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至“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6-12-01匡振军
匡振军
先贤荀子在《劝学篇》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对我们初中语文的积累与学习是特别适用的。文言文、诗歌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打造了一条雄奇瑰丽的诗歌艺术长廊。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以其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湛的艺术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审美空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增加了文言文的阅读量,而且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古代诗文诵读中,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当前,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仍采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根本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长期下去,学生一定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如何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重新焕发活力呢?笔者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多种美读,感悟诗意
山东省专家傅海伦教授说:“现在有的老师不重视朗读,只是听一遍录音,学生再跟着毫无感情地读一遍。”其实这些诗词应该是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里流出来的。这样它才能真正属于我们。
如我在教《望岳》一课时,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气魄必须通过朗读才能体现,所以应注重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引读、同桌读、评读、个人自由读,让学生通过读书来表达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诗人当时的感情。当学生对这句诗有了了解之后,我再问:“这句诗可以用在什么样的作文中呢?”学以致用,就是要把这首诗收入囊中。
再如听山东省教学能手选拔课时,刘小凡老师教学《狼》一课时说:“要慢点读,读出一点文言味,要注意动作、语气、语调的停顿处理。比如:‘屠暴起特别重读‘暴。”我把这种方法实践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常用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学生由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
二、反复体会,理解诗意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代诗人袁枚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逐字逐句生硬地翻译诗句,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是非常乏味的,也是效果极差的教学下下之策。
在介绍了诗人的情况、时代背景等基础性知识后,带领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诗意,对诗文理解、体验、品味,读出里面的味道,品出“语文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彰显语文味,但是我们初中生的水平有限,要他们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理解、吃透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只能完成一部分目标,另一部分目标留到以后再领悟。所以把整首诗用美的诗化的语言描绘一下,即达到了我们理解的目标。
三、细腻品读,入情入境
如何描绘得生动形象呢?那就需带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的情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闭目想象,体会感情,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的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如教学《使至塞上》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构思诗中的画面,也可以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大致的意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体现了绘画美、线条美、色彩美。
由此看来,师生们在心中构建出这样的图画,或者师生共同创作粉笔简笔画,能极大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形象鲜明的画面,能使学生更好地得到艺术享受,使学生真正地“得道”。值得一提的是,不必使用具体的沙漠、落日等照片和图片,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大大折损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想象空间,破坏学生品读诗歌的审美和想象。
四、结语
撷英拾华,点滴积累,诗歌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教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坚信,朗诵、背诵是诗歌学习的不二法门。我浅述自己的一点不成熟观点,抛砖引玉,愿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J].新语文学习,2014,(2).
[2]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