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走进习作课堂
2016-12-02傅晓丽
傅晓丽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呢?无意中,我发现了一本特别有趣的绘本——《发脾气大叫的妈妈》。这个故事让我眼前一亮,于是,我们的习作课堂从故事走向生活,我和同学们开始了一番奇妙无穷的习作旅行。
一、 聆听故事,激发兴趣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份礼物,这是一个奇妙而又温馨的绘本故事——《发脾气大叫的妈妈》。看绘本的封面,故事中这位发脾气大叫的妈妈是谁?(企鹅妈妈)她冲着谁发脾气?(小企鹅)故事的题目就很吸引我们,请大家竖起耳朵,仔细听老师讲故事。
【设计意图】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写作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写”的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想,如果能把“写”与“倾听”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以“听”促“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增加了写作的趣味性,一举两得。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习作兴趣。
二、 仔细观察,链接生活
今天早上,我妈妈冲着我生气地发脾气大叫。
——仔细看企鹅妈妈发脾气的图,从哪里看出她在发脾气?(指导学生观察企鹅妈妈的眼睛、嘴巴、喷出的火焰、脖子。妈妈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仿佛要把小企鹅一口吞掉似的;嘴巴里喷出熊熊燃烧的火焰;脖子伸得长长的。)
——再仔细地看,你还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看企鹅妈妈的身体,想象企鹅妈妈发火时的动作:不停地扇翅膀,不住地跺脚。)
——企鹅妈妈还会说些什么呢?她大叫的声音会有多高?你的妈妈对你发过脾气吗?妈妈发脾气时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链接自己的生活,回忆妈妈发脾气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并和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写作要立足生活,从观察起步。然而在习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感觉身边没有东西可写,习作内容要么宽泛、空洞,要么缺乏表现力,归根到底,生活不是缺乏写作的材料,而是缺少“发现”。妈妈发脾气,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可是又有几个孩子留心观察过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企鹅妈妈发脾气时的神情、动作、语言,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生活中妈妈发脾气的样子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经过这样的指导观察,链接生活的过程可谓水到渠成。
三、 深入体验,分享感受
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
——小企鹅的身体真的能散开飞跑吗?(不是的。)那这是为什么呢?(小企鹅被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吓得魂飞魄散。它很害怕,这是它当时的内心感受。)
——小企鹅吓得身体跑到哪些地方呢?(学生先猜一猜)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个谜。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小企鹅被妈妈训斥后很害怕,魂飞魄散,六神无主。你的妈妈冲你发脾气大叫时,你有什么反应和感受呢?生活中,你还有过害怕的经历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绘本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描写小企鹅面对发脾气大叫的妈妈时的内心感受,夸张的描写,让学生在发笑的同时产生共鸣。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害怕的经历和感受,干巴巴的语言就变得生动起来。
四、 联系生活,体会母爱
这时,一个大影子罩住了我。
是我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开着大船来了。她已经把那些丢掉的部分给找了回来,并把它们重新缝好连上。
最后找到了我的脚,这下全缝好了。
“对不起!”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对我说。然后我们就开船回家了。
——企鹅妈妈历经千辛万苦,才把小企鹅的身体全部找到,多么不容易啊!此时此刻,小企鹅的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妈妈虽然发脾气,可她还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设计意图】这个故事虽然是写“妈妈发脾气大叫,我被吓得魂飞魄散”,但从故事中缓缓流淌出的却是浓浓的爱意和亲情。现实生活中,妈妈们也经常发脾气,但有一种情感叫“恨铁不成钢”,有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是“爱之深责之切”。外表强悍的妈妈,内心是柔软的,发脾气后总是独自伤心,暗自懊悔。教师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感受母爱,使得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习作的情感价值得到提升。
五、 回味故事,走向生活
1. 出示绘本中的三幅插图:企鹅妈妈发脾气大叫、小企鹅被吓得魂飞魄散、企鹅妈妈道歉。
2. 故事中发生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其中一幅图,写一个小片段。你可以写发脾气的妈妈,或者是魂飞魄散的“我”,也可以写妈妈如何安慰“我”,向“我”道歉。
3. 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展开讲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倾听、观察、感受的基础上,选择一幅图,写一个小片段,既降低了习作难度,也给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权。
【案例反思】
1. 让故事走进习作课堂,习作教学可以很轻松。学生无一例外地喜欢这个有趣而充满温情的绘本故事。细看这节习作课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清晰简单,只要让学生听听故事,看看图片,聊聊生活,谈谈感受,写写片段,这节习作课的教学目标就能达成。教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让学生开怀大笑,故事中“发脾气大叫的企鹅妈妈”和现实生活中发脾气的妈妈的形象重叠在一起,熟悉的生活场景在学生头脑中清晰浮现,内心的感受也愈发强烈起来。在倾听、观察、感受的过程中,学生由故事链接生活。有故事情境做基础,有生活体验为抓手,学生习作的过程就成了现实生活的再现,写起来轻松而自然。
2. 在故事中链接生活,习作教学可以很实在。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但是很多孩子只是读故事本身,不会仔细地去看故事插图,去观察图中的人和物,去发现人和物的特点。故事中的素材往往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故事情境,发掘故事中的习作训练点,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用耳朵认真听,用眼睛仔细看,用心灵去感受,从而链接自己的生活,把故事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
在故事情境中进行习作教学,故事并不仅仅是教学的“引子”,教者精心选择的故事中,可以发掘出很多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点,例如:倾听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感知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一个个具有生活气息的故事,不仅让学生觉得习作很有意思,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这样的习作教学实实在在,训练有度。
3. 把故事融入习作课堂,习作教学变得儿童化。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从成年人的角度进行习作教学,导致学生写出的习作往往用迎合教师需要的话在写,用成人的话在写。儿童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易于被儿童接受。儿童喜欢以自身生活作类比,甚至会由于过于投入而认为那个主人公就是自己。一旦故事等同现实,他们就不只是用耳朵在听,而是用全身心在感受和体验,他们就会自觉地调动所有的思维与情感。因此,选择贴近儿童生活、语言儿童化的故事贯穿于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习作教学就会充满童真童趣。例如,有学生写道:
“一天,我把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破了,我很害怕。妈妈回来了,发现后大发雷霆,生气地质问我:‘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呢?她边说边用手敲我的脑袋瓜,我的脑袋顿时真疼呀!我被吓得脸色发青,像一个大西瓜,两眼直直地望着妈妈,身子一直在不停地发抖。突然,妈妈拍了我一下,‘啊!我大叫一声,魂魄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像这样儿童化的语言表达是多么可贵呀!让故事走进习作课堂,让学生在故事中链接生活,爱上习作,快乐习作吧!
(作者单位:南京六合区双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