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德育的亲和力

2016-12-01周来杰

教师·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亲和力教法选材

周来杰

摘 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佳句流传至今并被教育界广泛运用,在于它能使受教育者淡化其角色,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内容。然而在最需要这种思想滋润的德育课程中,其内涵精髓却往往被忽视。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加强德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亲和力就是要求德育有“润物细无声”的思想,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在亲切愉悦的氛围中自主自愿、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教育,并终身受益。本文就在德育中如何提高亲和力做了一系列探讨。

关键词:德育;亲和力;教师;教法;选材;考核

一、以“亲和力”看教育方式,教师决不能“义愤填膺”

著名生理学家麦克劳德和班廷因发现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麦克劳德每每谈及成功的因素时,总是对小学的一次受罚念念不忘。小学时,他突然萌发了想看看狗内脏是个什么样的想法。于是他和几个伙伴偷了别人的一条狗,开膛破肚一件件观察。然而,这条狗却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予麦克劳德一个重重的惩罚。可谁也没想到惩罚的方式竟是让他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和一张狗的血液图。麦克劳德知道责任难脱,只有认真地将图画好。校长看后,非常满意,决定不再追究此事。麦克劳德还说,就是在那次惩罚中体会到自己的知识不足,而奋起直追,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看到这个故事后,我被那位校长的教育方式深深折服。一个校长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没有“义愤填膺”,而是投其所好,让他画图,使他对动物有更大的兴趣,从而发现了胰岛素,成为人人爱戴的科学家。这正是运用亲和力的教育方式所结成的硕果。倘若当时校长拍案而起,横眉冷对,破口大骂,下令开除麦克劳德,那当时的麦克劳德很可能在监狱中度过此生。但是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却往往出现体罚学生,对学生的态度也往往是“义愤填膺”的人。结果“两败俱伤”,学生和教师的心灵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二、以“亲和力”看教学方法,教法决不能“朴实无华”

“朴实无华”的课历来被人欣赏,原因在于它的自然、它的和谐。但对于德育课来说,却是在整体的人身上下功夫,是在人的道德上下功夫。想要打动孩子的心灵,以亲切和气的面孔感染学生,使学生付之于行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的情感化与生活化。记得在上《我要向你学习》这一课时,我以班级生活实际为样本,讲解同学学习背后的故事,如患先天近视,却成绩优异的胡X;父母离异,却面带笑容生活的张X……随后我一一跟他们握手时,全班同学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他们自发的,而我的成功正是由于我和他们朝夕相处,了解他们,把生活中的信息带入了课堂。设想,如果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感,平淡的教法,那又会是如何呢?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 一场空。

(2)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哲理性。我去年听了一堂《做学习的有心人》的思想课,很受启发。这堂课的导课环节是让学生在《中国功夫》的乐曲中做“金鸡独立”的趣味性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立刻采访了这些学生,让他们说说坚持下去的原因与不能坚持的原因。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过,一一道出了真情,有的为了吃肯德基,有的为了争第一。听到他们的实话,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是让他们感受登山者的毅力和身边的一些榜样后,才让他们再次评价自己做游戏时心里话。这位教师的环节设计深深地打动了听课教师的心,原因就在于她的游戏不但有趣味性,更有哲理性。她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毅力”两字的内涵,并把道理自然融入了学生心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高了亲和力。

三、以“亲和力”看教学内容,内容选材决不能“尽善尽美”

不少人曾经感叹:为什么《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这些美国大片能引起电影观众的共鸣,而同样体现美德的中国电影《雷锋》《焦裕禄》的效果却欠之于前者。有人认为两者都宣扬了美德,塑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但后者过于“神化”,把人物塑造得尽乎完美,让人感觉高不可攀,而前者却有一种“亲和”的感觉,使人能亲近,因为他们有七情六欲、有私心、有正义、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使人在恶与善中自然接受了美德教育。这又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我们的选材总是尽善尽美,要求学生的德育标准也是最高层次,什么因公忘私,什么助人为乐等,没有了自身需求。长此以往,又怎能使人感觉亲和?要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主动接受德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允许教材内容“半正半邪”。思想教育有效的前提之一在于它能被受教育者真诚接受。要做到这一点,对于那些与意识相左的内容,我们不能一概地封堵,而是要去巧妙地利用它们来彰显我们的正确性,就如美国的大片一样,有了各种对比,才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在上《诚实是金》一课时,围绕诚信选用正面与反面的材料,如自己看到的丑陋现象,听到的骇人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中当堂交流。正是有了各种不同观念的撞击,正确的思想信念才能百炼成钢,有了支流、回流和逆流,才会彰显出主流的浩浩荡荡。

(2)允许教学内容“脱离课本”。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人的价值定位必定要有所提升,如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能尽量满足别人的需求是新时代的价值观。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采用亲和力较强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而不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有时可以脱离课本,而选择更具有时代性的材料。如上《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时,就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就地取材,请老一辈的解放军给学生上课,讲讲真实的故事。这比年代久远的课文内容更有感染力,也正是提高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四、以“亲和力”看考核办法,考核决不能“一目了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教师的常以学生是否听话、成绩高低等来衡量学生道德品行的好坏。这种使人“一目了然”的考核办法看似合理,实则不然。对于这点,我有很深的体会。我班有个学生经常早上回学校做作业,尽管总能在上课前做好,但我总觉得他态度不端正。因而在他的思想评定中打了个“良”。事后,我才知道他家贫,父母生病,为抽空照顾他们,又为了省电,不得已才这么做的。所以说,看一个孩子的品行不能只看在校的表现,要知道孩子往往有双重性格,要看清真面目,决不能以“一目了然”的方法去考核,而应该以灵活、隐性、综合的方法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发现一个人的良知,对症下药。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自然接受,从而提高德育的亲和力。

(1)考核要体现灵活、综合。《钱江晚报》曾登出这么一则消息,一些保送浙江大学的学生必须通过德育考试,而这次考核是让学生当堂面试,而不仅仅是口试,面试的内容有这么三个内容:①你身上有哪些缺点?知道怎么补救吗?②你是如何看待诚信问题的?③对于当代学生的追星现象,你是否也有过,你是怎么看待的?很明显,这三个问题很灵活,也很综合。它们从人的自我教育、做人原则、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来考查一个人的综合德育素质,更全面地理解了学生。尤其是它们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并成为一个人是否有资格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充要条件。这正是德育的价值体现。

(2)考核要体现隐性、真实。所谓的隐性考试就是创设一种情境,在学生不知的情况下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如我在一次考核中,故意在地上放了一把扫帚,再给每人发一张试卷,但谁也没有注意那一把扫帚。直到最后,才发现只有一个成绩并不起眼的女生捡了起来。虽然她的实际成绩并不怎么样,但我把她的成绩打了最高分。当我把真正用意讲出来时,原本有情绪的学生顿时心悦诚服。“亲和”两字虽简洁,但它蕴含了德育的全部精髓,也是最能凝聚受教育者情感的。只有重视亲和力的无穷魅力,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考核都渗透着亲和力,那我们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我们的国家也才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文化之邦。

(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胡村小学)

猜你喜欢

亲和力教法选材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