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呈现给学生一朵完整的花

2016-12-02王庆欣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李的刷子文字

王庆欣

作家叶开有这么一句话:要让学生“畅想一朵花盛开的美丽情状,而不是由教师把一片片花瓣掰下来,告诉你花是什么样的。”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偏重工具性或“语用”功能,没能像叶开期待的那样,呈现给予学生一朵完整的“阅读之花”。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每一篇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是作者灵魂的阐释,需要我们读者与之架设交流的桥梁,予以通达明晓。拿到一篇文本,教师就挖空心思想从中去选择有特点的语段,引导学生对其在语言搭配与使用上的规律、特色等进行细读,再急不可待地进行迁移训练,以示课堂的效度。虽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当然职责,也是主要职责之一,但语文教学的目标若仅是停留在文字浅表意思的把握,作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习得上,显然又是在走另一个极端。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在其连串成篇时,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背后总是有其用意,彰显着文字的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与学生一道挖掘出文章的情感与思想,帮助学生多维立体地进行语言学习和体悟,从而感知文字的生命力量。

一位教师教学《刷子李》,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词句,通过读、说、议、评的方式进行交流。第二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去找一找“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给了学生短暂的“宝贵”时间后,就让学生将零零碎碎的“自己的发现”进行呈现。紧接着就进行匆忙的第三个环节“学写”,用刚才领悟到的一种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拥有这样本事的人。这是当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常见的一种阅读模式。过于急躁与褊狭,在“人人看得见”的内容上“兜圈”——刷子李技艺高超,当学生一捧文本阅读时,这种感觉、印象便会油然而起。作家运用自己的文字,环环相扣,又悬念迭起,以徒弟曹小三之眼看师傅的刷功,以他之心揣摩师傅的粉刷心态,既有刷子李的正面描写,更有刷子李的侧面描写,将原本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的技艺写得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刷子李在生活中是平凡人,他用劳动说明了创造的快乐,用技艺传达了“高手在民间”的情怀,用行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潜心就能有为”“平凡也能创造伟大”的时代心声,字里行间表达了作家冯骥才对劳动者的真情赞颂与深切钦佩。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同时指向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流露与表达形式,假若这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能够以兼得兼顾的视野,重新审视这篇文本,整节课围绕下面的话题研读文本——“作家冯骥才是怎样让我们看到一个技艺高超的刷子李,以怎样的妙法让刷子李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作家在写下这样一个高明的工匠时,你能体会到他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在创作?”这样就能让学生以文本内容的理解为基础,将文本表达形式和作家的情感波澜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一起了。

若我们的阅读课,每一篇都要求学生进行“语用的迁移”,心愿固然是美好的,但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又会陷入另一种恐慌——每一课都要求我们仿写,难道就逃不掉篇篇学写吗?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认为:“人们对文学的阅读,更多的就是寻找心灵的慰藉,并接受高尚情感的洗礼。悲悯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当简·爱重回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沈从文的《边城》中爷爷去世,只翠翠一个小人儿守着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擦亮最后一根火柴点亮世界,并温暖了自己的身和心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我们在一切古典形态的作品中,都体会到了这种悲悯。”我们的语文教师别忘了,没有一定的情感积淀,领受“固定任务”要求的写作,只能是言不由衷,是生硬无趣的。

在现实生活里,在我们生活的周遭,这样“传奇”的人,何止刷子李一个,在《俗世奇人》一书中还有不少。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教材文本所选的那一篇,更要引向背后厚厚的“部头书”,由薄走向厚,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的作为。刷子李就这么有趣了,那么还有“苏七块”“泥人张”“张大力”“好嘴杨巴”等等的奇人,我们难道不想认识他们吗?当学生阅读完全书后,再引导学生将目光投放到我们的身边,像电视节目中介绍的现代奇人绝活,“中国能人”“中华能手”,像我们每天司空见惯的,在菜市场里炸油条的,案板上浇糖人的,捏面人的,还有一些传统工艺的手艺人……当学生们阅读过《刷子李》,阅读过《俗世奇人》后,一定对身边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也有自己的赞叹之情要倾诉,此时再来引导学生学习作家的某些写作技巧,进行习作练习,这样的学习才是迷人的、生动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文字,还原、丰富文字背后的真实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师生互助互动下,努力建构文字的立体表象;在师生共同搭设的各种样式的情境中,努力还原文字所呈现的真实画面;带着思考,竭力丰盈并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揣摩中,实现读者与文字的对话。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不再单一、 表象化,而是能入情入境地客观理解文意,在习得文字秘妙的同时,继而接受到情感与人文精神等的熏陶,真正触动学生的心弦。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个展览报道:在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开放了一组名为“触摸普拉多”的展览,让视力障碍人士也能欣赏到世界名画。展览共展出了专为盲人制作的6幅世界名画复制品。通过高清数字摄影和3D打印技术打印而成。浮雕式的纹理,使得参观者能通过触摸的方式欣赏美术作品。同时,展馆还特别制作了语音导览及盲文说明。用手抚摸浮雕画,通过触感想象画中的人物、表情、装饰、风景,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体验,似乎比实实在在地看见还要新奇。用手去抚摸《手放胸口的骑士》深邃的眼睛,细细分辨《耶稣遇上玛利亚》中人物的缕缕发丝,体会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身处展厅之中,不时听见盲人参观者的感慨:“我在触摸世界最有名的微笑。”“以前想都不敢想,当然,微笑不是摸出来的,而是感受出来的。我能够感受到。”“你看,这是把扇子,我摸出来了!以前,画是平的,再美的画,我们也无法欣赏。普拉多博物馆举办的这次展览,让我们终于有机会‘一睹名画风采。”……也许有些人生来从未见过画,但他们从起起伏伏的纹理里,感受到了绘画艺术的美好,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真实体察,是别人用多少美妙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企及的。现代科技与爱心的结合,给盲人世界带来了一个新奇迹。原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可以触摸感受的!

何况,我们的学生是健康的、开朗的、阳光的,文字的内容、情感、形式,其所要传递的精神实质、人文炳照、生命温度等,只有让学生去触摸、体验、感同身受,才有望实现“走入”与“走出”。同时,语文的阅读教学,目光理当是长远的,不能只纠结在一篇篇课文上,而是要投向更广阔的阅读原野,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幸福姿态与长久习惯,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真正追求所在。朱永新在《让人生扎根》一文中这样写道:“通过《论语》的阅读,懂得修身,做一个具有‘善良、正直、勤学、慎思品格的人;通过《道德经》的阅读,了解‘上善‘大德‘曲直的概念,懂得凡事有成‘始于足下的道理,成为一个具有‘坚毅、乐观品格的人;通过《礼记》的阅读,懂得‘孝,得之本也的道理;通过《战国策》的阅读,领略论辩的艺术,学会思辨的智慧等。”

做一个躬耕田野的养花人吧!给学生一朵完整的花吧,不必将花瓣一片一片扯下来教给他们知识,我们需要做的是,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畅想,一起描画,同时不断地用温柔的水样的情怀去轻轻浇灌花的容颜,且一路引领,将学生带入万紫千红的烂漫花田!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李的刷子文字
一针一线,编织幸福生活
文字的前世今生
“新潮”的旧刷子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餐桌上的童话(下)
餐桌上的童话(上)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大刷子洗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