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体化
2016-12-01王孜
王孜
德国红点奖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单个物品,分三类:红点产品奖、红点概念奖、红点交互奖。其中红点产品奖的入选最为苛刻,规定必须是评奖时已经量产面世一年以内的产品才可入围,这和红点概念奖比起来难度大得多,故而红点产品奖的含全量大大提升了,而红点概念奖并未要求进入生产且奖项极多;而红点交互奖则干脆是宣传所用的海报或者是其他媒介的宣传品,这是“红点”的三个概念划分。尽管许多从业者对红点的认可度并不特别高,可由于国内尚无较大规模的和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设计类奖项,而美日韩等设计大国早已有了自己的奖项,德国的红点奖便成了华人范围内趋之若鹜的大奖,是证明实力的渠道之一,而得奖者多为华人也就见怪不怪了。在产品奖中,近年来涌现出现的室内设计类奖,则是更难,因室内类设计与产品设计有先决条件不同,唯有建成且独立使用,才能算作完整室内产品;这里面又有一个悖论,如果室内设计是与承载它的建筑物隶属关系过大,则也无法入选,这样就要求作品需要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室内与建筑一体化,内即外。
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往往是室内、景观、外形三者设计一体化,大师们的建筑作品更是如此,例如: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连一棵树、一块室内的转角石都自行挑选,可见一体化对于建筑作品的重要;而室内设计往往不爱屈从于建筑的外观及环境景观,这样对室内的软硬装有所影响,因此也希望能有建筑物本身的特色:而景观设计师,更偏向于纯景观项目的营造,甚至在很多时候与建筑和室内不相匹配来凸显景观,这往往造成了室内、景观、外形的不一致。
当代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各项建造技术、室内的用料和景观的材料等等开始不自主的相互跨界,三类设计师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好比一个分工轮回,回归到最初“建造者”的身份,项目讲究内外统一,今年红点产品奖best of best等级奖就颁给了一个这种类型的作品。特点最明显的是A'tolan House,这是一座私人住宅,位于台湾东部郊外临海密林边界处,是台湾创研空间create+Think Design Studio作品,它的设计师为Yih-Heng Lee。这个项目总建筑面积不过千平米,坐落于海边岩峭之上,基地不到3000平米,岩峭边界与建筑物之间铺以静谧的草坪。在基地的不远处开采出球状岩崖石,被精心挑选并进行防腐处理,放置于草坪上,精巧的沿着景观墙展开,在基底中心堆砌成多层外露的退台式石台。设计师根据房间功能构筑的钢框架结构扎于石台之上,形成框架建筑物。石台分为三个层次,顶层28米长为主入口及庭院,中层23米为住宅用房,底层是一个20米面海而建的游泳池。石台之上的石块继续竖向堆砌,包裹住钢结构成为室内可见的石堆柱。这样从远处望去,像是一堆自然的石头堆里生长出了一栋房子。房子四周设置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海景、山景一览无余,在室内原色烫腊木造背景下,局部窗户成了画框,移步换景。位于室内的一角预留了通往屋面的楼梯。建筑最高处做成精致庭院,观海凌风,眼中又可见石头。
设计师用一种内、外皆宜的材料进行贯穿,是妙招,石头原始又亲切,使得设计妙趣横生。同样例子见于挪威的Juvet Hotel和summer house storflord,也是用了石头贯穿内外,玻璃及钢结构自然淡入背景之中,这两组建筑被电影人看中,用于拍摄影片《机械姬》。电影剧本来自一本小说讲述了未来人与机器人的矛盾。制片人根据原著选景,发现挪威林中早已建好了书中所述的建筑,也暗示出了新时代科技发展与未来体验的要求,那就是理智的人心与感性的外物之间微妙平衡。这一暗示在去年红点产品奖best of best获奖作品苦竹斋Bltter Bamboo Room也有到位的体现,项目是深圳大羽营造冯羽先生主创,用最简单的碳化过的竹篾、竹板把一个200多平米的室内分割成几个互相穿插的空间。材料虽然粗糙,但做工精美理智,看起来似乎有着浓厚的东方味道,在这苦竹斋里坐下的感受更多的却是未来感,原因就是这些碳化竹篾、碳化竹板出现的位置有点超现实。它们的线条直的可怕,带有后工业时代的机器式的静默,人处于室中会被这种静默感染而快速冷静下来,由内而外的冷静慢慢袭来,也就达到了微妙的平衡。苦竹斋另一妙处是在竹篾后藏有光源,隐隐绰绰,无形的亮光,似乎空间没有结束,隔断之后像是室外的阳光,又像是另一个苦竹斋就长在隔断背后,哪里是内,哪里是外,一时间难以分辨。
花房式的透明建筑给人以同样的感受,也是今年红点产品奖室内类另一获奖者的特色。项目在北京丽都花园,罗兰湖会所BLUE LAKE HOUSE,毗邻同样是透明建筑的BLUE LAKE罗兰湖餐厅,项目为风合睦晨的设计师陈贻和张睦晨的作品。所谓透明建筑的关键特点是扩大自然元素直接进入建筑物的机会,采用打开顶棚、框架结构、玻璃幕墙等等手段,让自然阳光、自然风、自然的声音打破建筑物的形体束缚。结构变成了虚线,人的感觉是既有了室内的安全感,又有了室外的自由感。项目所处林间,树影婆娑,蝉声点耳,专门设计的钢结构桁架呈树枝状分布,高远处的绿叶似乎成了这些树枝的延展,让人跟着向上看,似乎处在巨树之下。而室内除了使用了润泽的皮质家具,其余为实木木纹的地板和墙板,种种迹象都在表示出隐藏建筑属性于自然的情绪。事实上,伴随着建筑技术进入一个瓶颈,突破人的体验限制已经不是设计师可以左右的了,人的需求已经通过互联网革新体验变成了突破束缚:与自然问的束缚、与人之间的束缚、以及他们直接的距离束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产品类奖项有一个建筑构件获得了奖项,它是来自德国的制造商Welnor GmbH&co KG,作品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建筑构件:雨棚,与一般雨棚不同的是这件名为PergoTex ll的作品是完全自动化的,并能够与任何建筑相搭接的设计产品,它模拟了各个方向、高度、长度等等人们需要遮阳避雨的情况,将室内空问向外扩展,甚至多个雨棚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临时的室内空间,假如开着车出去旅行,可以与车配合做出自己想要的室内空间。
曾经一段时间建筑本身具有极强视觉攻击性,尽管这些建筑甚至带动过整个城市的旅游、文化、经济,尽管人们常常习惯于将这些建筑无论内外矛盾多大都坦然接受现实,可时代的变迁已经慢慢凸显出两个层面的内外关系已在慢慢变化。第一个层面是设计本身已不必再有严格的室内、景观、外形壁垒,专业的整合过程已在多个建筑领域发生:第二个层面是和人的感受有关,使用建筑的人也不再刻意的感受内与外的区别,也许是人们开始自发的对自然有了亲和的意识,也许是科技体验慢慢占据人生活的时候,人出于动物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总之越来越多的优秀项目已经变得温顺亲人,渐渐爬出了大型怪物的造型泥潭。
(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