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
2016-12-01赵珂曾薇
赵珂+曾薇
[提 要]通过对江西R县的调研分析发现,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而对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的教学质量等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使得农村的贫困孩子难以通过受教育的途径来改变自身及家庭的现状。通过完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加强教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村小和教学点的撤并和建设、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可以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促进教育精准扶贫。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农村;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赵 珂(1992—),女,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与行政管理;曾 薇(1993—),女,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与行政管理。(江西南昌 330031)
目前学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性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把教育公平性与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联系起来的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研究数据的支撑和经验的供给,这使相关研究难以获得进一步地深入。笔者对江西R县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调研,较为深入地讨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公平性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R县农村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农村小学50岁以上教师552人,占42.8%,40岁以上教师约占80%,青年教师不到10%,断层现象十分明显。
2.知识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中老年教师自我充电自觉性低,校本培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农村学校“失血”过多,“造血”功能退化。
3.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教非所学”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学校能按新课程开全课程、开足学时,但有的教师教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不相关学科,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教师基本上是包班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英语、计算机、体美音、地理、科学、实验操作、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依然短缺。
(二)城乡学校布局严重不均衡
R县地处中低山丘陵区,全县城乡共有中小学178所,其中,农村共有学校165所,其中初中11所,学生2655人,7个九年一贯制初中部1488人,农村初中在校生合计4143人,占全县初中生比例34.5%;小学27所,在校生9221人,教学点120个,在校生4482人,7个九年一贯制小学部3027人,小学在校生合计16730人,占全市小学生比例47.2%。城区学校13所,其中高中4所,学生10204人,占全县高中生比例100%。城区初中在校生合计7869人,占全县初中生比例65.5%。小学在校生16730人,占全县小学生比例47.2%。城区初中以上学生人数远大于农村,同时农村生源减少、成班率低。
(三)农村生源减少、辍学率上升
通过对R县农村19个乡镇义务教育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尽管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和各种杂费,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还是普遍现象。从2011-2012学年在校学生情况看,7-13岁学龄儿童在校率在95%以上,但14、15、16岁学龄少年在校率分别只有90.6%、78.5%、67.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较低,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高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年级上看,初一辍学率为0.6%,初二辍学率为2.1%,初三辍学率为8.5%,显示学生辍学以毕业班为最多,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导致农村存在较严重的生源流失问题。
二、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
(一)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农村贫困学生学习质量
1.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的撤并和建设不够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一方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理解片面化,将“调整”简单化为“撤并”,布局调整中没有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许多村庄和人口散布在丘陵和崇山峻岭之中,学生上学路程远,没有适当保留村小教学点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另一方面,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甚至不被当做学校看待,很多都是依靠低薪聘请临时代课老师支撑日常教学。教学质量低下,群众不满,生源流失严重。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不断“被自然消亡”,地方政府并没有保障对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的投入,而是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明为保留,实则希望其消亡。
2.农村中小学校发展普遍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影响教学质量
很多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形象工程”的取向严重,片面追求合并的速度和规模,教学楼修得很气派,学生和老师却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一些寄宿制学校外观很美,但里面的教学设备却非常简陋,没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只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去提高教学质量。
3.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很多学生需要去中心小学寄宿,而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力配备专职保育员,寄宿学校的学生生活管理工作一般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在教学之余还要悉心照料学生的生活起居,没有时间进行“自我充电”,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农村贫困家庭未来的脱贫能力
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教育精准扶贫效果
城乡之间、富裕村与贫困山区村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村小教学点,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教学点教学质量差。老百姓为了孩子的学习,有的要送小孩到乡镇甚至进城读书,直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因教育而返贫,使政府的精准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2.盲目撤点并校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教育精准扶贫效果
前些年简单的布点调整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使这些贫困家庭要为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本买单。农村撤点并校后,部分农村小学消失, 很多孩子就面临着到地方上学或缀学的两难选择,大量的学生集中到更远的中心小学就读。寄宿生一年下来每一名小学生的在校生活成本大致在2500元到3000元,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民雪上加霜。交通不便,学生上下学难,部分不合格车辆违规接送学生上下学,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成为学校、家长、政府和社会的一块心病。一些较小的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不得不去镇上或者县城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家长不能出去打工,也不能回去做农活,而且家长的租房、伙食费等各种花费的增加也造成了一定的家庭负担,这些额外开支已经对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开放升级,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广东在开放升级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努力。一是建设广东自由贸易区。广东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成功申报广东自由贸易区,广东自贸试验区涵盖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三个片区,范围共116.2平方公里,其建设目标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二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鉴于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广东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如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起草了《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支持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工作方案》,支持招商局、中兴通讯、中集等重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支持招商局复制推广“前港中园后城”的投资布局,支持招商局在全球投资布局运作30个港口,截至2016年6月中旬,前海企业对外中方协议投资额已达到54.4亿美元。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粤企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达46.1%,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迅速延伸至珠三角各个城市。
