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井底的人
2016-12-01
可怜的村上春树。以前诺奖给一些严肃且不那么流行的作家,人们了解得少,为了能多谈两句诺奖话题,还会为他哀叹一会儿。这一次,换成一个大众都知道的歌手获奖,媒体竟然不提他了,甚至连他最近获得了“安徒生文学奖”,也没见引起多大动静。和此前“鸡蛋和高墙”的演讲一样,村上这次名为《影子的意义》的获奖词也颇有一些金句,比如:“我们常倾向于避免直视影子,屏蔽那些负面的部分。或者,试图强行消除那些负面。因为人们总是想尽可能地避免看到他们自身黑暗的一面。但……不产生影子的光不会是真正的光。”村上的小说里,经常用各种隐喻提到“黑暗”的话题,最常用的是一口井,比如《挪威的森林》里写的:“井太深了,太黑暗了,它将光明统统关在了井口之外的世界,让置身其中的弱小生命无论怎样奋力挥舞双臂,指尖也无法再次触摸到阳光的温暖。”
“双十一”前夜,我一再想象过井下挣扎的这个画面,心里难受得紧。保定蠡县有一个叫赵梓聪的6岁男孩,在地里玩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一口井里。此后,从民间到官方,展开了一场持续107个小时的救援。一直到10日深夜11点,救援人员才在井底把赵梓聪拉上来,但他已经失去生命体征,之后的抢救,也是回天乏术。到现在,我都没敢去了解,孩子的具体死亡时间,以及他在井下恐惧了多久。大概是做了父亲,经常在这类新闻面前表现得太脆弱。记得有次采访黄渤,他拍《亲爱的》时,扮演一位孩子被拐的父亲,他说拍戏时,常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不自主代入那个情景,受不了,眼泪瞬间涌出。
此前五天里,我一直在关注着救援的直播。事情没有进展,我就转到评论区看网友跟帖。那里真的是人性的集中展示区:有人祈祷,也有人起哄。救援挖掘快到井底,仍然没有发现孩子的踪影,有人怀疑是不是挖错了,或者家长说谎,但随之就有人说,错了也好,至少孩子还活着,只要人活着,其他什么都好说。当然,也有阴谋论者,觉得能动员这么庞大的救援力量,孩子的家庭一定不一般。有时候我就忍不住感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常常会如此的苍白和单调,认为世上所有事情,只有一种或那么几种解释,那么笃定,拒绝其他可能性。看着复杂的留言,总让我有种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坐在一口枯井中,向外界直播着自己的人生片段。
虽然有上千万人关注这场救援,但那几天,更吸引人的还是美国的大选。如大家所知,特朗普赢了,之前大部分的媒体判断、民意测验都错了。于是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些人在冷嘲热讽,一位媒体人讽刺《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今天,它们还能被更无情地打脸吗——原来它们只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它们甚至没有意识到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存在”。另一公号作者则迅速写了一篇“10万+”的文章:《是的,川普胜利了,但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啊!》。胜了的,就生活在真实世界里,败了的,就是活在虚构的现实中。听起来这更像是“成王败寇”的另一种解读。现实的另一面是,截至发稿,希拉里获得的普选票尚比特朗普还多,只是在美国特殊的选举人制度下,特朗普才有机会当选。所以,真实的世界,到底是哪个世界?
说实话,当我们整天泡在朋友圈里,待在微博上,刷着网红的直播时,“真实”这个词,反而变得不真实了。虽然互联网的容纳量堪称无限,但这无限的世界只能通过极小的出口才能展示在我们面前——主流是5英寸的手机屏幕,大一点的如随时爆炸的三星note7,也不过5.7英寸。我们常用的软件也就那么几个。世界这么大而丰富,而呈现世界的渠道却如此之小。就像一口井,我们坐在井底,无数信息削尖了脑袋往井口挤,想涌进来。可最终,我们抬头看,也只能看到这个世界的一个片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