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6-11-30蔡玉霞
蔡玉霞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然而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思想品德课是说教课、理论课、背诵课,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究其原因,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时,应注意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讲究课堂教学激发兴趣的艺术,让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兴趣呢?笔者在长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关爱学生,以情激趣
要想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有兴趣,学生首先就要尊重这位教师,即所谓“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作为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想方设法与学生进行心灵情感上的沟通。对学生要充分信任,多关怀、多鼓励,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鼓励、支持;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诚恳;当学生有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同时应该经常走到学生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尤其是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热心、细心、耐心,多加以关爱,多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就能激发出来。
二、语言幽默,以乐激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首先,教师语言应尽量做到形象具体、生动优美、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带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其次,教师要注重运用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适当的反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贴切的比喻,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以鲜明的例子或时政热点为载体,以修辞为手段,能把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把和教材密切联系的成语、笑话、格言、民间谚语、故事、歇后语等引入课堂,并能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调节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想学、爱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三、巧设悬念,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恰到好处的疑问,能引起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那么如何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除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德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还可以互相答疑、互相启发,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教学全过程一环扣一环的设疑,关键问题是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设问,所提的一系列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音乐、录像、图片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学生乐于接受。如在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时,如果给学生呈现甲骨文、象形文字、中国书法、十三皇陵、编钟、四大发明、秦始皇兵马俑、赵州桥、长城、故宫等代表了中国文字、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使他们亲眼目睹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优美的音乐也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事实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当代中国和世界丰富多彩的时政材料,将众多反映理论问题的社会热点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激励方法,掌握高超的激励艺术,对学习好的学生鼓励,对学习积极性差的勉励,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干。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就是培养学生在行动中有良好的表现,能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感情,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主义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