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用车行业如何应对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上)

2016-12-01朱启贤

专用汽车 2016年6期
关键词:专用车竞争阶段

朱启贤

专用车行业如何应对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上)

朱启贤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收缩,目前专用车行业已经从增长期进入到衰退期,整个行业开始拉开整合的大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由简单的产品竞争,转为复杂的品牌竞争,只有真正重视品牌建设的企业,才会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最终成为专用车行业的领导品牌。

随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收缩(如图1),越来越多的专用车企业感受到了市场寒冬的来临,特别是2015年突如其来的实体经济增长停滞,更是让专用车行业一度出现了危机,很多企业陷入到停产或者半停产的困境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很多专用车企业惊慌失措,停产的停产,减员的减员,被动地应对市场的变化节奏,忙着去做过冬的准备。大部分专用车企业都在唉声叹气,一方面怀念以前的好行情,另一方面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

每个行业都要经历增长期、衰退期和稳定期,当一个行业结束了增长期后,产能将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必定会发生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市场竞争将由简单的产品竞争转变为复杂的品牌竞争,大部分专用车企业正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

在产品竞争阶段,市场旺季时是卖方市场,大部分专用车企业产能饱和,客户急着用车就会购买不熟悉的品牌。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厂或者小厂都有机会得到订单,也就意味着得到客户使用体验的机会,便于下一步扩大销售。

在品牌竞争阶段,行业产能大于用户需求,即使到了传统旺季,大部分专用车企业都有余力接单,市场行情转为买方市场。用户会综合考虑产品的各项性能,不会轻易购买不熟悉的品牌产品,限制了新企业和小企业的客户体验机会,这就使其发展壮大变得异常困难。

当行业进入到衰退期时,市场首先会淘汰一批投机的企业,再淘汰一批自身有大问题的企业,最终剩下的企业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传统的价格体系被完全打破,企业的固有市场遭遇挑战,一直到竞争结束,市场进入稳定期,才会形成新的产品价格体系,企业的目光才会从竞争对手转向市场客户,行业格局也同时被确定下来。

截止到目前,专用车行业至少在2008年后经历了三次市场调整期。从理论上讲,专用车行业应该早就进入到品牌竞争阶段,但是因为这三次市场调整期的时间过短,仅只一年左右,没有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国家加大基建投入而挽救了专用车市场的颓势,同时由于买卖合格证的存在,导致非法改装企业屡次死灰复燃,打乱了专用车行业优胜劣汰的正常秩序,延缓了专用车行业整合的步伐。

不管受到多少外力影响,不管产品类别多么复杂,专用车行业整合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每一次的行业衰退期都会淘汰一批企业,同时也会增强一批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无论行业整合的时间或长或短,最终肯定会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形成稳定的品牌格局。

笔者不想引经据典地对品牌的定义进行诠释,特别对于专用车行业来说,教科书上的品牌运作方式,并不太适合这个行业小企业的运作。每一个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现状,提炼出合适的品牌发展之路。

对于专用车行业的品牌强弱辨识,可以简单地依据两点进行判断:第一点是购买意愿,每个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其心目中都会有首选的购买品牌,比如集装箱运输车优先考虑中集,压缩垃圾站优先考虑海沃;第二点是产品的市场定价权,某个品牌的产品价格,就是该类产品公认的市场价格标杆,那么这个品牌就掌握了市场的定价权。

一个专用车品牌,如果集合了以上两点于一身,便可毋庸置疑它就是行业的一线品牌;如果专用车行业某类产品的前五大品牌,已经控制了该产品60%以上的行业产量,那么这个产品的行业格局就已被完全确立,可以说产品竞争已经完结,其他品牌特别是新品牌,很难再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对于专用车企业来说,究竟该如何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这是困扰很多专用车企业的难题,大部分专用车企业只有商标而没有品牌的概念,还是习惯于传统的产品营销模式,并且内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无力支撑品牌的发展。

