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词语教学的多样性
2016-12-02王月枫
王月枫
理解关键词句,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在语言中的特殊性,决定了词语教学的关键地位。那么,如何扎实地开展词语教学呢?笔者以《泉城》一文为例,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以词聚类,凸显词语的理趣
词语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关系。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会自然地将“叔叔、阿姨、舅舅”归为一类,把“凝视、观察、仰望”归为一类,把“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又归为一类,在不自觉中,建立和丰富头脑中的“词汇场”。像这样,根据词义的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等,词跟词之间相互形成一组一组的聚合,就是“词义类聚”。
在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根据“词义类聚”规律,把词语归类整理成词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微型“词汇场”,提高教学效率。
晶莹剔透 明珠散落 银花盛开
水声喧腾 虎啸狮吼 秋雨潇潇
在初读《泉城》一文后,出示这样两组词语,显然前一组跟泉的形态有关,后一组与泉的声音有关,这些都是四字词语,都很难读。“晶莹剔透、明珠散落”可以联系句子来读;“银花盛开”可以想象着画面来读; “秋雨潇潇、水声喧腾、虎啸狮吼”可以发现词之间的联系,按照声音的大小来读。学生在读、思、学的过程中,自然读准了词的音,熟悉了词的义,明确了词语的类,在心里建立起了相应概念,扫清了学习中的障碍;同时,又无声地渗透了词语教学。这种方法的习得,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依据“词义类聚”形式学习新词,更容易感受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在感受汉语表达技巧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用经验。
二、 融通生活,活化词语的形象
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活动。确实,在学生建构词语意象的过程中,联系生活,融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认为生活能还原词语的形象。
“你见过什么东西是晶莹剔透的?”在理解“晶莹剔透”这个词语的时候,先请学生自由说说,学生有的答:“小露珠。”有的答:“钻石。”有的答:“水晶。”都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这样的提问,实际上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脑海中的“晶莹剔透”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对接,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推一把:“哦,像小露珠这么透明,像钻石这么闪亮,我们就可以说:晶莹剔透。”这样的解释,虽然没有字典上出示的那么规范,但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紧接着,教师映示图片,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晶莹剔透”一词:看,这就是晶莹剔透的泉水,多像( )。至此,对于“晶莹剔透”的理解,才是更加准确而到位的,也是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
三、 涵泳想象,留存词语的韵味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当你细读文本,不要轻易放过一字一词,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对文本的词语,乃至标点符号细细咀嚼,自然能品出字里行间所包蕴的丰富情感与理趣。
1. 词中有画面。无论是“白浪翻滚”,还是“晶莹剔透”,都是在用词准确地描绘泉的不同形态,是鲜活的。
师:你们见过白浪翻滚的情景吗?
生:我见过,在海边,海浪一层一层地卷过来,拍打着岸边的岩石。
生:我也见过,妈妈烧早饭的时候,稀饭开了,就是白浪翻滚的样子。
师:是的,粥开了,是在翻滚,不过可不是白浪翻滚。你什么时候看过白浪翻滚的情景?
生:我也是在海边看到过白浪翻滚,白色的浪花从远处翻滚过来。
师:是的,在海边,大海的波浪层层叠叠,向岸边扑来,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泉的翻滚不太一样,想不想看看?(播放录像片段)
师:说说看,你看到的泉是什么样的?
生:我看到泉水在由下往上地不断冒出来。
生:我看到了泉的白浪翻滚和大海的翻滚是不一样的。泉的翻滚是自下而上,不断往上涌;而大海是由远处而来的,是由远及近地扑过来。
师:说得真好,作者说就像“银花盛开”。泉明明是水,怎么就成了“银花盛开”了呢?
指导读词,读句。
2. 词中有情感。真正精美的语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也必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细细咀嚼,“白浪翻滚”形象地勾勒出泉水势较大的立体特征,联系生活,录像比较、描述深化、推敲比喻……一系列的推进,在学生对意象的重构中,尽可能地还原了词语背后无穷无尽的画面,最终体会到“白浪翻滚”像“银花盛开”的精妙之处。而至此时,词语本身或其背后所隐藏的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就跃然纸上了。
四、 对比咀嚼,体悟词语的妙趣
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对词语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课文的重点词,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重点词,既能统领全文的理解感悟,又使语文的阅读训练有了落脚点。
在《泉城》一文中,对四大名泉的泉水流动,用了不同的动词:“涌、汇注、喷吐、冒”。对比教学显然是良策。于是,在欣赏四大名泉时,不妨抓住理解 “涌”“汇注”“喷吐”“冒”这几个动词,体会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趵突泉的“大、清、美”,这样的随文理解显然是分散的。
教师不妨这样设计:这四大名泉真是各有千秋,作者对它们的描写也是各有侧重。同样是写泉水,同样是写流动,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形式。自由地读读,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出示四句话,读,比较不同)然后教师总结:文中准确地运用了这些词语,生动地描绘出每个泉水流动的特点。我们今后写作,也要仔细比较,正确运用动词。
这种回归整体的对比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词语教学与篇章教学和谐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推敲,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义之间的细微差别,还可以感受到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精妙,体味到词语蕴含着的生命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同时,也为他们在写作时,准确运用词语奠定了基础。
“虎啸狮吼”“秋雨潇潇”的教学也是如此。因为,这两个词虽然也和“白浪翻滚”“晶莹剔透”一样,画面感十足,但却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说白了,这语言反而会失去想象的空间和意境,所以,这两个词的教学应该简洁而不简单。
引读:泉声有的声音(洪大),让人联想到(虎啸狮吼),有的低细,让人联想到(秋雨潇潇),完全不同的感觉,谁能读出声音的不同?(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显然,这样的对比读,精简了教学时间,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差分毫。
“一词未宜忽,语语悟其深。”纵观整个小学阶段,词语学习面广、量大、分散、复杂,它们如同散落在广袤的语文教学大地上的朵朵小花。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基于儿童立场,基于文本表达,使语文教学的春天更为绚丽!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