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文本解读的度
2016-12-01陈爱娟
陈爱娟
高考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文章,有两大特点:一是每年所选作者、写作年代会有变化,体裁也可能不同;二是很少介绍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016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篇目《母亲》(见本刊第38—39页)的写作背景很模糊,只有两点可以作为切入口:文末括号里的时间说明(1934年)、文中讲到火车是一样新事物。如果拥有写作年代的背景知识,会知道当时城市中的普通人家,一个月的收入只能买一张最便宜的三等座的单程车票,名人如郭沫若,搭乘火车也只选择三等座,农民更不太可能因为好奇而去坐火车。火车与他们传统的生活非常遥远,既带给他们新鲜感,也有距离感。如果不知道这些,就很难理解母亲向往火车却不行动的心理,进而影响答题。缺少背景知识,弥补的方法就只有细读文本、分析语句,并根据文中线索来作合理推断。但同学们很容易主观臆测或是过度解读,在这篇现代文阅读中也有不少同学犯了这种错误,导致第15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的得分差异显著。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是: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题目共6分,答出一点得2分,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有不同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那么怎样的解读是合理的,又有怎样的解读是过度了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满分答案。【满分示例1】 ①成年忙碌,辛苦劳作;②向往火车以及外面新鲜的生活,却受制于农活重压;③渴望改变呆滞古板的生活却实在突破不了内心的局限、最终屈服于命运的小人物;④是很多基层底线挣扎的小人物的缩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满分示例2】 ①吃苦耐劳,勤劳淳朴;②母亲向往新生活,对新事物充满好奇;③没有勇气打破旧生活的禁锢,因循守旧。
评价: 母亲代表了一类人,她们是因拘于农务家事、拘于传统观念而与外界隔绝、与时代脱节的传统妇女。作者借对母亲的刻画来呼吁社会对这一类人的关注,鼓励她们追求新生活。
分析: 两个满分答案说到的几个方面在文中都有对应依据。
对母亲收豆、打豆的描写,以及“很少休息”等话语,对应母亲作为传统女性,或农村妇女、家庭妇女的处境及其忙碌、吃苦耐劳的特点。
由描写母亲对火车的关注与好奇以及“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飞往另一世界”等语句,推断母亲受到火车这一新事物感召、向往新生活的心理。
文中除了对母亲辛劳的描写,还有“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等叙述,可以使人感到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这种传统的农村生活给她的束缚,使得“虽则没有谁阻止”,母亲却一直没去看火车。由此评价母亲缺乏改变的自觉和勇气。两个答案都在最后进一步升华,将母亲的形象视为一类人的代表,虽然概括侧重的方向不同,但基于各自的分析,皆言之有理。
我们再看两个失分的答案。
【失分示例1】 ①对于梦想,只有无奈;②文化水平不高,不敢出门;③屈于现实,生活窘迫;④对外面的世界有好奇心,仍有一颗童心;⑤可怜,艰苦,辛劳,没有人在家与她一起料理家务;⑥一个人扛起所有,像一座大山,独自承受。
分析: ②和⑥属于主观臆测。文中没有关于母亲文化水平的信息,更谈不上因此“不敢出门”。虽然描写了母亲一个人做家务,但一个人做家务不等于“独自承受”生活的所有。
④和⑤属于过度解读。“童心”是指孩童般纯真的心灵,好奇心不等同于童心,儿童有好奇心,成人也可以有好奇心。文中母亲对火车充满好奇,却没有关于母亲“纯真”、具有童心的描写。由“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来推断家中没有其他人帮助母亲做家务,有一定合理性。但用“可怜”评价母亲,对人物的体谅、心疼就变成了怜悯、同情,与作者行文的情感不符。
【失分示例2】 ①母亲成年忙碌、辛劳,家中无男子帮忙,是个可怜、苦难的人;②母亲想去看火车乘火车却始终无法完成愿望,是个可悲的人;③在艰难的家庭条件与生活中,母亲找到心灵寄托,是个坚强的人;④母亲不愿或不敢出门,是个有些软弱的人。
分析: ①和②评价母亲“可怜、苦难”“可悲”,同失分示例1的⑤错误一样。③中,“寄托”是指将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样事物上,火车对于母亲是一样新鲜的事物,让她好奇并有一定向往,但远远没有达到寄托心灵的程度,属于过度解读。
④属于主观臆测。“不愿”是心理上的抵触,这与母亲渴望了解火车的表现相反。“不敢”则是害怕,可能是出于能力不足的畏惧或没有心理准备,但母亲只是在犹豫,说她不敢、害怕,不恰当、不准确。可见该同学是在“猜测”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软弱”的评价更加不合理。
其他失分的情况还有:根据母亲一人做家务,主观臆测她“失去丈夫,独自承担家庭生活的痛苦”“为照顾这个家,拼命赚钱,只为能让‘我过上好生活”;将母亲始终没有去看火车过度解读为“母亲受封建思想压迫较深”“反映妇女们生活困苦、没有权利的社会背景”。其实,文中多次出现“没有谁阻止”这句话,村民也一直鼓励母亲去看看火车,可见外界环境并没有限制母亲,更没有任何“封建”的表现,这样的答案显然不合理。
通过对满分和失分答案的分析,可见对文本进行合理解读,来源于文本、立足于文本、落脚于文本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只根据文中的片言只语,便作出过度的猜想或推断。虽然适当的推断是免不了的,但必须紧密联系文本及其情感、内涵,否则很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