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初探

2016-12-01杨玉城

绿色科技 2016年19期
关键词:景观村庄美丽

杨玉城

(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福建省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初探

杨玉城

(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阐述了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现阶段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并结合晋江市美丽乡村景观建设项目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几种类型,从景观建设的角度探讨了福建省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今后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提供研究基础。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福建省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福建省正步入加速城镇化建设的时期,在城镇化发展的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正是在工业发展、城市扩张和农业集约化经营背景下,导致以生态自然为特色的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的破碎化,传统乡村的所在地文化、生物栖息地、植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填海造厂、填湖造田、乱排污水、污染河道、毁林毁草、破坏文物古迹的恶果触目惊心。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先辈灵魂的居所。 由于天人合谐思想影响人们的自然观,汉民族对待大自然山水始终持着亲和的态度,力图从自然山水风景构成规律中探索人生哲理的体现[1]。宁静悠远的没有受到现代城市文化冲击的乡村田园风光,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认可与提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和闽委1号文件中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福建省也加大了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出台《福建省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力求指导该省美丽乡村的景观规划建设,为该省美丽乡村绿化景观建设提供政策引导以及技术指导,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对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指导,导致设计模式千篇一律的城镇化发展,造成乡土文化的消亡,不能体现乡村自然及人文特色。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控制与有效实施,导致乡村绿化景观存在散、乱、差等现象。建设过程中未能立足乡村特色因地制宜,体现生态优先理念,造成农民与土地、居住与生产、生态与建设的人为割裂。

2 福建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冲击,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 但往往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的指导,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价值观念以及现代风格建筑形式等的影响,误导了乡村景观建设。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镇化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呈现出明显的乡村城市化的趋势。殊不知,乡村居民在羡慕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的价值所在,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亡。

由于乡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乡村村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控制与指导或规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等原因,出现了以下情况:第一,住房建设相对落后,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户多在公路两旁建房经商,村落沿公路延伸,占尽路边良田;村落中心残破不堪,村周新房林立;民居多为封闭式,单家独院,零星分散基础设施配套极差。第二,乡村居民自行拆旧建新,毫无地方特色的钢筋混凝土民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成乡村村落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第三,虽然一些地方有“见缝插绿,凡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的意识,但没有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是自作主张。这些观念认识上的偏差都将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3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

3.1 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建设应注重与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应形成乡村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乡村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僻,乐余园圃之间”[2]之意境。

3.2 因地制宜,集约用地

根据各村庄的实际情况,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经济合理美观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和利用现有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尽量在劣地、坡地、低洼 地区,池塘边,河道及道路两侧,宅前宅后布置绿化,美化居住环境。

3.3 资源保护,整体优化

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村庄内的古树名木和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历史建筑,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编制专项保护规划,进行整体优化建设,严格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村落,整治影响或破坏传统特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妥善处理新建住宅与古树名木成林地带及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

3.4 民风乡俗,彰显特色

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目标

美丽乡村的景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应从强化规划建设、环境卫生、生态建设、产业优化、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4.1 规划设计好,建筑风貌美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认真编制村庄规划,应适应时代要求、体现地方特色。村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农民遵循规划有序建房,形成较好的整体建筑风貌。注重保护好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风景林(风水林),最大限度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就地取材提炼本土建筑元素及符号,充分尊重村庄山水生态空间的文脉手法,提取每一地块上的古树、名木、山石、溪涧、民居及其他各种乡村元素,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村落自然空间,有意识创造山、水、村互动的景观意境,充分体现森林人家、田园风光、水乡风韵等不同特色。

4.2 基础配套好,乡俗民风美

村内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管理维护良好,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全面硬化。坚持绿化与基建“三同步”,合理配套乡村公园绿地、中小学校园绿地、村民体育健身绿地、乡村道路绿地等绿化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公园绿地适当配置一些园灯、桌椅、园林小品、儿童活动及健身设施,以满足村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运用多元设计元素突显乡土文化和地域风情其次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要利用村落中的名人故居、祠堂、古窑址、廊桥等展现历史风貌建筑,使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4.3 环境卫生好,乡村景观美

