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美学到距离美学
——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

2016-12-01姜俊

画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艾萨克朱利安崇高

姜俊

他者美学到距离美学
——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

姜俊

《寻找兰斯顿》 艾萨克·朱利安 1989年

6月4日,“遥不可知——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在OCAT上海馆开幕。这次展览由刚刚在21世纪民生美术馆策划“真实的假象”的姜节泓策划,呈现了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本·里弗斯(Ben Rivers)5位英国当代艺术家的录像、摄影、雕塑及声音装置作品,带来了一场关于“距离”和“认知”的讨论。

法国哲学家于连(François Jullien)在《通向他者之途》中提出了用对距离(Distance)的思考替代对差异(Difference)的思考,因为在后者中暗藏着对同一性/身份(Identity)的要求——由于“我”和“他”的本质有别,所以才形成了差异。如果说上一代法国后现代学者们代表了差异的哲学,那么于连似乎想以此过渡到对距离思考的维度,对差异的强调落实在个体或群体间的不同身份和本质的塑造。身份认同的背后曾经捆绑着一种18世纪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对于作为主体的“我”的确立正是构建在同时对于他者(the Other)的识别。差异(Difference)就是这一时代背景下最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构造,它是欧洲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最重要的论述策略。在本·里弗斯《远方乐土》(There Is A Happy Land Further Away)中我们可以看到瓦努阿图共和国火山群岛的景观(瓦努阿图共和国位于南太平洋西部,属美拉尼西亚群岛,由83个岛屿组成)。它曾经是英法共管的殖民地,通过长时间的抗争,直到1980年才获得独立。影片中安排了和图像脱节的女性朗读声作为旁白,内容为法国诗人、画家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的诗作,描述一个遥远的国度,充满着超现实的东方神秘主义。岛上活跃的火山,水下遗留的二战的残骸,以及沉没的船只,在历史中显影。实景拍摄后不久,小岛遭到旋风的袭击,这一地区的样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优美的影像、自然绮丽的风光、无聊的日常掠影不复存在,成为了记忆的碎片,那个在西方统计中拥有“最幸福生活”的小岛在日常影像的记录中解体。艺术家搭建了3D的场景,模仿了暴风雨的现场。它和记忆碎片的图像,以及断断续续的东方主义抒情诗,一起凸显出一种他者和祛他者化的西方中心主义悖论。这并非是一个纯净的化外之地,对于英国的艺术家来说,它在无关紧要的美景和灾难拟像中映射出遥远记忆中的殖民史。

1.《真实的北极》艾萨克·朱利安三屏幕影像2004年

2.《爱因斯坦简析》科妮莉亚·帕克1999年

除此之外,差异还构成了“我”和自然的分离,在英国18世纪的治园艺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园林革命”)中我们就看到对自然的新理解——“画意式园林”。自然不再是中世纪以来由天国映射下来的那个全秩序中的构造体,18世纪开始,自然成为了外在于人类的大的“他者”,人工性从原来上帝的领域脱离出来,成为可以独立自治,且规划自然的力量。正是在18世纪,在英国出现了对于崇高(sublime)的赞赏。崇山峻岭的自然不再被看做是上帝造物的错失和疮疤,而是被人憧憬的超越性体验场。对于世界奇景的挖掘也伴随着英国的殖民开疆拓土,自此如同阿尔卑斯山那样,也从恶魔之地转为探寻和游览,甚至被征服的胜景,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构成了对于自然奇观的赞叹,因而开启了充满想象力的英国浪漫主义时代。艾萨克·朱利安在他2004年做的三屏幕影像《真实的北极》(True North)之后,又一次于2015年涉及冻土的议题《钻-石》(Stones against Diamonds),只是转移到了冰岛,仿佛是对200年前崇高美学的致敬。5架竖着的平面高清显示器被固定在大理石立方底座之上,如同神圣的祭坛。观众在五屏中穿梭,和运动影像一起,在分裂的时间线中,感受到反复折射的错觉,它构成了一种奇妙而抽象的沉浸式体验。高画质、大制作、美轮美奂的北国风光,仿佛是来自BBC高端纪录片的素材蒙太奇。艾萨克·朱利安的作品也逐渐从早期对于黑人身份和同性性取向的人文关注,转向更为抽象的视觉美学领域。

