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商飞为先
2016-12-01◆胡怡/文
◆胡 怡/ 文
中国品牌,商飞为先
◆胡 怡/ 文
商用飞机,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交通工具;三万英尺,是它常飞行的高度,这简单的三万英尺不仅仅是天与地之间的距离,也是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我想和大家纪念这样一个画面,在1998年北京的一个夜晚,商用飞机数十位参研人员极其悲壮地喝了一次酒,他们掩面痛哭,因为就在那天,中国商用飞机史上最大的民机项目AE-100宣布解散。从那时到现在的近二十年里,我们每每仰望星空,都会情不自禁地憧憬同一个梦想:国人自己设计的商用飞机能自由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想让祖国的民用航空事业腾飞,想重塑全球航空产业格局,答案就是创立属于国人自己的商用飞机品牌。我也在思考,品牌究竟是什么?一直以来,“中国商飞”冠以“中国制造”的美誉。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制造”悄然地向“中国创造”转变,顺应这种转变,被视为工业之冠的民用飞机无疑将塑造“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新品牌。
品牌于商飞而言,应该是员工对设计方案反复验证的坚持,应该是乘客安心舒适旅程体验的信任,更应该是习总书记、克强总理向全世界大力推荐的骄傲!
2008年11月28日,首架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飞机实现首飞,为了检验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我们乘着ARJ21从中国出发,飞过了俄罗斯、跨越太平洋,又飞过加拿大、美国,抵达地球另一端的北美五大湖区域后,穿越大西洋,飞过冰岛、挪威、丹麦、奥地利、土耳其、哈萨克斯坦,顺利回到祖国怀抱,实现了环球30748公里飞行!而今年的6月28日,ARJ21终于如愿完成了它的首个商业运营。从立项到运营,在这数年之中,“中国商飞”排除万险,在如履薄冰、寸进尺退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我们有着太多的时刻值得铭记,也有太多的故事可与分享。
让时间倒回到2008年11月27日,也就是ARJ21飞机首飞的前夜,首架机的航电系统突然发生故障,虽然这个故障并不会影响安全飞行,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全国劳动模范严林芳和她的团队加班加点地进行故障排查,直到首飞前的十个小时,故障终于得以排除;从那个时候开始,严林芳每年至少有5个月时间都在试飞现场,为获取试飞故障现象和数据,她登机试飞,在5000米高空中飞行数小时,最让她骄傲的是她成为了第一个登上ARJ21的女设计员。
赵春玲,ARJ21飞机的副总设计师,在试飞试验中,为了证明中国人自己的失速系统设计能力,她带领团队日夜不停的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试验,直到最后的试验结果让美国供应商哑口无言,用实力赢得了美国对中国的尊重。但也正是那次失速试验,让她错过了回洛阳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她曾哽咽着对我说,这是她这辈子很遗憾很遗憾的一件事,但是,在那么大的项目面前,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她只能选择责任!
我想告诉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朋友,想让一架40吨重的铁鸟安全地飞起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我们去过中国所有的极端自然环境:还记得在甘肃嘉峪关做大侧风试验,试验现场基本是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连夜驱车一百五十多公里穿行戈壁沙滩传送试飞数据那是常态。还记得到内蒙古海拉尔东山机场在零下43.2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做高寒试验,那种手冻得像被猫咬一样的冷让我印象深刻,在寒冷的天气里人最大的耐冻时间只有10分钟,不到10分钟,机务人员就会浑身冻透,手脚也会失去知觉,只能立马换下一个人继续工作。还记得去三亚做高温高湿试验试飞,每天下午2点在温度高达47—50摄氏度的客舱里,每一位试验人员不顾汗水浸透衣裳,也不怕皮肤被晒得起皮痛痒。还记得在青藏高原海拔2842米的格尔木机场做高原试验,灼眼的阳光像盛夏的麦芒一样刺得人睁不开眼,高原缺氧、水土不服也不能阻止试验团队大强度、高密度的试飞工作。
在中国商飞,像这样的故事真的数不胜数。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群努力、坚韧而又勇于拼搏的商飞人,如今,每周有三天大家可以乘坐国人自己研制的ARJ21飞机来回于成都和上海;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也将完成首飞,如愿翱翔!
崔卫平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是的,作为民机人,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机会,也有这样一份责任。选择商飞,就是为了去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梦。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终会有一天,我们会坚定地告诉所有人,过去的艰辛、流过的汗水、付出的青春定会创造出最为璀璨、最为期待的中国品牌,因为我们坚信:“中国品牌,商飞为先”;因为我们深信:祖国大飞机将自由地翱翔于祖国的蓝天之上,乃至全球的蓝天之上!
(作者单位: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