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理”学“理”“理”“理”相融

2016-12-02李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理李时珍名人

李霞

说理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逻辑性。教学说理文,不仅需要关注“说了什么”,更应该关注“怎样说”。教师应该从学情特点、文体特征、思维训练等不同角度去研究文本,变换阅读教学的姿态,引导学生品味“说理之趣、说理之智、说理之法”,让学生学会说理,拥有说理的智慧。

一、 基于学情,“说理”与“趣味”结合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学情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息息相连。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想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前,笔者进行了预习调查:(1)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① 写奇观(0);② 写故事(2人);③ 写启示(33人)。(2) 文中写到的奇观、故事、启示,你比较喜欢哪个?① 奇观(2人);② 故事(8人);③ 启示(25人)。(3) 文中所写的启示,你读懂了吗?① 读不懂(1人);② 读懂了(12人);③ 似懂非懂(22人)。据此,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初识“启示”,明确目标,就来自于学生的预习结果:学生普遍喜欢的“启示”却又“似懂非懂”。教学以此为起点,利用“学情”这一生成资源,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课前的问卷调查中还反映了一个问题,不少学生喜欢“三位名人”的故事,这是说理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导致的。因为“理”是文章的核心,但由于语言讲述单调,故事缺少情节,学生也就不喜欢去研究“理”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明理,又得趣呢?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一对矛盾。比如,课前,老师讲述自己小时候参加征文比赛得奖的事,并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理想;课始,与学生调侃:这个“启示”,作者就这么一说你信不信?如果我说三五遍、几十遍、上百遍呢?你信不信?课中:(1) 老师也很敬佩李时珍,特意查了资料,写了他的故事(出示)。读得怎样?写得怎样?想听听你们的意见。(2) 如果把老师实现自己理想的事例也写进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合适?引导学生明白:因为老师不是名人,老师的事例不够典型。这些看似不经意,却又别有用心:避免了说理类文章本身的“单调”,又紧紧扣住了“理”。“理”居中,使文本的核心价值始终处于教学的中心;“趣”于外,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了“理”也得了“趣”。

二、 形质兼美,“道理”与“文理”并重

就说理类文章而言,理解“道理”和学习“文理”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把“道理”当作事物的“质”,那么“文理”就是事物的“形”。没有“形”,“质”就无处可依,也不能找到“质”的本质属性。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朗读、概括、想象等语言文字训练,课文内容这一块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理”特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达成:

1. 老师查阅了资料,写了一段“李时珍的故事”(出示):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儿子再当医生。可李时珍不这样想,他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从小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决心重新修编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为了写这部书,他在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药物书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把老师抄写的“李时珍的故事”也写进课文,合不合适?通过对比,体会说理文语言简明、朴实的风格。

2. 对比三位名人的事例有什么异同?主要是明白:共同点——他们都具有“滴水穿石”精神,所以他们都取得了成功。再让学生把文中事例与老师自己实现理想的事例对比,引导学生明确:说理文所选择的事例应该具有典型性,这样会更具说服力。不同点——时代、国家不同,即作者在选取事例时考虑到了“古今中外”,进一步体会事例的典型性。

3. 对比“水滴”和“三位名人的事例”,引导学生发现:“三位名人的事例”是从正面进行说明的;而“雨水”的事例是从反面来说明的。这样正反说明,“理”才会更具说服力。这样依“理”学“理”,突出了“道理”与“文理”并重,体现了说理类文章的教学价值。这样的教学是“形质兼美”的,也是有深度、有宽度的教学。

三、 学以致用,“方法”与“表达”兼顾

丰富的文体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其独特价值,但前提是学生必须真正吸收文体的“营养”,即文体特点。《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对比”,领会到文章的文体特点后,还应让学生学习表达:

1. 总结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文章一开始,先用滴水穿石的自然现象,引出了观点——;接下来,作者又选取了三个事业有成的名人的典型例子,用简洁的语言,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作者还用雨水的失败,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这是这篇说理文独特的写作方法:观点鲜明、事例典型,说理有力,让人信服!

2. 学以致用。请你学习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从下面的事例中选择几个合适的事例,用平实简明的语言概述,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从王晓刚、贝多芬、居里夫人、袁隆平、谈迁、王羲之等事例中选择概述)

3. 组织评议。学生练习后,当堂反馈,师生从“语言简洁、事例典型、正反说明”三个要点进行点评。提供的事例中有合适的,也有不合适的,学生选择的结果,其实也是对其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如果把这些事例写下来,前面加上“奇观”引出“观点”,后面加上“总结”与“启示”,就又是一篇新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了!实际上,这就是口头习作,既深化了对“道理”的理解,又促进了“文理”特点的认识,为课后习题中“写读后感”的练习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实践证明,落实知识阅读向素养阅读的《课标》精神,从“语用”的角度把握语文教学的本体性质,依“理”学“理”,就能引导学生在“文理”中明“道理”,达到“理”“理”相融的境界。期间,阅读理解文本是基础,是前提,言语训练和运用是终极目标,两者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言语品质。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猜你喜欢

文理李时珍名人
解码李时珍
文理生的battle
舔名人
中国药神李时珍
名人摔跤后
秒变戏精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