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开放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016-12-01陈波
陈波
摘 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高效的课堂可以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高中生物这门学科而言,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学生深入理解所讲授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开放性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上所讲内容的了解。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可以利用动手操作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实验探究,这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开放式实验;创造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一些开放式的实验可以推导出相应的生物结论,这些生物结论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很多学校都将学生动手操作这一个步骤省略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无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的实验现象之余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创造以及改进,这对整个高中生物学科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高中生物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途径
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验操作部分要尊重实际,根据课本中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养成认真实验操作的意识。在很多实验操作中,每一步都会对后续的实验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得出的最后结论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高中生物开放式实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实验步骤,按照步骤进行实际操作,深入地理解实验步骤背后遵循的生物规律。所以在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也应该采用一些方法,在保证试验效果的同时,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在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
生物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生物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才能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生物教学的意义。所以教师利用生物开放式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时候也需要基于上述的基础,在该基础下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在进行思维发散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对经典实验进行一定的回顾,重新认知和了解经典实验的操作意义,这样才能保证开放式实验进行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开放式实验学习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方便之后的自主操作。在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在一旁进行辅导和提醒,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开放式实验学习,这样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开放式实验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和理解,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实验步骤进行创新,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但是在创新之前教师在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实验过程中的过程教学。由于开放性实验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没有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对这种即具有直观性又有趣味性的实验学习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在课上的实验操作,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学生进行课余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鼓励学生说出自身对实验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师与学生交流之余也可以对试验中可创新部分进行一定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自发设计生物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无形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试验意识,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地来设计生物实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进行培养和激发。在学习一些生物知识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和实验,督促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验。而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本实验以外的简单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填充这些实验的框架,完善生物实验的步骤。这些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的能力,在这些高中开放式试验学习中深入了解高中生物学科的有趣之处。
二、结语
现阶段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学到相应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在督促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利用有序科学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敏.试论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1).
[2]黄婷婷.高中生物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5(6).
[3]徐晓明.浅谈高中生物开放式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