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历史材料题的策略
2016-11-30尹相霞
尹相霞
【摘 要】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历史第40题多以材料解析题出现,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缺乏解题方法和技巧。针对如何做材料解析题提几点方法策略。
【关键词】历史材料题;高考;应试策略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历史第40题多以材料解析题出现,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缺乏解题方法和技巧。
在答题时学生的常见毛病(以2016全国1卷40题为例):
(1)急于求成。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会错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分析用词不当。
(4)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涂改过多,论述不分要点,卷面不清晰。
(5)贪多求稳。认为回答得越多越好,来个撒网式战术,掩盖了重点,浪费了时间。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相对措施来提高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强化意识
(1)强化时间意识。把涉及时间的词一定要画出来,这个题的第一问时间是清中期(那之前的原因就不行)第二问是近代(应该确定好是1840—1949年)。
(2)强化审题意识。科学审题训练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前提。许多同学连题意还未弄清楚就急于求解,结果欲速则不达。因此老师要强化学生审题意识,将审题训练发展为信息能力培养。材料解析题设问部分结构组成(四定法):定向词(包括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定法词(包括概括、分析、比较、说明、评析、指出、列举等)、定位词(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特点、内容、成就、实质、影响、作用、意义、启示、认识等),一般来说,定位词前往往会有关键的定限词,限定答题的时间、空间、角度等。例如40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定向词),说明(定法词)清中期(定限词)人口膨胀的原因(定位词)及其影响(定位词)。
(3)强化方法意识。主观题常见问法:①“概括”、“归纳”类。②“原因”、“条件”类。③“影响”、“评价”类。④“论证”、“说明”类。⑤“变化”、“趋势”类。⑥“启示”、“认识”类。
下面以影响、评价类为例: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组织答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积极影响、局限性;总体评价、分别评价……
下面以2016年全国1卷文综40题第二问为例: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这一点必须强调出对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必须有史实说明)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必须强调“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强化规范意识。
建议:
(1)作答时首先注意书写的工整有序、清楚明白,修改要合乎规范、有章法,不能乱涂改。
(2)在答案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语要准。
(3)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三化”。最好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二、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1)在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训练教材是学生第一手资料,深入发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才学资源,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找出重点,采用圈点评等,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其次,还可把阅读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句与句,段与段,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多归纳,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第三,结合教材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后,学生的历史信息能力得到一定提高。比如在审题方面,养成较好的审题习惯,能注意问题中各信息的关键,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在材料中获取信息方面,同学们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教材也更有针对性,对教材的整体宏观把握能力增强。
(2)整理错题本把一些经典题整理出来,如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