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专家预判趋势是U 型还是L 型

2016-12-01沈晨舟周兆荣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济

沈晨舟 周兆荣

解读专家预判趋势是U 型还是L 型

沈晨舟 周兆荣

中国经济历经多次起伏,下行压力始终如影随形。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会出现怎样的走势?虽然始终有一种声音认为,即将迎来的会是一轮“V型”反弹。但是,更为理智激烈的辩论却集中在中国经济的走势上——到底的是“U型”还更为长期的“L型”?4月21日杭州举办了“2016全球浙商并购论坛”,就“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峰会出现了集中式的提问与讨论,前中央货币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做出了如下判断: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U型调整期,等到探底过后将会企稳回升。他的充足理由是中国的经济一直具备“三大利好”的条件:一是政府大力支持市场经济发展,互联网拉动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了新一轮经济浪潮;二是中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红利以有效劳动人口和劳动效率提升为标志;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仍在不断深化,从自贸区到一带一路开放的战略,正在以点带面不断深化。中国经济GDP增速应该保持在7%左右,低于这个数字说明了还有上升的空间和潜力。

目前的形势是我国并非已经出现了新的经济模式,而是进入调整过渡的新常态。本文作者试图对市场关心的U型与L型趋势的调整予以解读,并对金融业现实处境的发展路径做出了相应探析。

何为U型调整与L型调整

U型趋势预判认为:如果我国经济进入的是U型的趋势,进入的会是一个中等周期的调整。7%左右的增长速度会持续几年的时间。那么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就会取得更稳健的效果。

2015年底到2016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中国经济逐步企稳,正在走出U形调整的一轮反弹,2017年的我国的GDP可能会回到7%甚至会更高。理由是中国正在逐步发挥三大驱动力的引擎作用。第一个驱动力是基础设施投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4年的15%下降到2015年的12%,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速从2014的8%降到了2015年的4%。原因是2014年上半年开始,基础设施投资没有落实下去,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还难以绕开土地开发、招投标,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缺少新的标的感觉迷茫,官员担心因失误被投诉和举报。然而改革固定资产投资,从短期的银行融资转变成为长期债券发行必须要完成,从而才能刺激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引擎逐步发挥作用,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作用会逐步发挥出来。第二个驱动力是私人消费。最近几年GDP中私人消费占比每年增加了0.7%的贡献率,预计今后3-5年私人消费占比,现在占GDP的30% -35%,可能逐渐会上升到占GDP比例50%的份额。国务院密集出台了各种政策,私人消费正在逐渐复苏。比如在支持汽车行业方面,1.6排量以下的汽车购置税减一半,同时出台的政策还有新能源车不限购,比2009年的政策更加见效。政策实施的结果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显现。第三个驱动力是中国产能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从钢铁、石化到煤炭,再到电力行业发电标准提升,重要能源行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巨额投资才能实现升级生产能力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化。

L型趋势预判认为:我国经济是L型的趋势,说明外部环境和国内环境遇到了复杂问题,现在正处在从下滑进入缓慢探底的过程,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有所增大,我国经济会进入一个中等周期以上的调整。

在此背景下的我国,在改革的政策举措上会进行深耕细作。由于补库存、微刺激、地产回升等因素,今年虽然出现了小周期反弹,只能说明经济趋势更接近于底部,出现了小W型的波动。在经济L型底部调整过程中,要通过减税、放松管制、保护私人产权、鼓励创新、破旧立新等政策加以呵护,让企业和居民微观主体休养生息。《人民日报》今年1月4日头版头条刊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权威人士专访,首次提到中国经济可能出现“L型”阶段,认为短期刺激措施无法带来经济的V型反弹,激进的高风险V型过渡选项已经被排除。从国情出发供给侧改革可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式加以理解,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需求紧缩、计划经济的误解,得到了进一步清除。

L型、U型都具备增长的条件

中国正在经历的无论是U型过渡还是L型过渡,经济出现崩溃的可能性都很小。无论L型趋势或者是U型趋势,客观评价大势把握经济大势都很重要。需要特别看清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依靠内需拉动已经逐渐形成趋势,2015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6.4%。出现这样的积极变化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无论将来怎么变化关键还是要看基本面,中国经济具有保持长时间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多重宏观利好持续发挥效应。一是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路上。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虽然达到56.1%,但是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还不到40%,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达到了80%以上,中国城镇化的向上空间还有比较广阔的空间。二是中西部地区差距比较大。研究测算我国经济分地区发展指数,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至少还落后五年,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至少落后十年。未来五年或十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释放较大的潜力。三是中国已经进入消费结构升级阶段。2000年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而后进入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21世纪的前15年,我国消费领域“住”和“行”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体现在家庭汽车和城镇居民住房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与之同步人们的旅游、健康、养老、保险、文化、教育等享受型消费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与扩大,去年出境旅游超过了1亿人次,节日期间消费继续上涨。四是人才红利正在积累并逐步得到释放。我国大专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1亿人次,对创业和创新型经济将会带来越来越大的推动。国际经济方面也出现了积极因素,今年3月国际贸易有所回暖,带动了我国对外贸出口出现了回升。

