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恩”何须“私谢”

2016-12-02陈鲁民河南郑州

清风 2016年8期
关键词:鲍叔公家官吏

文_陈鲁民(河南郑州)

“公恩”何须“私谢”

文_陈鲁民(河南郑州)

所谓公恩私谢,是指一个人受到组织或公家的提拔、重用、奖励、赏赐后,却把账记到私人头上,去感谢私人。这个词最早出自西晋名将羊祜之口。羊祜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曾举荐许多贤者为官,但从来不对人讲,更不让人感谢。晋帝不解,羊祜回答说:“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从此,“公恩不私谢”这句话就流传开来,并成为官员的一种美德。

这个道理,其实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也曾说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饮食。绮乌城的守疆官吏跪着喂他吃东西,十分恭敬。然后,守疆官吏偷偷对管仲说:“假如你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谢我?”管仲说:“假如我被重用,将会用人以贤,拔人以才,赏人以功,皆出公心,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管仲不仅没有报答“跪而食之”的官吏,连对他有救命加举荐之恩的鲍叔都没有“投挑报李”。临终前,齐桓公欲推荐鲍叔继任宰相,然而,管仲却以鲍叔“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为由否掉。管仲公私分明,不以国事报私恩,不愧为一代贤相。

平心而论,对有知遇之恩的人表示感谢,也算是知恩图报,即便不是美德,至少也是人情。但有人却不这么认为。汉宣帝时,车骑将军张安世为人正直且处事缜密,手握重权但不谋私利,为世人所称道。一次,他推荐一个人当了官,此人特地前来表示感谢,要说这也在情理之中,并不为过。但张安世很生气地说:“我举贤荐能是出于公义,难道是为了得到你对我私人的感激吗?”从此,他再也不愿见这个人了。

任人唯贤,赏当其赏,都是出于公心,君子之为,如果真的心存感谢,那就努力工作,不辜负提拔,不让人失望,这就是最好的感谢。《两般秋雨庵随笔》记,明代首辅杨溥的儿子从家乡到京来看他。途经州县都是远接近送、厚礼馈赠,只有县令范理按规矩办事,既不接送又不送礼。杨溥默默记住这个名字。不久便向皇帝推荐,将范理提升为德安府知府。同僚们得知后都劝范理应重礼感谢杨宰相,但范理却说:“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公事,非私人之交。有道是公不私谢,如若重礼答谢,岂不亵渎了宰相的厚爱之心?”

一个送上门来的巴结权贵的机会,就这样被范理轻易浪费掉了,范理虽不公恩私谢,但却奋发有为,清正廉洁,造福一方,在史上留下了清名,也没有辜负杨溥的慧眼识珠,这成为当时的一段美谈。

古今贤者都十分忌讳公恩私谢,提倡君子之交,公私分明,这的确是公正而睿智的做法。先说公正,不论提拔官职大小、赏赐荣誉轻重,都是源自公家,是国家政府行为,不论谁来做具体执行人,都代表的是公家。如果得了提拔重用或赏赐,不去感谢国家政府,却去感谢私人,既不公平也不合理,而且弊端很多,甚至于很危险。因为公恩私谢最容易形成团团伙伙,搞朋党宗派、山头主义。被谢之人俨然以恩主自居,把经自己提拔的官员当成“小兄弟”使唤来使唤去,私谢之人也很容易变成“家臣”,表忠心、抱大腿,彼此之间,只有私谊,没有公义。而一进入小圈子,固然可能会享受一荣俱荣的福利,但也难免一损俱损的牵连。君不见,树倒猢狲散、一抓一串的“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便是例证。

公恩私谢的结果是把公家资源当成自己私产,把公权力变成了私人笼络人、谋私利的砝码,把同志之情异化为人身依附,影响极坏,危害极大,决不可掉以轻心。

猜你喜欢

鲍叔公家官吏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聪明的官吏
一钱斩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试论二十世纪前期滇东汉村公家与会牌的职能
从历史文献看唐代官吏管理制度
“公家男人”之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