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11-30李爱平
李爱平
当下,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如何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有效性也成为广大教师热烈探讨的问题。尽管因为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师的专业能力、学生的认知差异等因素,影响着教学质量,但只要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构建新型有效课堂,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也必然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新课程的原则和要求,数学教学设计要紧扣“三维”目标,细化各项指标,分别从教师的素质、课堂的结构、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了详细的规定。要完成这些目标,教师不得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心有教材,不仅仅要求教者认真研究教材特点,充分感知其在数学系统中的身份和地位,真正对所备教材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同时,我们还要对教材进行研发、革新、优化。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我们要彻底消除教材崇拜,教材只是数学能力的代言,是让学生练习摆渡自己的一叶扁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认为叶圣陶老先生这句话对我们数学老师来说,太有指导意义了。同样是备《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一课时,我本着“继承创新”的原则,一方面选用了原教材中的例题和部分习题,另一方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选取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尽可能让课备出新意和深意。但是在使用教材中原题的时候,也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学情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或增加难度,亦可降低要求。我在备课时,我将教材例1的统计表里是三名篮球队员的投篮情况,缩减为两名篮球队员的投篮情况,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迅速。此外,对于资料的使用,教师备课前,广泛参考教参、教学报刊、杂志或网络等处的相关资料,可以打开视野,博采众长,对备出一节好课,善莫大焉!但在使用时,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而应有所发展和创新。如在备本课综合训练环节第一个练习“写写说说”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出示10个百分数,请同学们练写。比一比谁写的又对又快。
百分之十八、百分之五点五、百分之零点零三、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一百二十、百分之零点三四、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五百、百分之十三。
(2)当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的时候,老师就忽然叫停,师提问:你写了几个百分数?不要直说,能用刚才学的知识说一句话,让大家猜猜你的完成情况吗?
(3)在这些百分数中,哪个最小?哪个和一半一样大?有没有等于1的?
(4)仔细观察这些百分数,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5)全班交流。通过这次观察,你还发现了百分数的哪些特点?
前面三个环节,我就是参考了别人的设计,但第(4)、(5)两个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却为我所独立思考的结果。我认为,此处设计的问题既承接了前面的几个小问题,同时又从内容上很好地总结了这个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所提问题的开放性,很好地激活了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概念,加速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实际教学中,效果一定会很好。在备课时用好教材,是打造高质量课堂的根本。
二、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数学问题与一定得情境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产生一定情感反应,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三、提问应具有效性
从趣味性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那么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聊的心理。创设问题时以趣味性为出发点,那么可以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这样做:在班里找三个身高不同的学生站在讲台上,以身高居中的学生作为标准,那么比他高的同学用数学概念来说就是正数,而比他低的学生用数学概念来说就是负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负数这个概念,并且还会留下深刻印象。
数学课程是一门注重理性思维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那么很容易让学生在数学的王国里迷失,从而不清楚解题思路在哪里。创设问题情境时以悬念性为出发点,那么可以有效利用初中生对世界强烈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探索欲,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比如,教师在讲解“角平分线”这节时,教师可以用实例进行引入:有三条街道,它们两两相交,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现在想在这个三角形内部建一个超市,那么,为了使这三条街道距离超市的距离一样,该怎么设置超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进行试验,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在三角形内左右上下移动鼠标的时候,有一个固定点满足了条件,但是怎么才能快捷的找出这个点呢?很明显,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无法得出答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并将角平分线运用到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从而使一个陌生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得到了深入理解。
四、用积极评价引领学生展开学习
现行教师评价往往让教师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评价者与被评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评价项目指标的制定、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评价结果的解释等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也大都持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绝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程倡导教师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以评价对象为主体,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人价值,重视提高评价对象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这是教育过程逐步迈向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具体而言,在评价开始时,评价者应与被评学生沟通协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本人的情况,形成个体化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在收集评价信息时,选择恰当的渠道和方式,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同时,创设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探索。
当然,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以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改中明确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时,让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板块,这样就使人人有进步,人人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