2.结构与环境发生积极转变。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正值工业化上升阶段,经济发展紧盯GDP增速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争取了一定的主动。进入了经济增速换挡发展阶段以后,经济增长注重协调性和增长质量,关注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从2010年开始在主动引导和市场倒逼的双重作用下,我国连续25个季度经济结构得到持续调整,GDP增长的主要推力不再是以工业增长为主,服务业占比与升级发生了变化。2016年一季度趋势继续向好。增长质量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单位GDP能耗下降,更表现在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新就业岗位,保持了城乡居民总体收入稳定与增长,民生指标保持了稳定增长。由于中国经济增速与内生结构性变化形成了直接关系,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继续发力,改善了经济的供求平衡和市场预期。制度性改革红利继续得到释放。供给侧改革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将逐步显现效益。以房地产去库存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为例,有助于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适度补库存。综上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的短板,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引领中国经济未来长时间能够有条件、有潜力保持中、高速增长。

今后金融业这样作为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亮眼,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比增长超过了6%(不包括金融业贡献在内),更加让人们的信心有所增强。去年同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GDP增长仅为2%左右。如何呵护正在出现的U型趋势企稳回升?如何抓住出现在金融行业面前的机遇?笔者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解决好两件大事:一是金融改革必须到位;二是企业高债务必须改善。

首先,金融业本身要继续坚持稳增长,实现对新经济、新发展驱动力的培育。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要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第二个层面是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保证供给结构的逐步改善;第三个层面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降低银企之间的融资杠杆比率,促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提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发挥金融效能,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稳步实现。针对“十三五”时期可能面临的重要经济制约因素,着力化解产能过剩压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推进资金资源配置更优化,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家发债资源和银行贷款作用,严防新的资源被用于去填补旧的窟窿,被浪费在产能过剩和经营不善的僵尸企业。

其次,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手段,寓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既有的政策可用空间进一步缩小,要不断通过改革创新,配合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政策的引导性作用,释放市场活力。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改革创新,完善调控方式,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发挥更大效用。更好地体现宏观调控灵活性,做到远近结合,既要着眼于当下矛盾实施定向调控;也要着力构建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金融体系,从根基入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外汇市场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第三,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2015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会议提出:银行业要把握国际经济合作深化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尤其是金融产品创新要进一步多元化,把收益增长快的领域的回报,转换成可供老百姓分享的产品。银行的业务重点不再是向企业、基础设施项目投放贷款,企业的融资需求将更多通过发债形式予以满足。在支持国家战略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推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方面,银行业要加倍努力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业务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全方位转型和持续性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浇灌实体经济之树。全社会直接融资增加,意味着银行间接融资减少,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占比进一步下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存贷利差的收益在银行整体收入中的占比降低,金融机构之间的壁垒将逐渐被竞争所打破,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期货和私募等各类金融机构全面介入资管领域竞争,银行要抓住时机,做大资产管理业务。深层次竞争、创新、混业经营的大时代拉开帷幕。银行应进一步做强做优资产管理业务,抵补存贷利差收益的下降。

第四,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资需求,积极培育民营银行。支持民营资本发起设立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应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相关部门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和担当,使民营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成长。把培育中小微企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加快城商行、农商行上市步伐,疏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瓶颈。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范围,支持民间资本多渠道进入各类银行机构。加快出台民营银行发展指导意见,完善民营银行持续监管框架。对不符合条件、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实施破产或者退出市场。打破准入玻璃门,成立民营银行不设限额,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发挥私人银行理财功能,适应家族传承财富投资的需求,解决代际资产管理的需要。

第五,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股市要形成良币驱劣币的机制,健康的股市需要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双轮驱动共同推进。通过重构股市生态,避免小散户的“群众运动”和“羊群效应”造成踩踏事件,完善发行、退市、交易、分红及对冲机制等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制度基因”,保护股市长久健康。我国已经建立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发展完善各层次市场之间转板机制,打通各层次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着力提升新三板市场质量。开展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基础制度架构。迎接正在到来的婴儿潮为引领的三代人的专业投资理财诉求,发掘市场正在孕育的发展机会。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