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2016-12-01郭薇罗敏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0000旬邑县郑家中学陕西咸阳7000
郭薇罗敏(.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0000;.旬邑县郑家中学,陕西 咸阳 7000)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郭薇1罗敏2
(1.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2.旬邑县郑家中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首先,人来自于自然界,永远不能彻底脱离自然,人的自由王国要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之上,认为人再产生了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产品;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涵,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过程性特征,;另外,中国共产党的在逐步认识人与自然地辩证关系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关键字 :自然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建设
一、自然辨证法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阐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系统思考,这对于我国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八大又再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一)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产物。恩格斯以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揭示了人是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人是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而劳动正是人类借以自然界分化并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自然先于人存在。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正是自然为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承认自然地这种先在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
(二)人在自然中具有能动性。人的社会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类通过劳动,并不断探索、展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恩格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阐述了人对自然地能够能动性。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做到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用实践的观点解释思维领域和历史领域,还用实践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三)人在自然中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条件制约。人类认识、改造自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也制约着人类的活动,人对自然而言,不仅仅是主观能动性,也具有受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各种客观条。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地辩证关系。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而生态文明中生态指的是动物、植物和自然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反思生态文明思想之下应当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观,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生态文明观的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生态文明观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的指导下,让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自然地主宰,而是自然地一部分。正如马克思的自然观所体现的内容: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取消性,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主张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前提,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个系统,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活动页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实现人口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做到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
3.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坚持绿色科技馆,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有助于生态环境发展,人类必须在充分认识和利用自然地同时,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努力进行生态科技研究和开发,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与技术保证。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于当今的世界发展情况,以中国具体为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提出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消除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生态文明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生态文明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其次,这一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再次,生态文明的提出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此外,建设生态文明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人口多,资源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与我国时代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哲学》[M].商务印刷馆,2003年1月.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2月.
[4]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5]恩格斯.《反杜林论》[M]. 人民出版社,1971年.
[6]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3年1月.
[7]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年.
罗敏(1984.5-)女,汉族,陕西咸阳人,本科生,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郑家中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40-01
作者简介:郭薇(1992.4.-)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