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2016-12-01章小荣
章小荣
摘 要: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及探究意识的教学方式,还能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初中生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样,教师可通过巧用教材内容、抓住重要图例、简短实验、现实生活以及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也需要转变观念,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发挥问题情境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教学;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教学方式融合了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问题情境教学符合初中生物课程的特点,问题情境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课本知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及掌握探索科学的方法。但是,多数初中生物教师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无益。因此,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巧用教材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的问题:腐肉中为什么会生蛆?教师向学生播放“腐肉生蛆”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思考“蛆的来源”。教师播放视频或图片的同时配合适当讲解,激发学生的求解动机。
二、利用重要图例
生物课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现象和事物都需要通过图例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和事物。图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图例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理解。以动物细胞结构为例,课本图例为动物细胞壁模式,教师可以为该图例配上说明文字:课本图片是动物细胞结构,观察图片,动物细胞包括哪些基本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图相比,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区别吗?
三、间断实验
实验是探究生物的重要措施,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展示的特殊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利用验证性实验、探究式实验、演示实验等各种实验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以血液成分分析实验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两只装有不同液体的标本,其中一只装有血液。教师分别向两种标本中加入柠檬酸钠,让学生观察标本的变化。学生可以发现一份标本出现分层现象,另一份标本未发生任何变化。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液体变化及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呈现的差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并根据实验结果、教材知识进行分析。
四、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物多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并且新课程倡导教学活动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因而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使用制作酸菜和腌菜案例,分析盐为什么导致酸菜变酸而腌菜没有酸味,将学生引入微生物的学习。
另外,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生物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许多当前的生物学热点问题是初中生物的重要教学内容,并且部分教学内容与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密切相关,这也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此外,利用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物热点问题和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遗传信息中——细胞核”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克隆羊多利”的故事,并通过多媒体工具箱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如,克隆羊诞生过程、克隆羊与其母体的对比照片,并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1)克隆羊长得像哪只羊?为什么?(2)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控制?并解释你的观点。通过“克隆羊”热点事件以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视听效果,如,动画模拟技术可以再现生物形态、运动变化、生态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以“生物特征”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描述生物具备的特征,学生根据自身以及动植物的特点说出呼吸、生长和繁殖等特征。但是每个学生的归纳不全面,遗漏点多。教师此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段生物圈环境中不同生物的生活情况视频,让学生在动物世界中切实感受。再通过适当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出更加完整的答案。
问题情境是一种符合课程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但是教师运用问题情境教学也需要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获得发挥的机会,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好奇、积极的状态下完成探究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小荣.重视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9-10,17.
[2]笪春梅.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理科考试研究,2015(18):91.
[3]徐远群.试谈情境创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