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现在也开始借鉴中国了吗?
2016-12-01徐涛
徐涛
在Justin Kan位于旧金山的家中采访他时,我的第一个问题就很直接:你的新项目Whale有没有借鉴分答?
Justin Kan是硅谷颇有名气的一个连续创业者和投资人。他现在是Y Combinator的合伙人。在这之前,他参与创办的Twitch于2014年夏天以9.7亿美元的价格被亚马逊收购;创办的SocialCam于2012年以6000万美元价格被Autodesk收购。而且,他在硅谷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和人缘。他的新项目Whale是一个视频版的分答。
我做好了心理准备,以为他会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来告诉我Whale和分答没有关系,Whale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他非常直接地告诉我:“对,可以这么说。”
当然他后面找补了一些。例如他告诉我,从Justin TV和Twtich的创业中他已经意识到视频互动的潜力,又说到他在Snapchat Stories上不停通过短视频来回答创业者的问题,以至于一天要回答上百个甚至两百多个问题。但他依然没有回避分答对他的影响。他说:“当我们看到分答时,觉得这个做法实在太聪明了。”
从前年开始,一些硅谷公司就开始学习中国的产品了。例如包括Facebook Messenger在内的一票即时通讯应用都学习了微信的QR码以及应用内支付。在中国人习惯了用微信打车之后,Facebook也开始提供类似服务。Facebook的员工在一个论坛上公开承认Facebook Messenger的确学习了微信;而另一个即时通讯应用Kik的创始人Ted Livingston也说,在这个领域中国远远超前。
Kan也说在视频直播和网红领域,中国遥遥领先。如果Facebook接下来在其直播应用中学点中国直播产品的元素,他也不会感到奇怪。
当然还有大疆,这家公司的无人机已成为行业的标杆。在GoPro新的无人机亮相后,不少媒体都哀叹说这样的产品怎么和大疆比。
在每年一次的回国行程中,我也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这一点:在前几年回国时,我并没觉得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多方便。但去年开始,我就明显感到了国内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便利。例如,我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让家附近的一家高档湘菜馆送来一家人的晚餐,出门买菜都不需要带钱包。要知道在美国,虽然Google和苹果卖力吆喝手机支付那么多年,但出门刷信用卡依然要比用Apple Pay之类的互联网支付方便得多。
Kan觉得这是因为中国有着硅谷所具备的3个要素:愿意做风险投资的投资人,两到三代的创业者,以及优秀的程序员。他说刚开始全球都在模仿硅谷,但做着做着,各个地区就有了自己的生态系统。
但我想他没看到的是,在中国,创业环境可比硅谷惨烈得多。多年前团购兴起时,几百家团购公司涌现,去年又是几百家O2O公司涌现,而今年是几百家视频直播网站涌现。这在硅谷简直无法想象,即使是打车应用最火热时,Uber、Lyft这类应用扳着手指头也基本可以数过来了。
这意味着,在中国,这些创业公司必须跑得更快,竭力想出更讨消费者喜欢的功能,以获得优势。例如,即使微信的体量已经相当大,但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依然是个不可逾越的竞争对手,所以微信巧妙地想到以“发红包”这样的功能来获得用户青睐。
在Whale和分答所在的知识问答领域,中国市场能看到几家公司在这半年里的较量和迭代都已过去了好几轮。例如知乎率先尝试性地推出了值乎,但果壳的分答却迅速爆红,知乎随后推出了系统性和互动性更强的知乎Live。但在硅谷,知乎最初借鉴的Quora毫无动静,Whale也不过是十几天前才刚刚上线的。
如果说有什么在阻碍中国出现更多技术创新的话,大概是基础科研方面的短板。在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并无竞争力,大公司的研发部门看起来也不像美国同行的研发部门那样受重视。硅谷大公司在持续为下一个十年和二十年下注,中国大公司在这方面却依然乏力。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增强现实(VR)领域:当微软通过数年研发推出AR产品HoloLens,Facebook收购Oculus并推动其产品化时,中国的大公司和创业者却只是趁机炒作了一轮并创造出了一个VR泡沫,而现在这个泡沫已经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