为什么这样说,请同行们先思考一下,自己所在的企业,近几年有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想尽了办法还是实现不了新的增长,或者挽救不了销量不断下滑的颓势。如果有的话,请对照下面的问题,逐一检查下企业内部是不是也存在这些问题。

a.企业发展完全依靠惯性,没有任何规划,客户要什么便做什么,从来没想过提前规划好产品,试验好产品;一旦产品批量出了问题,严重伤害企业的品牌。

b.企业没有质量部或者空有质量部,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产品质量没有可靠的监督保障,特别是做工质量波动很大,一切都得靠工人的自觉性。

c.企业采用完全的计件工资,工人只顾效率不管质量,产品做工粗糙,客户即使再提意见也改进不大,始终得不到大客户的青睐,价格也始终提升不起来。

d.企业新设备和工装模具投入较少,配件大部分依靠外购或手工,产品档次越做越低,最终和其他厂家高度同质化,看不到一点自身的特色,也得不到用户的认可。

e.企业完全是靠低价竞争,一方面是产品的可靠性在走钢丝;另一方面年底一算账,并没赚到多少钱,原计划投入的新产品和设备全部搁浅,企业陷入维持生存的困境。

f.企业的营销实行承包制,公司不报销任何费用,导致业务渠道不稳定,业务员随时跳槽或者转卖订单,企业经营多年,最后发现销售渠道不是公司的,全都是业务员个人的。

g.企业内部没有正向的激励制度,只有负向的考核制度,这样的结果导致员工只做有把握的事,只做自己份内的事情,出了问题首先推卸责任,然后才考虑解决问题。

h.私营中小企业,机械模仿国营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又舍不得增加必须的人力,画虎不成反类犬,为了责任分配问题,内部成天推诿扯皮,管理从来没顺畅过。

i.当企业产量出现波动时,因为工资下滑较大,导致有能力的老员工批量流失,企业只能招入新人顶替,最终员工技术水平下降,产品不断出现质量问题,企业明显地在走下坡路。

以上是专用车企业最典型的问题,也是严重掣肘企业发展的问题,当专用车行业进入品牌竞争阶段,主要就是比拼内部问题的多少,企业内部问题越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品牌建设也就越容易成功,实际上这也是管理学中“木桶效应”的具体体现(如图2)。

企业究竟该如何进行品牌建设,相信很多专用车企业都研究过这个问题,也会咨询专业的品牌机构,甚至有的企业已经做过内部调研策划。

任何一个专用车企业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一步步起来的,不会有什么奇迹便让一个小企业一步登天,更不可能说今年花钱搞品牌,明年就是知名品牌企业了。这是一个口碑重于宣传的行业,客户的体验效果远远超过宣传效果。

对于一般专用汽车企业,按照通常的企业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质量阶段、管理阶段和品牌阶段。

第一个阶段:质量阶段

对于任何产品来说,质量才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无论你宣传得多好,广告打得多好,但是质量不可靠,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黯然退场,就像央视标王秦池酒的命运一样(如图3)。

曾经有一批专用车企业,原本发展的势头很好,在区域市场的知名度也很高,但是在经历过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后,便马上开始走下坡路,从此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只能困守一隅,永远成为二、三线企业。

特别是在处理批量产品的质量问题时,很多专用车企业为了省钱,抱着侥幸的心理,不主动进行召回补救,等到质量问题出现后再进行售后服务,这对企业品牌来说是最致命的伤害。

质量阶段不仅仅是抓好产品的可靠性,更要抓好产品的细节做工,当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摆在一起时,在可靠性和价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细节做工便是客户最后选择的标准,特别是对于集团大客户来说,没有好的做工,很难得到他们最终的认可。

专用车产品,大部分使用环境比较恶劣,这也成为了很多企业不重视做工的借口,加上计件工资的盛行,最终形成了做工粗糙的行业现状。但是,随着专用车行业进入买方市场后,用户花同样的钱,必然会选择做工更好的产品。

早期用户主要关注焊接质量和油漆亮度,而现在要求表面平整度和整体外观效果,未来更会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不重视做工的企业短期凭借低价会取得一定的成绩,长期只能是给客户造成低质低价的品牌印象,一旦行业进入衰退期,如果一线企业带头降价,那么这类企业立刻陷入困境,逐渐停产倒闭。

质量管理是生产中重要的一个管理流程,需要从下料开始,每个步骤都要有相应的措施进行跟踪监督,出现质量工艺问题必须立刻纠正,以确保最后制造出来的产品是完全可靠的和高度一致性的。

反观很多企业,为了节约人力,仅仅设置一个空头质量部,只有一个人应付发车前检查配置,中途有时间去抽查下过程质量,没有任何完整的检测制度,这样的质量部就是形同虚设,产品都做完了,就算查出来有何问题,难道企业还能拆了返工吗?最后只能是让步放行,长久下去,哪个质量人员都不会再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后企业觉得质量部没用处,于是便一撤了之……

由此,专用车行业流传出一句经典的行话: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

表面看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工人都是计件工资,在生产最忙碌的旺季,一般企业天天加班到晚上九、十点,没有任何休息日,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仅仅靠一句话,凭什么控制员工做好?如何监督他们做好?又如何保证每一台车都做好?