二、启示和建议
广东是我国经济强省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其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做法为江西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启示之一:适应新常态,必须把产业转型升级放在首要位置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已经走过了短缺经济时代,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能过剩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无法像过去一样通过简单地推动数量扩张带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广东省政府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发展恰是对新常态下产业发展趋势新变化的积极回应和主动调整,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前,江西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区域不平衡、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等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虽然近年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调结构促转型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紧紧抓住转型升级这一主攻方向,围绕提升增量、改造存量和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全省经济提质升级。紧跟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动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力”,深入分析已经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条件和前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航空、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飞机高端制造、智能装备制造、节能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使其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产业的引爆点。同时,对于钢铁、有色、石化、纺织等传统产业,要按照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大幅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使之继续发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逐步增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启示之二:适应新常态,核心是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减少,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这就要求各地在今后的发展中,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广东省主动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全面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通过启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建设创新型省份,激发全民、全域创新潜能。这一做法是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由生产要素驱动创新驱动转向这一趋势的深刻把握和主动适应,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推进产业发展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关键是要主攻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造方式创新、管理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关键是要抓制度创新,营造更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更好地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换言之,新常态下,唯有实行创新驱动战略,才能实现由传统动力向新兴动力转换,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启示之三:适应新常态,要善于培育和发现新的增长点
经济新常态下,化解经济下行的压力,既要注意调整存量,又要做好增量,培育和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广东以“互联网+”和智能装备制造业为抓手,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为广东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在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的新常态下,江西加快发展必须像广东那样努力发现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市场的变化中、从科技进步的趋势中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瞬息万变,每一阶段性变化的跌宕起伏,每一周期性变化的螺旋上升,都蕴涵着新的机遇。我们的国内市场不仅体量大,而且层次格外丰富;在国际市场上,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极其多层次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着结构丰富的市场需求。大数据产业、互联网金融、低空飞行、健康养老产业都是江西可以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相信,只要江西努力从国内外市场中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中,江西定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比全国更高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启示之四:适应新常态,关键是要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紧紧围绕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改革措施,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协调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广东省从公布首批11个省直部门权责清单到出台《广东省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条例》,从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到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通过改革,清权、减权、制权、晒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最大限度降低市场门槛,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提高行政交效能,降低制度成本,其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近年来,江西在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置疑,还有许多束缚我们发展的体制樊篱待破,许多硬骨头要啃,从进一步约束政府的公权力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投融资体制改革到放宽市场准入制度,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有许多堡垒要攻破,江西唯有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突破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释放生产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启示之五:适应新常态,应当扩大开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根据对外开放出现的新特点,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点睛”之作。一直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继续领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之风骚。从积极申报广东自贸区到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从与广西共同打造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到与福建共建闽粤经济合作区,广东通过主动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加速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拓展与其他省市及“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合作,这将为广东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江西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两重政策利好叠加的省份,面对区域发展、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格局,抓好机遇,用足政策,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一员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优势,加快研究江西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定位、作用、布局和主要任务,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江西深化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开辟发展新天地的必然选择。在新一轮区域合作、对外开放战略部署中,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些重大机遇,扎实去做,就能创造出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为江西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1]伍刚.广东探索第四次超越求解“李约瑟难题”[N].中国改革报,2015-08-21.
[2]符信.2017年初步建立网络创业创新体系[N].南方日报,2015-07-24.
[3]张占斌,周跃辉.从战略全局来科学认识和主动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N].中共党史研究,2015-11-15.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