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教育模式初探
2016-11-30王云
王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计算机成了人们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现在的高职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非常熟悉,但是,大多孩子使用计算机更多的是为了娱乐,对很多工作需要的基本操作并不熟悉甚至有学生根本不会,而且他们对这些基础的操作难有兴趣。我们高职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能,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对他们各种能力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操作是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种工作都需要的,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就能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就是咱们现在的学生大都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眼界又高,如何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兴趣变得尤为重要。经过对多届学生的问卷调查,也经过对多个企业的调研,发现教育模式非常重要,如果一直沿用原来常规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老师在台上泛泛的讲,学生没精打采的听,效果很不好,反之,如果采用一种较新的教育模式即探究式教育模式,学生会更乐于接受。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探究式学习(inquiry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知识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只听老师讲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来说,主要需要设置五个学习情境:第一个是有关文件夹和文件管理的学习情境,第二个是有关文档编辑、格式化、美化方法的学习情境,第三个是有个数据表格的创建、编辑、美化、计算等的学习情境,第四个是有关演示文稿的制作、美化、设置动画效果等的学习情境,第五个是有关网络的学习情境。将此五个学习情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启发思考
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当然这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上文提到的第一个情境,现在每个学生给一台电脑,但是这台电脑不是你一个人专用,你的文件夹、文件到底该怎么管理?如何才能做到硬盘数据有序,清晰,查找方便?
3.自主(或小组)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认知工具有所差异。计算机操作使用的认知工具当然就是计算机了,这会让学生从另一侧面深刻理解计算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协作交流
本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也就是说,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
5.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