动作的保证,因此,我们要从增强学生上肢各肌群力量入手,坚持全面、持久的锻炼和积累,使上肢达到能多次克服自身体重阻力的能力。

三、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学练的意识和兴趣

1.结合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灌输引体向上的重要性。引体向上是以自身力量克服自身重量的悬垂力量练习。经常练习可以促进青少年身高的增长,使身体形态更加挺拔和优美,肌肉变得更加结实,骨骼更加强壮。

2.加强引导,消除自卑。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差,是导致学生厌恶练习引体向上最主要的内因,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耐心地指导,要给学生树立信心,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从不敢抓杠到敢抓杠,从抓不住杠到抓住杠,从零个到一个,从1个到多个,这些都是学生的进步,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鼓励,肯定学生的成绩。

3.激发兴趣,增强信心。练习的内容,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避免单一、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挑战自我,注意力转移到练习过程中,容易忘记疲劳和激发练习的欲望,加上练与赛的结合,增强了模仿性和欣赏性,同时也刺激了学生之间的表现欲望。

4.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给学生提出锻炼建议,制订个人运动处方。让学生了解自己,使学生有提高自己练习能力的愿望并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我锻炼的方法。

5.建立家校联通,让家庭教育参与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他们的支持,往往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

6.合理利用时间,互助共进。结合大课间、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全员参与,互帮互练;组织展示、达标活动,进行互评互励。这样既能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起到“帮带”作用。

7.优化教学场地和器材,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和器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往往是一样的练习内容和一样的练习方法,至于效果如何,不去关注。这样势必会导致两级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种长时间的单一练习,还会使部分引体向上差的学生厌恶学练,渐渐失去兴趣,我们可以尝试着在教学中分组练习区别对待,将学生合理地进行能力分组,不同的组别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并且完成相应的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1.将不能完成引体向上的学生编为初级组,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引体向上的学练兴趣,练习方法为:完成一分钟以上的单杠悬垂3次;完成10~30秒钟屈臂悬垂2次;完成云梯过河(5m长)5次;完成低单杠或双杠单侧斜身引体每组20~30次,共完成3~5组;蹬地(助力)引体向上8~10次,练习3组;在帮扶下完成屈臂引体向上4~6次。

2.将能完成引体向上1次以上,但还远远不能达标的学生编为中级组,主要是提高他们持续发力的能力。练习方法为:完成30秒以上的屈臂悬垂3次;完成低杠斜身引体每组30~40次,共3~5组;在帮助下完成屈臂悬垂引体向上3组,每组6~8次;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总数10~15次引体向上。

3.将能接近或超越引体向上达标成绩的学生编为高级组。主要是激发挖掘他们引体向上的能力。练习方法为:两手握杠距离大于两肩的引体向上练习10次;两手握杠距离小于两肩的引体向上练习10次;完成10~20次引体向上。

以上分组可根据每年学生的达标成绩来。结合体育课,以班级为单位分组练习;结合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以年级为单位分组练习。值得一提的是,要定期对学生引体向上的能力检测,并根据学生能力的提高,对他们重新进行分组,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通过锻炼逐渐晋级。

猜你喜欢

学练分组动作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的课程创生
下一个动作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分组搭配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分组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