质量阶段,其实对应的是企业发展的初期,年产量通常在1 000辆以下,开始肯定是各种不规范的管理操作,产量小的初期,还可以督促员工用心做好产品,但是到了产量大的后期,企业想要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一定是靠制度严格管理出来的,绝对不是靠人的自觉性做出来的!

第二个阶段:管理阶段

当专用车企业年产量超过千辆以后,特别是跨越3 000辆大关后,企业会发现按时交车变得越来越困难,物料总是跟不上,产品总是生产不出来,虽然生产部门已经一周七天,每天12小时以上的加班加点,但是对于生产进度没有本质的改观,依然是用加班的工时换取增加的产量。

有两家专用车企业,同样的产品,同样的100名员工,同样的工时,有一家企业可以月产150辆,另一家企业天天加班而最多月产80辆,这里面就体现出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已经不是靠加班能够补充产量的差距,这就是管理出效益!

企业发展到了这个时期,处于一个关键的分水岭,能够抓好管理,解决好内部协调问题,以后的发展才会顺风顺水。反之,短暂的销量高峰将成为企业永久的纪念,从此失去了发展的潜力,注定只是一个二、三流企业。

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经营效益非常好,老板非常容易满足于现状,特别会认为管理层出了大力,对他们完全信任,并且企业所有员工的工作量相当大,想要让企业在这个时期改进管理流程非常困难,特别是希望通过空降兵来实现的话,如果没有老板亲自强力去推动,通常都是以失败告终。

笔者在客车行业的时候,曾经见过10家以上的企业,在这个阶段徘徊了10年以上,随着行业品牌竞争的结束,一线企业之间达成默契,形成了行业统一的价格体系,开始联手扫荡市场。短短的两三年内,这些企业被折腾得欲哭无泪,同样配置的产品,销售价格至少比一线品牌低3万元以上,遇到大客户招投标时,四家一线企业的标书朝那一摆,哪里还有他们的位置,很快这些企业没落下去,最后行业里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

管理阶段是企业腾飞的阶段,通常也是市场的黄金时段,如果没有在这个阶段解决好内部的管理问题,打造好企业的管理流程,企业退出一线行列的竞争便是必然,也就倒在了下一个品牌阶段的起跑线上。

第三个阶段:品牌阶段

当专用车企业跨越6 000辆大关,正常产能满足订单需求时,肯定会考虑更进一步,争取稳固自己在一线企业的地位,或者想让排名更进一步。这时候企业会发现,常规的产品营销手段已经效果不佳,甚至会让自己卷入到价格竞争的危险之中。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企业连续几年没有实现增长,大部分企业才会寻找出路,将目光转移到品牌上,重新考虑企业的品牌建设,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制定长期的品牌战略。

品牌,并不是单纯的宣传手段,而是对于企业多年发展的一个总结,比如企业主要的产品是环卫产品,那么企业的品牌就会围绕着环卫产品进行定位,通过营销宣传聚焦放大,最终加深环卫车用户对企业的品牌印象,实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环卫产品细分市场的领导品牌,从而掌握最终的定价权。

很多企业运作品牌时高调宣传,想要成为行业的搅局者,行业中的三甲,但是这类企业最后不但没有搅局成功,反而快速地成为了失败者。主要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在前两个阶段的问题都还没解决的情况下,就直接投入巨资搞品牌宣传,把品牌建设当成了最初级的广告宣传,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是一般专用车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严格说起来,三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线,只不过对于大部分专用车企业来说,开始的重心肯定是放在了生存发展上,很难考虑到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没有企业明确的产品方向,只有经过几年的发展沉淀,才会明确这个问题,同时销量上升到了瓶颈期,需要利用品牌来推动新一轮的增长。

根据专用车行业的现状,以及上面总结归纳出来的问题,下期将具体讨论专用车企业想要运作企业品牌,想要在品牌竞争阶段获得一席之地,究竟需要做什么,或者注意什么。

(下期待续)

2016-05-28

猜你喜欢

专用车竞争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专用车企业首次主导 无人驾驶环卫车上路
感谢竞争
2016年《专用车与零部件》杂志回顾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一季度我国专用车市场同比下滑严重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