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类趣谈孔子的“不教”

2016-12-01陈楚敏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孔子教育

摘要:对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其在为人、为师时“如何去教”或“如何去教好学生”,而忽视了孔子的“不教”之道。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有三类不教之人,可分为“不用教”“不能教”“不需教”。孔子这种“不教”之道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思考。

关键词:孔子;教育;不教

孔夫子,作为我国“至世圣人”“万世师表”,其本人及儒家学派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长期以来,世人都对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仁、礼”贯穿其中的教育思想颇加赞誉与推崇。无疑,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当我们在不断学习和推崇孔子的“为师之道”时,更多的还是落在了“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教好学生”这一层面,而较少关注到孔子的“不教”之道。因此,笔者想从另一角度去谈,在孔子的众多教育之道中“不教”之道又是一种如何别样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一、不教之一:不用功和不能举一反三的人

在《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字面意义是,教师在教导学生时,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法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东西时,他却不能据此而推知其他多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由此我们到会联想,当今社会要求教师们要学会“启发式”教学,要懂得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但其实我们忽略了孔子原话的本意!在我看来,孔子的原话是指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前,这名学生是要在努力用功而依然无法达到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再教,而不是什么时候都要教师去教。换言之,假如学生没有做到这一前提,教师就不需要去教育他了。

二、不教之二:乡愿

从我们当代人的角度来看,或许不用功的学生也会有发奋努力的一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可因为学生一时的懒惰而放弃教导他们。但是,有一类型的学生,在孔子眼中是最教不得的!

《论语·阳货》中,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这类人被孔子称作“乡原(愿)”,“愿”指谨慎,是指那些“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这类言行不一、阿谀谄媚的“伪君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甚至记载孔子曾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

这和我们传统理念认为孔子一直“有教无类”的想法可谓大相径庭,原来圣人孔子也有不愿意和不乐意教育的学生。由此可知,在讲究“仁礼”修身的孔子十分注重为师、为人的道德品质,倘若学生是言行不一、心术不正、品行有严重偏差的话,即使其路过眼前不请教他,他也不觉得遗憾或可惜,异于“兼爱”的墨家,即使“不叩”也必鸣。相反,孔子连对他们不悔改的同情之意也没有。因为,该类乡愿不可教!

三、不教之三:不教而教

真正的教育大师,并不是常常把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技巧挂在嘴边,其高人妙处就是能做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能做到不教而教。这样看来,有点像是把儒学带进了玄学一样,其实不然,在孔子的众多教育事例中,就有一例让人赞叹不已。

《论语·阳货》中曾记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孺悲是奉鲁哀公之命来找孔子的,孔子却偏偏让仆人借口说自己生病了,不想见任何人,但就在仆人传话给孺悲后,孔子却拿起了瑟来又弹又唱的。就这样看来,孔子的行为并不是他口中“正人君子”所作所为,全因这名无名小子曾师从孔子,但是由于他自身头脑有点反常,经常乱蒙乱猜圣人旨意,胡编乱造的故事还到处散播;可能难免也让孔子心痛又无奈,因此用这一“不教”之法也促使其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能够及时反省和尽早改过自身。

表面上,孔子并没有用言行教导孺悲要怎样反省、怎样改正,但是这种间接的教育方式,对于孺悲来说可谓更加发人深省,这也是孔子的高明之处。这种高境界的教育理念也受到了我们一些后代杰出教育家的推崇,如叶圣陶曾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必要的教”,陶行知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等。孔子的这一“不教而教”的为师之道值得我们深思和效仿。

综上所述,在孔子的世界里,也有“不用教”“不能教”“不需教”的学生,为师不可只会“教”,更要懂得如何“不教”的更高教育境界,希望这次趣谈也能引发每位教育工作者有一番新思考。

作者简介:陈楚敏(1993—),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语文创新教育。

猜你喜欢

孔子教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孔子在哪儿
教育漫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