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析
2016-12-01石爱芳
石爱芳
摘 要:进入信息时代,人类信息的获取效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仅从教育领域来看,基于互联网而采取的教育手段,可谓层出不穷,也为学生带来了更多选择。但是,并非每种网络教学形式都能够适合我国的国情,适用于我国的学生。所以,本文对网络教学展开研究,特别是对微课进行集中的分析,希望能够提升读者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环境有所改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教学;微课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1.应用频率无法满足需求
造成微课应用频率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很多教师都认为,微课的形式过于新颖,并对微课的教学效果存疑。另外,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小学生长时间独立使用电脑,可能会衍生出负面问题,所以,导致了微课应用频率的现状。第二,即使是小学的教学,教师的工作量依然较大,需要时间为学生修改功课,并准备备课的内容,而在多媒体教师使用后,素材的准备也消耗了教师的时间,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难以再为学生录制微课。第三,很多教师在计算机的操作上能力不足,难以在拍摄的内容中添加生动的素材,或是根本无法使用Flash直接制作微课。
2.微课在小学语文中的效果较差
事实上,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效果,一直是教师所主观认为的“事实”。从上文中阐述的问题能够发现,效果问题仅属于教师或管理者的臆测,并不具备实践数据的反馈。所以,微课是否能够为小学语文提供良好的帮助,也仅能够从其他国家的实践效果来推测。因此,当前教师能够预计的问题,仅是学生是否会被视频元素而过度吸引。
3. 微课的应用途径较窄
从实践状况来看,我国的小学教学并没有采取“课下”微课教学的方式,即用一些视频手段,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微课能带来生动的效果,可以在课堂上达到一定成效,但是,该形式的应用范围不止如此,例如引导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等还没有得到实现。
4.缺乏科学的设计
从国内微课教学现状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制作微课时,所采取的是“知识转化”,即将知识点以生动的视频形式展现出来,其与课本仅在于动态和静态的差别,虽然不可否认能够达成课堂效果,不过,却与微课的真实功能相差甚远。而这样的方式也无异于过度迎合学生喜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优势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欲望,此时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作出良好的引导。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现实化,客观地展现现实背景;二是元素多样化,以浓厚的色彩搭配,配合生动的动态效果,自然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三是知识的由浅入深,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小学教学更应该避免知识过于复杂,以免使学生丧失兴趣。例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这是一篇贝多芬创作《月光》故事的文章,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内容深意,同时考虑到电脑绘制“人物”的技术性较高,教师可以采取情境的塑造,如月色、小路、破旧的茅屋等,尽可能将课文描述的原景呈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创作的艰辛。
2.合理地利用想象
小学生往往无法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其一切行为皆来自于兴趣,所以,小学教学应当注重兴趣的激发。教师在制作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的由来。而在小学生心理研究上发现,其所拥有的想象,是学生通过学习追求答案的重要动力。同时,联想的方式也是实现长期记忆的前提。在实践上,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纪录片,剪辑成较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景,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小学语文课程中,很多知识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抽象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能够轻易找到这些知识的由来。所以,微课在应用上应当考虑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使其自主地认识和领悟知识。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篇带有地理性质的语文课文,同时也有着非常实用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辨别方向的方法,由此将知识牢固地记忆下来。
现代教育中,不能够再继续一成不变的课堂教育,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力得到更大效率的提升。而本文所研究的微课,便是基于网络传播或课堂中应用的一种新颖教学形式。所以,希望借助本文的研究,为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夏 天,周绍刚.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8).
[2]王华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8).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葛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