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退耕还林现状探讨及建议

2016-12-01赵容平

绿色科技 2016年19期
关键词:经济林凉山州凉山

赵容平

(四川省凉山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四川 凉山 615000)

凉山州退耕还林现状探讨及建议

赵容平

(四川省凉山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四川 凉山 615000)

指出了凉山州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凉山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随着第二轮退耕还林开始实施,对凉山州退耕还林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和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退耕还林;经济发展;成活率;凉山州

1 凉山州概述

1.1 地理概况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接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在E100°15′~103°53′和N26°03′~29°27′之间,辖西昌、雷波、美姑、金阳、昭觉、布拖、普格、宁南、会东、会理、德昌、冕宁、喜德、越西、甘洛、盐源、木里等17个市县,面积6万km2,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区域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多样,以高山峡谷和高原为主要特征。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残山绵延、波状起伏、水草丰盛、牧业发达。山势陡峻,峰峦重叠,河谷幽深,山川多纵向排列。

区域内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多彩[1],具有起源古老、分化强烈、特有种丰富、近源种替代明显的特点[2,3],特别是亚高山暗针叶林和高山硬叶栎类林形成的特殊森林植被类型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4]。

1.2 经济概况

成昆铁路和国道京昆高速纵贯凉山州全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凉山州总人口达405.9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43.4%,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最多的地区。2006年,凉山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438元,多年都低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其农、林、牧业生产粗放,荒山荒坡广阔,仅陡峭山地尚未开垦,由于牧业对草场的过度利用,导致草场明显退化,不仅影响牧业发展,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存[5]。

1.3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退耕还林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工程。凉山林地面积279.78万hm2,森林覆盖率32.79%,占总面积的40%以上,草地面积133.36万hm2,占总面积的22.55%,是四川省三大林区之一。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核心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因此是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地区之一,也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之一。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2001年试点,2002年正式启动,到2009年底,凉山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64.51万亩、荒山配套造林146.6万亩、封山育林24.9万亩。按林种分为生态林和经济林,面积分别为159.51万亩、5.0万亩,分别占总任务的97.6%和2.4%。

2 退耕还林工程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通过第一轮退耕还林,在保持水土流失、防治风沙、抑制洪涝灾害、改善区域内小气候,美化和改变人居环境,助农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该工程对农村经济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的收入主要由传统的种植、养殖、外出打工和其它收入组成,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收入虽然稍有降低,但国家对退耕还林的补助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劳动力有所剩余,外出打工的增多,经济收入增加,随着退耕还林的继续实施,农民的收入将稳步增长。

2.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退耕还林主要对高海拔、大坡度、水土流失严重、投入高低产出的耕地实施退耕,使农村把更多的劳动力集中到亩产高的土地中,提高了耕作水平,增加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2.3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发展其他产业,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还林的成活率低

退耕还林工作刚开始时,工作人员设计时间仓足,没有此类型工作经验,为完成该项工程任务,外业设计所在区域地块调查时,对当地气候条件、年降雨量、土壤、风向以及周边环境、适生植物等调查研究力度不够,而退耕还林涉及的面积大,范围广,且很多地方退耕地块分布呈零星状,作业设计粗放、随意,不尊重自然科学,未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树种和造林方式,导致树种更换频繁,设计与现场施工不一致,成活率低。

山区农村因为山高、坡大,土层薄,产量低,经济来源少,种地不划算,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土地干脆不种了,土地就归集体所有或被他人占为已有,进行退耕还林后获取补助,造成户与户间的矛盾,更有甚者退耕户领了退耕还林补助后举家外迁,放弃土地,使实施后的退耕还林地处于自然生长状态,退耕还林初期,它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成活率低,达不到退耕还林的成活标准,造成退耕失败。

3.2 补植量过大

生态林前期投入比经济林要少,按国家标准生态林补助的时间比经济林补助的时间要长一些,后期管理资金投入生态林要比经济林少一些;而经济林前期投入比生态林多,特别是前期种苗的投入比生态林种苗要大得多,按国家标准补助的时间又比生态林少,经济林后期管理也比生态林后期管理投入多很多,造成部分退耕户心理不平衡,后期管护质量差,补植补播严重。

3.3 退耕还林后抚育工作不足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退耕农户的思想(从传统的农业耕作变成植树造林,而国家给定的退耕还林补助是统一标准的,它不是随市场波动而变化的)很难统一到退耕还林政策上来。退耕还林所涉及的对象主要又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对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认识不到位,被动接受退耕还林的前期工作,加之农村居民以耕种为生,退耕还林后耕种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粮农变成了林农,缺少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虽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但总体上缺少理论上的认识,相应的耕种经验未及时获得,导致退耕还林后抚育工作不到位。

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但人员有限,经费有限,很容易出现疏漏,退耕农户只关心首次检查验收后兑现补助,而疏于对实施退耕还林后的林地管理。

4 结语

(1)从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由于自然、人为或其它灾害等原因造成部分退耕还林地成活率偏低,到期时保存率还未达到国家验收标准,这部分面积应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作好进一步规划,重点是选择生态、经济效益好,而又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的优良树种进行补植、补播,最终达到国家标准。

(2)继续加大对退耕还林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制定乡规民约和处罚条款,严禁毁林开荒,杜绝第一轮退耕还林地有复耕现象,保证退耕还林成果。

(3)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制定一些相应的处罚条款,以确保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保护退耕农户的切身利益。

(4)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特别是不适人居的高寒山区,强行迁出居民,将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涵养水源,绿化环境。

(5)鼓励企业、集体、个人投资退耕还林工程。鼓励企业、集体、个人投资退耕还林工程,设计可兼用经济林或生态林的兼用树种,搞绿色旅游开发。

(6)建议退耕还林后期加大投入力度,适当延长国家对退耕还林钱、粮补助政策的期限,到期后按照森林分类区划原则和森林法规定,实行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

(7)放眼未来,加大培养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因为退耕还林已为地方储备了一定规模木材林和经济林资源,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经济特点,根据退耕农户自身条件、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科学策划,按照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或外出务工等项目,有目的安排技能培训,为他(她)们提供多元化的道路,搞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8)政府和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相关部门要坚持退耕还林政策标准,严把质量关。质量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能否成功的关键,要让退耕农户牢固树立质量为先的思想观念,确保退耕还林成果。

[1]四川森林编委会.四川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22.

[2]余德浚.四川植物采集记[J].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325~464.

[3]四川植被协作组.四川植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4]杨钦周.四川树木分布[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

[5]四川省凉山畜牧局.凉山草地[M].凉山:四川省凉山畜牧局,1986:1~179.

2016-09-14 作者简介:赵容平(1966—),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及相关资源调查工作。

S77

A

1674-9944(2016)19-0094-02

猜你喜欢

经济林凉山州凉山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窥视
清明前大雨夜悼凉山消防烈士(外一首)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凉山州: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记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