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016-12-01徐小明
徐小明
摘 要:如何突破传统思想品德课堂的牢笼,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实效是新课改条件下思想品德课堂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提高课堂实效,必须从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入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笔者从“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视教师走进课堂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重视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变枯燥为生动”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要求。
关键词:兴趣;新型师生关系;情景教学;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出发,一切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的牢笼,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呢?学生需要老师有趣活跃的教学风格,需要老师智慧的解题技巧,需要老师朋友般的关怀!传统说教式课堂,只会让学生沉闷乏味;传统模式中,听课好似听催眠曲。新课改理念下,课堂必须高效,体现“以生为本”。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高效而不负学生之期待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始,实施“快乐教学”。只有提高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我要学”“我喜欢学”。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实施“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学生总把教师看做“权威”“施令者”,而自己更多地扮演“遵从者”“被管理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交往。在这种模式的课堂中,学生要么毕恭毕敬,唯老师之命是从,要么与老师打冷战或热战,这样的课堂不但无趣无味,而且充满危机。新时代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权威之架子,要让学生知道“金无足赤,师无完师”。这就要求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那么,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不再是命令者和权威,而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我们的朋友,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礼貌挑战老师的权威。师生角色转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自然提高。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其感受到参与学习的快乐和取得成功的喜悦。
二、重视教师走进课堂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重视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这是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起点。在人生中有一个等式时不时得到证明,那就是“第一=永恒”。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这枯燥无味或许源于传统的教学观,或许源于老师给的不佳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第一堂课如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每当我走进一个新班级,上入学教学课,我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貌形象、言语形象。工作十年多了,我形成了有自己特色且深受学生喜爱的第一堂课的教学模式。
三、重视“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变“枯燥”为“生动”
重视体验教学、情景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捷径。新课改理念下,这样的课堂学习太需要了: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活力迸发、魅力四射的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体验为基础,从中获得思想觉悟的提升。教师说教可以让学生接受知识,学生体验则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知识。如在讲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我采取了“学生上台自我介绍”的活动导入新课,学生很是兴奋,但也有的学生尴尬不已,满脸通红。在活动中,我不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性的点评,讲述此活动的目的。情景活动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不二法宝。在本课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抓阄”游戏(每位学生写好自我的个性化简介,揉成团,全部收起,老师将团摇乱,每位学生抓取一个。可以进行多次循环活动达到多认识新同学的目的),整堂课中,活动频繁,互动频繁,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实效,必须从兴趣中做文章。教师要全力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在乐中收到出奇意外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而且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甚至是崇拜!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的实效也会提高,我们思想品德老师也会成为学生永恒的益师、乐师和益友。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