乡村环境卫生、整洁、有序,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家禽家畜圈养,农民庭院整洁,房前屋后环境干净,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内河道、沟渠、水塘得到有效整治。 各类绿地无垃圾、无污物、无积水,绿化带无枯死株、无缺株断带,基本做到黄土不见天。 树木花草及时修剪,植物长势旺盛,树形整齐美观。

4.4 自然生态好,田园风光美

农村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乡村绿化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自然湿地、人文景观相协调,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山水田园自然风貌。积极开展“四旁四地” (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拋荒地)绿化美化,乡村所在地绿化覆盖率高,基本实现“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河塘沟渠及时疏浚,驳岸随坡就势、自然生态,防止过度硬化。乡村周边森林植被完好,基本无乱釆石、乱取土、 乱建坟墓、水土流失、山体裸露等现象。

4.5 产业特色好,生产生活美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绿色产业,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形成具有本村特色的“一村一品”。注重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风光秀美的乡村旅游景观,并与农民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形成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休闲农庄、森林人家、农家乐、渔家乐、民俗风情、生态度假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以有效提高村集体收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5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五种类型

近年来,晋江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乡村面貌明显改变,民生保障逐步完善。结合笔者实地考察调研的实际情况, 根据晋江各村庄主导产业及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在全面进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可分为整治提升型、产业推动型、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保护型等村庄。

5.1 整治提升型村庄

如南浔村、苏垵村。对景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的村庄,重点开展以清洁保洁为主要内 容的环境整治活动,保持村庄环境整洁;同时,拆除废旧禽畜舍、废弃房,清除露天粪厕, 合理利用河塘沟渠,节约用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修葺房屋外观,加强宅前屋后绿化,打通 旧村道路,整治坟地、开采等破坏植被行为。

5.2 产业推动型村庄

如大埔村、东山村。晋江工业产业发达,许多村庄集体着力培育产业,发展经济,务实物质基础,然后带动 新乡村建设。这类村庄原则上不得新规划有污染的工业,村庄现有工业已经形成规模且具有 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结合乡镇工业集中区统一考虑,应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区 域集中布置,并与村庄适当隔离。应重点打造厂区景观绿化,通过雕塑和景观小品设计,塑造品牌形象,推广抗污染、抗硫化树种的运用。

5.3 生态旅游村庄

如围头村、石圳村。强化旅游规划内容,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前景,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结合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村民住宅的开发利用合理安排旅游服务功能,注重旅游资源和村庄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旅游对村民生活的不合理干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在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能够对乡村进行更好的建设,使乡村的“原味”让城市人接受,给乡村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3]。

5.4 田园风光型村庄

如三坑村、紫星村。重点打造田园风光,强调乡村与自然的和谐,把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同步规划、同 步实施、同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小康社会。

5.5 文化保护型村庄

如檗谷村、运伙村。对自然和文化遗存保留完好、原有村落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明显、村庄布局独特或具有 一定地域民俗风情,或者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古村落,要以保护性修缮为主,避免对古村落 景观、文化遗存造成破坏。通过对古民居、古祠堂和纪念性建筑等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 完善村庄内道路和水系、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提升村庄品位。

6 结语

纵观福建省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实践,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应避免不符合乡村发展实际的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毫无特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根据各个村庄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合理、美观实用的建设思路。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更是一项综合型、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做到长效、低耗、人性化、 综合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景观,达到乡村社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770~771.

[2]计 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修订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1988(79).

[3]刘素芳,任海洋.新农村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及做法: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6(1):63~65.

2016-06-20 作者简介:杨玉城(1982—),男,风景园林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及森林公园、景区规划设计方面工作。

S731.7

A

1674-9944(2016)19-0058-03

猜你喜欢

景观村庄美丽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村庄,你好
《景观平面图》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村庄在哪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