面对他者,无论它被看作是人类学的对象(非西方人,萨义德所批判的对东方的东方主义化)也好,还是被看做是自然科学的客体,这都是主体尝试对于他者的强行统合。他们既自我定性,确立绝对的主权,同时又强迫他者进入被动式,成为被主体描述和统摄的对象(object)。但崇高却拒绝被主体统筹,它在一次次震颤着主体。康德在他的第三批判中提出了星空之崇高,利奥塔所谓“非人的”现代性崇高也同样回应着20世纪60年代人类对于外太空探索的起步。科妮莉亚·帕克的《爱因斯坦的简析》(Einstein’s Abstracts)则试图呈现一种人类理性和宇宙无限之间的对冲。1931年爱因斯坦在牛津大学讲演相对论时所留下的黑板被收藏于英国科学历史博物馆(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艺术家用显微摄影的方式放大拍摄了黑板上粉笔留下的痕迹,就仿佛外太空的亿万星辰。最大的无限如何被爱因斯坦的公式所统摄,最理性的人造数学符号又如何在最小的无限中被瓦解,成为宇宙的另一种拟像。肉身所可以感触的自然在科学技术中被再次打开,使得最远、最大、最小的自然可以被图像化,今天的崇高是一种通过技术展现的“非人性”的崇高。

3. 《远方乐土》本·里弗斯2015年

4. 《钻·石(冰洞)》艾萨克·朱利安五屏高清录像装置58分28秒2015年

曾获透纳艺术奖(Turner Prize)的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带来了一件名为《你不孤单》(You Are Not Alone)的声音装置作品。作品在无线电技术下分离了声波的发射和接收,在大喇叭中播放着艺术家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各种广播节目的插播音乐,并将其统一转换为美妙的电颤琴声。原作曾经在2009年牛津的哈佛拉德克利夫天文台(Radcliffe Observatory)展出。它创造了一种意向,1977年9月5日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带着一套被称为“地球之音”的唱片:一个有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90分钟的音乐集锦的磁碟(它能够运行1亿年)。2011年这一作品又有另一个版本在柏林广播大楼(Haus des Rundfunks,Berlin)被展出,由于背景的改变,作品创造了另一种现场。这一由Hans Poelzig设计的大楼同样在无线电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建于1931年,1939年到1945年成为致力于纳粹政治宣传的大德意志广播(Grossdeutscher Rundfunk)的总部。二战后初期这一建筑又成为冷战宣传中争夺最为激烈的战场,它曾经被分为四个区块由四个占领国共同托管。《你不孤单》正应该在这两种不同的地点被解读,它构成了在地性艺术最为深刻的在场。苏珊·菲利普斯这次带来的OCAT特制版究竟和现场产生了怎样的碰撞就需要我们观众细细体会了。

今天,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受到了完全的挑战。一方面,网络经济背后的基座就是日益强化的人工性环境,即高科技进步的不断加速,在网络体系下最重要的是连接性和流动性,这导致的是一种祛物质性的发生,即物的本来特性被网络接入和联动效应所遮蔽。物的客体性和我的主体性受到消解,形成了网络中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另一方面,作为非西方的他者正努力成为现代性下的主体,提出一种对西方地方化(territorialization)的企图。同时文化和文化的交流在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呈现出一种杂交的狂欢,对一个文化的同一性本质的要求本身就是虚妄的,文化的本体早就遗失,或者说从来文化就是在动态中、在和他者的互动和杂交中自我生成。相反,“距离”告诉了我和“他者”、“他在”之间的关系,它不要求任何固定的实在身份。距离之思不断地在运动的差异中展开,在我和他的交流中重新确立二者的距离。只要交流展开,交流的双方都在重新解体,并再次生成。距离之思是一种此间之存在(Inbetween),它是批判性和反思展开的原点,同时也是抵抗划一性的最后碉堡。

“遥不可知”以英国的方式在上海向我们打开,它不只是呈现艺术家的距离之思,更展现出文化距离导致的阅读错位,文化的翻译和转译也是策展人姜节泓所一直关心的议题,同时这一关于文化间距的讨论在由他策划的“真实的假象”展览中也可以清晰地读到。虽然当代艺术的全球化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宣誓着新的普世语法,但地方性的文化间距却以另一种方式涌现出来,成为我们观看维度上的不可知。

注:

展览名称:遥不可知——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

展览时间:2016年6月5日-8月28日

展览地点:OCAT上海馆

猜你喜欢

艾萨克朱利安崇高
车 祸
不谋而合
乔纳森·艾萨克
无名的崇高
不谋而合
小屁孩日记
小屁孩日记19
他们这样上学
外国多格漫画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