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择业困惑谁人解

2016-11-30夏欣陈海波

时代风采 2016年18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心理咨询职业

夏欣 陈海波

近白露,天转凉,但每年这一季的求职热并不会由此降温。

择业市场反映出的问题和困惑不外乎两种:择业难和择业不当。

关于后者,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冯伯麟认为,“无论热门岗位提高门槛,还是边缘岗位降低标准,都可能导致‘把不合适的人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以至就业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影响个人情绪和生活,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求职者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他看来,这是职业需要和应聘者个人潜能不匹配的问题。

无职业规划的“爬梯子”

从有关调查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社会地位、薪酬、专业对口等是择业者价值取向中最重视的条件。“相比之下,对于自己的意趣、性格和个人潜能真正适合在哪些岗位等,一般考量较少,或者考量不清。”冯伯麟说,有的人频繁跳槽,却始终不知道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把心安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最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不断的跳槽上面。

“考了什么分就上什么大学。读完大学该干什么?读硕士。硕士读完干什么?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所所长车宏生说,这是他身边相当多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一些人读到博士后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学习似乎不是为了工作和发展,而是爬梯子,只要梯子没到头就继续爬,至于爬上去了到底要做什么,并无远谋。

职业选择的迷茫心态,不光处于职业发展初期的年轻人有,三四十岁已工作多年的人也有。“他们总是纠结于要不要转行,要不要创业,要不要从甲方变为乙方或者从乙方变为甲方。”职业心理学专家杨立谦说,这反映出目前国内人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严重缺失。

几位心理学专家指出,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就业指导缺位,孩子对未来职业自主思考较少,难以形成稳定和坚定的职业偏好,而任由家长以“为他(她)好”的名义替代了,导致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和成年后第一次择业都带有很大盲目性。

据介绍,在很多国家,职业心理咨询是一种常规的、很常见的咨询服务,甚至在中小学校都有相应的教育教学安排。如让小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有时候还把家长请到学校,向孩子介绍他们的工作,使之建立对“工作”的感性认识,关注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并从最开始就从心里有一个计划去逐步实施。

而从初中开始,学校就为学生们提供专门化的指导老师或机构,帮助他们认识和建立职业倾向。一般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在择业方面形成较强主见,家庭也给孩子较大的择业自主性。

“显而易见,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有关咨询机构都存在缺口。”冯伯麟认为,不光存在人生规划教育的问题,还有职业规划方面的宣传普及问题,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职业选择也是一门科学,是需要科学规划和咨询讨论的。多数人对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的社会认知很少。

职业匹配体现社会进步

经验告诉我们,择业问题解决得不好,即使那份工作在别人眼里再好、再体面,对于自己的生活际遇也是乏善可陈。

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认识不清,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自然就不知道哪一类工作更适合自己,这样盲目上岗,工作起来往往效率低,消耗大,甚至极易形成厌倦的心理状态。

“比如,一个性格上注重人际关系、怕跟别人发生冲突、渴望别人认可、满意的人,让他从事经常要面对冲突、要对别人提要求、制约和规范别人的工作,肯定会感觉很痛苦。”杨立谦说,还有一些人择业时自视过高,表现出较强的自负心理,非“好工作”不可。这就需要咨询师与他一起探索,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品质。

车宏生指出,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是择业时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撇开这三个方面,便会因为种种不舒心、不顺利而产生心理压抑,极大降低人的幸福感,甚至走弯路和造成终身遗憾。

有一位教育背景良好的咨询者,在三十五六岁时,突然对职业选择产生困惑,有创业的冲动,但家人反对,下不了决心。杨立谦经过专业测评工具的测试以及一对一的沟通交流,激发了他的自我认知,看到了许多由于深陷其中而无法看到的问题,让他获得了启发。这些启发最后帮他做出了判断,他选择和朋友一起在生鲜市场创业并取得成功。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缺少个人选择职业的自主性,一个人一生基本从事一个职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职业越来越多样化,人的择业自由度也越来越大。可人们却又发现,自己缺乏选择能力,不知道该根据什么来做出判断和决定。”杨立谦说。

在现代社会,不带功利性、平和理性地思考和规划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当性格与职业具有较高的匹配度时,能使人心情舒畅地工作,社会劳动生产也将得到最大的人力资源效应,同时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也会大大提高。这些指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评价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甚至成为能够产生经济发展红利的国家财富。”冯伯麟说。

职业心理咨询并非针对个别

很多人以为职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的。“这是完全错误的。”杨立谦说,并不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去做职业咨询。人人都需要面对自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那些问题,职业发展是所有个体的“终身大事”。职业心理咨询是心理学专家帮助人们寻找兴趣、个性等与职业之间的关联,有效帮助咨询者完成职业探索,包括对其职业发展规划提出分析建议等。

在咨询工作中杨立谦体会到,多数人的问题是不了解自己,其次才是不了解职业或者行业。因此,咨询者身上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自我认知的问题。如缺乏明确的职业价值观,不知道自己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最看重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能力也缺乏清晰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还有一些人在择业时表现出自卑、自负或者依赖心理,虽然这也不是严格意义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见得需要一个解决方案或者治疗方案,但需要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法,与咨询师一起探索,最终完成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打开心结。”他说。

据专家介绍,这些职业心理咨询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学和医疗系统。可以预见,随着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工作转换机会的增多,职业咨询的作用会进一步凸显。在专家们眼中,“未来心理咨询量还会增加,优质的咨询机构与合格的职业咨询师出现缺口是迟早的事。对目前网络咨询和社会上的一些职业心理咨询机构,也需要甄别和治理”。

(来源:《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心理咨询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