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对联艺术

2016-12-01刘晓航温海桃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人间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对联

刘晓航温海桃(.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化视角下的对联艺术

刘晓航1温海桃2
(1.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对联(楹联)作为一种及其特殊的艺术,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今天,对联因其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一直传承于今,流传于民间。本文通过浅析对联艺术的起源、发展、分类,进一步来研究对联所产生的文化机制。

关键词:对联;文化视角;社会运行

对联作为汉语文学的衍生物,是楹联的俗称,源于五代十国。口头对子,又称联语、联句、楹者,柱也。它流淌于中华文化的源源溪水中,分布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它根植于我国古老的汉文化和俗文化的土壤之中,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同时在我国民间具有极强的根深蒂固作用。对联,在我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一直流传于民间,它是民族文化与民间习俗的结合体,勾勒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尤其每逢春节时分家家户户更是贴上对联以贺新春之气。

从文化视角来说,对联与我国古典的诗词歌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千百年来立于文坛之上。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一度被人认为是雕虫小技,“骈骊文中附庸之附庸”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殊不知其本身蕴育着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应用于社会。

一、中国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出现与中国的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有两个源头,分别来源于古诗词中修辞上的对偶和民间风俗题桃符的桃符板,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起源桃符源对应”。意在说明,文本的源头是诗词歌赋中所用的对偶修辞,而其载体的源头则是民间题桃符的习惯。对联就是对偶与桃符的结合体。

所谓“对偶”,可从我国古代的诗文歌赋中寻找出源头,对偶本身就是我国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出现了以对偶联句形式来表达独立的思想观念。对偶的出现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早期的作品《诗经》、《尚书》、《左传》、《楚辞》中均有出现,如(《小雅·鸿雁·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周南·关雎·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这一修辞技巧的出现无疑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所谓“桃符”,据《艺文类聚》卷八六引《庄子》记载,插桃枝驱鬼神在战国时期便已经出现,而后桃枝演变成桃符。据《山海经》记载,黄帝时期出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字样,在除夕下午挂在门两侧,以压邪除鬼,这是最初的桃符。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仲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一些吉利词句的联语。据《淮南子》记载,桃符的原材料是桃木板,一般长七寸宽一寸,按放于大门两侧,每年更换一次。据宋朝张唐英的《蜀梼杌》记载,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挥毫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章钜《楹联丛话》的自序云:“楹联之兴,肈于五代之桃符。‘余庆’‘长春’十字最古也”,这便是最初的春联。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中提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载,白居易的《白礼六帖》:“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二)对联的发展。随着对对联的深入探索及研究,可得知,对联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清时代。这一时期的对联已经达到繁盛时期。而这一结果的缘由是明太祖朱元璋起到很大的作用。明初,朱元璋提出对联在社会中要普及。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记载,朱元璋“除夕传旨, 公卿士庶家, 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他微服出访,观望市井百姓家中是否贴有对联,倘若没有,便会责备。曾在某市井家中提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赐予对联一副。明太祖朱元璋也会将对联赠与将领士兵,以兹作为鼓励。在(《金陵琐事》)中曾有记载,朱元璋赠中山王徐达对联“破虏平蛮, 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 才兼文武世无双。”

在明清时期,系统整理出一系列对联专著。如由梁章钜整理编著《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和《巧对录》,仅《楹联宝库》一书中便收入1.3万多副。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出版的对联专著达上百万种。由此看来,对联在这一时期内已达到其鼎盛时期。

二、对联艺术的分类特征

对联作为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其渊源博大精深。古代的圣贤豪杰、文人墨客,喜欢书写对联的人颇多,许多事物都会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对联要求在简约的文字中,准确的表达出其思想的内涵,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宅第联。所谓“宅第对联”,又称“门联”、“门对”。一般是镌刻贴挂在大门两旁的联语,宅第对联往往表达了门第或主人知趣的作用。一般来说,是什么门第就贴挂什么样的对联,是不可以贴错的,且在书写过程中,文字不可写错,不然会闹出笑话来。曾看过一篇关于对联的笑话,原对联为“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却因书写作者的一时错误写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为此闹出笑话来。

(二)颂扬联。“颂扬联”顾名思义,其中心内容为歌颂某一事物,如歌颂名人名胜,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对文字有着一种十分神圣的敬仰之情,不会随意糟蹋字纸。因此,对联中表达颂扬之情更可以表达对事物的赞美之情。例如:龙腾美景,滴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碎;虎山奇观,灯火辉煌,何须笔绘画来构。

(三)庆祝联。“庆祝联”主要是庆祝喜事之类的对联,例如:新春祝贺、乔迁之喜、升学之喜、做寿之喜等,为庆祝某一事情创作对联,表达对其祝福之情。例如:彩凤双飞偕伉俪;红梅并蒂结良缘。满堂寿烛偕云烂;五月榴花应节开。

(四)做寿联。在中国,60岁为花甲,70岁为古稀,80~90岁为耄耋,称之为上寿,百岁期为上上寿。对联可作为一种祝贺年长老人身体健康的方式,在“庆寿日”的时候出现在庆寿场景中。例如:紫气东来膺五福,星辉南极耀三台。幸身体康强,优游乡党无需杖;愧室家狭窄,对待亲朋有歉心。

(五)商业联。“商业联”是对联家族中的一大分支,巧妙的将中国的文学与工商业、手工业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兴的交叉艺术。所谓“商业联”是指贴挂在各行各业的商业、企业、单位大门上的对联,其目的是为了彰显该行业的内容,适用于常年贴挂,具有一定的广告性。例如:

艺术尽从经术出;生财还自理财来。矿门富有三阳景;财地春生万倍金。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广取四方财。

三、文化视角下的对联艺术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是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联系着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对联作为我国的主文化,在社会上占据里主导地位,其传播发展在社会上为大家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艺术文化发展。然而在社会上的某些人看来,对联文化作为从古至今一直保留的艺术,在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变迁、社会运行,对联文化可能已经失去其最原始的初衷。美国的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提出了“文化堕距”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在发生变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差距、错位。但对联文化,在今天看来并非如此,它一如既往的成为国人所喜爱的艺术,是中国的玫瑰之宝。

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对联艺术,对联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在世界上仅中国唯有的。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对联也随之不断的发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具有多样性、立体性、适应性、全民性的特征。在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其应用性十分广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创作者的价值观。同时对联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精神基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伴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虚拟社区的不断扩大,对联文化跟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也在网络上逐渐的火热起来。因为虚拟社区的超时空性、符号性、及传播速度之广,对联艺术在这一互联网时代更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中,网络上出现的“对联对接”、“对联大比拼”等游戏夺人眼球。对联的雅俗共赏性得到传承。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语言汲取了很多对联元素,开辟了新的语言风格。这一传统的古风文化与现当代经济体制下的市场文化有效的结合,为对联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媒介。

从一粒沙中,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从一滴水中,可以看到整个海洋。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经历了千年来的传承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所独有的璀璨明珠,愿我们后人可以继续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愿对联艺术可以一如既往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维扬.对联源流考[J].北京: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03.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07-02

作者简介:

1.刘晓航(1991-)女,汉族,辽宁本溪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性别社会学。

2.温海桃(1990-)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宗教文化与文学。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对联
小议对联
巧对对联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研究
文化视角下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