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6-12-02王存贵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品德课体验式环节

王存贵

体验式教学一直是南京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所极力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推行近10年以来,取得了巨大成效,为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在此,我将几年来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个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师生探讨为核心,以评价为手段,以运用为目标,以师生互动贯穿始终,最终全面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教学过程。其操作程序为:设定情境→问题生成→师生探讨→评价总结→实践运用五个环节。

一、设定情境

师生共同设定相关的教学情境,具体可通过以下7种方式创设:1.生活显示;2.实物演示;3.音乐渲染;4.图画再现;5.扮演体会;6.语言描绘;7.电脑多媒体展示。情境素材最好以教师及学生的经历、时事、案例为主,根据不同年级、教材的侧重点,分别采取各具特色的情境设定。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的情境创设,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在情境设定环节中,师生共同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动之以情。

在此环节中,教师活动要体现在:1.创设情境。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要求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2.激发情感。首先,教师所设定的场景要蕴含特定的“情”与“理”;其次,教师要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的情绪去激励学生的情感;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和赞赏;把趣味带进课堂,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情趣,从而为政治理论教学注入激情和活力。

在此环节中,学生活动要体现在:1.进入情境。2.体验感悟。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充分体验、主动感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二、问题生成

在情境的设定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置问,学生通过主动感悟探究,共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设置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催化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曲径通幽,觉悟内化。这里所指的“问题”,既包括因教学内容本身转化而成的“旧”问题,也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充分投入,达到“高峰体验”之后生成的“新”问题。例如,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搜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探究热情的问题;鼓励创新,有广阔发挥空间的问题等等。

在问题设置环节,师生共同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设之以疑。

在此环节中,教师活动要体现在:1.明确和提出问题。教师要挖掘教材及情境材料、现实材料中的启发性教育,从分析论证、新旧联系、比较分析、辨别正误、因果关系、运用理论知识作综合分析等角度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2.指导学生提出值得探讨的具体问题;3.协助学生搜集、组织和审查可用来做判断的有关资料。

教师设置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生思想实际;2.“问题”要注意其内在价值,即内在的思想教育价值;3.“问题”设置应讲求一定的延展性、开放性、承续性、层次性和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基本思想、政治、道德观点,并深信不疑,以形成他们自己的认识。

在此环节中,学生活动要体现在:1.提出问题。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质疑,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通过适当途径和方法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2.查访资料。根据问题,学生要学会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主动查阅有关的课本及其他参考资料,得到有用的资料和信息。3.分析问题。学生要根据提出问题的相关情境及教学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利用已获取的资料和信息,分析问题的基本结构,洞察问题中所隐含的基本关系,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和推理,生成假设并进行检验,最终解决问题。

三、师生探讨

思想品德课教材及其教学是以一定的主流价值观来建构和组织的。因此,主流价值观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以情境来说理,组织学生参与情境的感悟,让他们在感悟情境的过程中发表意见,探讨问题,运用从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把有关教学内容中深刻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质疑、论证,充分讨论,从而通过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过程,最终共同解决有关疑难问题。

在探讨环节中,师生共同达到的教学目标是:晓之以理。

在此环节中,教师活动要体现在:1.借助第一环节创设的良好情境及氛围,综合使用各种教学用具去反映现实,再现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并以饱满、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思想和灵魂的震撼与共鸣,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教师用简洁、生动、富有逻辑的语言分析论证、阐释说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归纳出概念、原理,锻炼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最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积极引导,诱发争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挑起学生思想交锋,激化学生思维碰撞,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使真理越辩越明,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此环节中,学生活动要体现在:(1)敢想、敢说、敢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主动地去充实,去探寻,去创造。(2)注意力集中,动手、动口、动脑,反应敏捷,积极作答,与周围同学、老师积极互动,融为一体。

四、评价总结

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教与学的指挥棒。通过评价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竞争意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评阶总结环节中,师生共同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导之以正。

在此环节中,教师活动要体现在:1. 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给予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要发现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2. 分层次评价:从实际出发,因人施评。具体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激励”的措施,或运用诸如树立榜样、主动剖析自我、自我设计、自我教育等方法。恰当设置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跳一跳,摘到桃子”,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

在此环节中,学生活动要体现在:1.学生参与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精神饱满,聚精会神,师生民主,多维互动,教与学和谐发展。2.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体会成就感,从而提高自我评价的信心。

五、实践运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精心设计一组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进行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参观、社区服务,下工厂、下商店、下农村,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影视录像,演讲、辩论、答辩、自编小品、时事述评,撰写小评论、小论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学习总结等,并同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品德结合起来,让学生将新的认知结构运用于要解决的新情境中。通过迁移重组、观察剖析,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强化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

在实践运用环节中,师生共同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化之以行。

在此环节中,教师活动要体现在:1. 引入“鲜活”材料,综合设计问题(或活动)。教师根据有关教学内容、学生思想实际及重要时政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或组织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去积极体验、感悟、思考、内化,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2. 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的发挥,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看到不同学生的个性优点,做到区别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怀疑意识、探究意识,绝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探究、实践运用,使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在此环节中,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在:1.有学习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学生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开拓创新,不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体验,培养自主鉴别、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从而最终养成习惯,形成信念。2.与自己的日常行为、思想道德品质联系起来,时刻对照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我教育,自我反省,通过领悟与运用,内化与外化,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师生互动”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启发,发展思维;重过程,指导学习;重效益,减轻负担;重情感,塑造品德;重训练,提高能力;重落实,巩固强化。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抽象变形象、由被动变主动、由单向变双向甚至多向,教育与教学并举,知识与能力兼顾,情感与觉悟并重,提高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实现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品德课体验式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