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干预和跟进初探
2016-12-01许小红
许小红
摘 要:计算是学生日常生活基本能力之一。同时数学教学中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领域都需要计算活动的参与,可见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改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也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学生甚至多次重复犯某个错误,而老师常常把错误归结于学生个人的“马虎、粗心”。其实不然,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易错题题型的成因进行分析,在错误上“做文章”,变“错”为“宝”,适时提前干预,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干预;跟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与数学思考能力。”从平常测试中发现,学生计算的错误率极高(约10%),错误屡见不鲜,也不只在后进生中出现。但错题千万别“错”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教师应带领学生直面错误的烦恼,审视错例的成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本文将撷取学生经常出现的几例典型错例,有针对性地分析“错因”并提出有效的干预和跟进策略,试图帮助学生走出困惑,走出易错题。
一、计算方法,理解中掌握
“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众所周知,算理是计算教学的灵魂。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算理,真正掌握计算法则要当成重要的教学任务。实际教学中,数学老师大多能直观地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理解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但一些学生还只停留在模仿阶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及时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挑选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索,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比如,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52×31,预测学生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如图1、图2)。
通过和部分学生的谈话,发现学生学习的困惑在于“为什么会出现两层积?用第二个因数中的3去乘2,得到的积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此处?”这是本课知识点的重难点所在,也是学生最易错处。探明症结所在后,教师应在新授课时引导学生从直观情境图、算式的意义,位值制思想等方面打通“算理”和法则之间的通道,帮助学生理解:乘数中个位上的1和2相乘得1个2(即2),所以2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3和2相乘得6个十,所以6应该写在十位上而不是个位(图3)。理清算法,学生真正地理解了“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位上的数”的计算方法。
在此,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关键性错误,成为引导学生再度探究的学习资源,以学定教,在学生思维障碍处提前进行干预,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探究、进步获得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对比,减少负迁移
奥苏泊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而如果已知的知识技能对学习的新知识技能产生干扰,起消极阻碍的影响,称为负迁移。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或为了突出新知识的特征,我们在帮助学生疏通知识间的联系时,要尽量让学生排除负迁移的干扰,克服定式思维的消极效应,辨析其中的内涵、特征和规律,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完简便计算后,再进行四则运算的练习时,我们发现负迁移的现象很普遍。比如:计算1.25×8 ÷1.25×8和100÷25×4,很多学生两题的计算结果都错答为1。由于学生对125×8=1000,25×4=100非常熟悉,这样的强信息已经驻足在学生脑中,当遇到与强信息相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自然浮现,想简便的强信息成分干扰了对运算顺序的思考,“同级计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法则”的理解,受到简便计算的负迁移的影响,导致学生运算顺序上的错误和失误。
针对此类易错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细细研读教材,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误区提前预见,设计对比练习。比如设计判断题:
25×(8×4)=25×8+25×4(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混淆,提前干预)
46 + 54×3=(46 + 54)×3(加减混合运算与乘法分配律的混淆,提前干预)
191 - 36+64=191-(36+64)(加减混合运算与连减简便计算的混淆,提前干预)
这样,教师提前对典型错例题进行干预,引导学生议错、辨错,在对“错误”的辨析和筛选中有序完成正确知识结构的重建,减少知识盲点堆积,彻底摆脱负迁移的影响。
三、错题收集,反思中领悟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错题是老师讲、学生练,练了又讲,反反复复,同样的错误依旧顽固地摆在眼前。究其原因,小学生的自觉学习的意识比较差,订正错题往往为了完成任务,不能从根本上去分析错误的原因,没有与之前的错误做比较,更是缺乏收集错例、归类分析的习惯和对错题的细致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教育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只有当总结和反思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时,纠错才不会是被动地、索然无味的,而是自然的、主动的,是孕育了智慧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记录思维的盲点,记录纠错的心路历程,并把各类型的错题进行归类,分析同类错题的错因,解决此类计算题的解决策略,形成学生自己的“错例集”,达到解一题,带一串,通一类的效果。
下面是一位学生针对有余数的问题收集的错例集:
错误:2.5÷0.4商是6,余数是1。
正确:2.5÷0.4的商是6,余数是0.1。
老师说这类题是考查余数所在的数位问题,竖式中的1表示1个0.1.我们常常被竖式中“1”所迷惑而导致错误,其实,1在十分位上表示1个0.1即0.1,所以2.5÷0.4的余数是0.1,而非“1”,我们做作业也可以这样想:2.5里面扣掉6个0.4还剩1个0.1(即0.1),而不是剩下1。班上的某个同学告诉我,根据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这题的余数要比0.4小,所以余数当然不会是“1”,原来估算也是一种好办法呀!这样理解清楚了,相信我以后不会再错了。
“计算错题集” 可以让学生自己经常翻阅、时时复习,自觉完成对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探其精微,天天出新,厚积薄发,获得成功。教师还可以组织错题集漂流活动,让错题集在同学间互相传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别人的错题分析,吸收别人的经验教训,借鉴别人的经验,通过学生间的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创建一个富有团结性和发展性的学习共同体,在相互“碰撞”中共同成长。
计算偶尔出错,是在所难免的事,其实学生的错误也是对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检验,让学生“少错、无错”是我们教师要追求的一种境界。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题的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干预和跟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帮助学生“避错” “纠错”,让学生做到“少错”甚至“无错”,实现领悟方法和发展思维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於小丽.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时代:(研究教育),2011,(9).
[2]高 英.浅谈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梅岭街道凤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