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设计技术研究
2016-12-01王建路
王建路,曾 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所,西安 710025)
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设计技术研究
王建路,曾 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所,西安 710025)
反坦克导弹被广泛用于反主战坦克和装甲车、打击工事及非装甲目标。本文主要对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设计技术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过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设计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技术
1 概述
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具有轻便灵活、操作简单、打击威力强大、精确目标打击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反主战坦克和装甲车、打击工事及非装甲目标。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局部战争的加剧,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俄等军事强国纷纷加快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与装备。譬如:美国的“标枪”和“龙”系列、俄罗斯的“短号”和“混血儿”系列、以色列的“吉尔”、法德的“米兰”以及英法德联合研制的“催格特”等等。
本课题计划对国外现有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的工作模式、结构组成、人机工程设计、环境适应设计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设计的方法及开发过程,为我院发展弹总体技术提供情报资料的支持,为提高武器系统总体性能提供技术支持。
2 国外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展概况
自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反坦克导弹已经经历了四代的发展,目前已经具有命中精度高、发射方式简单、机动性强的特点。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开始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是由法国研制。同时德国研制了X-7“小红帽”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但是“小红帽”还未研制成功二战就已经结束。在二战结束之后,法国、苏联等国家研制成功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并且装备部队。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它的技术特点是采用射手同时目视瞄准与跟踪目标以及导弹、三点导引、手动操纵、导线传输指令。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结构简单、质量轻、价格便宜,适用于单兵携带作战。但是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有着巨大的缺点,因为这种导弹控制靠人工,对射手要求比较高,训练射手难度比较大,命中率不能得到保证;其次,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速度比较低,这样造成射手暴露时间过长;最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制导时间长、近距离攻击死角大。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在70年代初已经相继退役。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开始研制第四代反坦克导弹,其核心特点是“发射后不管”。第四代反坦克导弹的主要制导体制是红外成像制导及毫米波制导。这一代导弹最大的特点是在导弹可以自主跟踪和锁定目标,直至命中,发射后射手和发射平台即可撤离或者攻击下一个目标,这一代反坦克导弹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射手、具有大落角攻顶能力,是反坦克导弹当前的发展重点。
3 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设计技术研究
3.1 结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研究
发射装置是筒装导弹、发射指令控制单元、观瞄单元等各部份的承载部件。发射装置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整体式的代表有俄罗斯的塞子(AT-4),欧洲的米兰和沙蛇等型号。整体式发射装置将除了筒装导弹外的高低机、方向机与发射控制单元以及观瞄单元集成设计,整体式发射装置的主要优点是行军战斗展开时间快,集成设计时可以降低整体质量,但更新维护较困难,而且整体携行较重,比较适应于发射控制单元操作简单的武器系统。分体式发射装置的主要代表是长钉系列、MMP等,分体式系统主要分为三大块,筒装导弹、三角架、观瞄制导指令单元,这类发射装置在携行时分开背负,作战时各部分通过快速接口连接。这类发射装置适应于发射控制操作复杂的武器系统,优点是分体携行减小单个士兵的负担,缺点是战斗准备时间较长。
3.2 方向机、高低机设计技术研究
早期的二、三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为了获得较为稳定的跟踪速度,设计有阻尼式方向机和丝杠式高低机。阻尼式方向机采用硅油作为粘性介质和摩擦盘配合完成方位调节,这类方向机的结构复杂,高低温适应性较差。丝杠式高低机通过转动手柄带动一对伞齿轮驱动丝杠和螺母配合完成高低射角的调整,结构较为复杂,而且需要设置专门的手柄驱动方位和高低角的调整。四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由于发射控制单元操作较为复杂,得益于发射后不管的工作模式,在满足一定的发射跟踪稳定的情况下简化了方向机和高低机的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长钉和MMP反坦克导弹系统,方位和高低角的调节与发射控制手柄共用,无复杂的传动机构,通过整体的质量配置,使得射手操作发射控制单元的同时摆动观瞄和发射筒完成方位和高低角的调整,操作舒适性较好。
3.3 支撑三脚架的结构设计技术
二、三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一般采用用瞄准线半自动有线指令制导或激光驾束制导,要求导弹发射后观瞄装置稳定压住目标,这类发射装置的三角架中心较低,支腿的跨度较大,可有效减小发射后座力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三角架质量较重。四代反坦克导弹一般采用发射后不管模式,三角架跨度较小,整体质量也较轻。
3.4 人机工程设计技术研究
便携式发射装置在设计时除了设计质量要轻、结构稳定性要好的要求外,宜人性设计也很重要,人机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工作空间,按人体尺寸确定各项技术原则与空间,应以人体活动的要求空间为依据,比如操作手柄的布置应符合人体的空间特征。
(2)操作姿势,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时一般有跪姿、坐姿、卧姿三种姿势,在确定一定的火线高度的情况下,尽量适应这三种人体姿势,确定操作手柄高度和观瞄目镜的高度相互关系,并且操作力应在人体各种姿势下的体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3)信息的接收与传递,应与认得信息感觉通道、传递方式和人的操作反应的生理、心理方面的有关要求相适应。观瞄显示信息时应充分考虑人的操作习惯。
3.5 建议
通过对国外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的设计技术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不同的发射制导模式,选择不同的结构总体布局形式,以发射稳定性为首要要求,兼顾考虑各部件结构设计和人机工程设计;
(2)在满足发射稳定性的需求的基础上,可简化方向机和高低机的设计,考虑发射控制单元的操控性,减小射手的操作负担;
(3)根据导弹发射初期的特性,设计合理的筒架连接装置,考虑是否需要采用缓冲装置;
(4)充分考虑人机工程设计,采用虚拟样机和人机工程设计方法合理布置操作手柄和观瞄元件;
(5)在保证发射稳定性的情况下,减小三角架的质量和尺寸,采用高强度新型材料等。
10.16640/j.cnki.37-1222/t.2016.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