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
2017-03-17王瑞旭张芹
王瑞旭 张芹?
摘 要: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关键词:“反转新闻”;网络时代;新闻标准;嬗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33-02
“反转新闻”是网络时代出现在公共领域的新现象,是指公众态度的转变和新闻事件的走向变化,例如一则新闻刚出现时,舆论会一边倒地攻击某一方,但是随着新闻细节的呈现,事件走向发生大反转,舆论立刻又情绪化地转向相反面”[1]。近年来“反转新闻”越来越多,反转速度也越来越快。2015年5月,“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随着行车记录仪的曝光,女司机瞬间从舆论的拥护者沦为声讨者;2015年6月,“僵尸肉事件”中记者李丹与洪广玉的多次交锋使得舆论走向两度反转;2016年江苏女教师监考中猝死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苏农村事件等,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导致这些“反转”的罪魁祸首,其实可能是舆论场中的任何民众。
一、真与假:反转新闻的舆论走向与网络时代媒体报道标准
1.反转新闻的舆论走向
“僵尸肉”是2015年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新闻事件,百度新闻检索可以查到26400篇相关报道。该报道一波三折,舆论走向几经反转,本文将其作为重点案例,分析如下:
(1)初始阶段:“僵尸肉”报道带来热议和担忧,新闻媒体纷纷转载与追踪
2015年6月23日,新华网记者李丹以“私运‘僵尸肉流向餐桌,谁的过错?”为主题对打击走私冻肉专项行动进行了报道。6月30日,新华网对该行动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报道,同一天新京报进行了“僵尸肉”检测方面的相关报道。
(2)反转阶段:媒体行业内部“假新闻”质疑
2015年7月9日,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调侃地发出剧情反转的时刻到了,提出几十年的“僵尸肉”是不存在,“僵尸肉”报道更是假新闻。
(3)再反转:官方通告及两记者交锋,舆论归于平静和理性
2015年7月12日,各部门发出公告同时也意味深长地说明新闻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时要规范化运行,做到真实准确和公正公开,当天记者李丹回应洪广玉称“僵尸肉”是对过期变质冻肉形象化的比喻,次日洪广玉号召公众及时摆脱“僵尸肉”这一噱头。无论是本事件中围绕新闻真假之争带来的媒体职业道德质疑还是其他的诸多反转新闻都使我们不得不反思网络时代媒体报道的选择标准问题。
2.网络时代媒体报道标准的转变
“媒体报道标准——新闻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事件本身包括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某些素质: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素质越多价值也就越大”[2]。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某些价值取向发生了嬗变:时间实时化、内容平民化、表达媚俗化。
(1) 时间实时化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受行政审批、采编播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对时间上的要求仅限于时间近,多为当天或不久之前,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则演变为实时性,强调第一时间将消息公之于众,例如反转新闻“僵尸肉事件”中本是依托美国《侨报》的华文网站首次命名“僵尸肉”对私运冻肉进行了报道,然而数小时后就被多家主流媒体网站跟踪转载。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对原创内容和独家新闻传统意义上的认知,互联网时代这些都成为稀缺资源,媒体为获得独家新闻则更需要掌握实时的信息动态。当前的新闻生产也不再是特定媒介机构的专利,用户可以自主进行,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在时间上将不具备优势,这将使诸多媒体为了追求实时而掉入假新闻的漩涡,进而混淆整个信息环境。
(2)内容平民化
传统新闻学中新闻价值具有显著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即新聞事件应该和当前社会以及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也应具有心理或地理上的亲近性,但在新媒体时代诸多特性都向平民化过渡。一方面,当下的众多速读新闻既不像重要性那样涉及国家大事、人类生存,也不像显著性那样选择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进行报道,而是更多地涉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类新闻;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人们关注的重点由新闻事件本身转向信息与人的关系,即平民关系的强调。网络时代更强调“关系为王”,公众都会倾向于寻求与自身平民化身份相近的新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大众接受平民化信息的同时也以平民的视角进行着内容的生产与传递。
(3)表达媚俗化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允许报道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内容原创,但是新媒体环境下则需要新闻实时化,于是传统意义上的趣味性已经名存实亡,进而转向了猎奇和娱乐的媚俗化新闻生产。新闻媚俗化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抓住受众猎奇心理的同时将新闻语言进行新奇性处理,然而这些加工过的新闻在某些细节上往往是失真的,此类语言表达甚至会对严肃性新闻的严谨性产生消解作用。“僵尸肉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僵尸肉和假新闻”的语言表达都是新闻猎奇性的处理,尽管两者的处理路径不同但都存在细节性的失实。
新闻选择标准影响事实的选择和事件的走向,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选择标准产生消解的同时依赖媒介环境又建构起新标准,其中平民化的内容生产有利于网络新闻的发展,但时间实时化和表达媚俗化的价值取向为我们带来关注度的同时也在挑战着媒体的职业道德和公信力,尤其是在反转新闻中。
二、对话与博弈:对反转新闻的理性思考
新闻为何会出现剧情反转?一方面由于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放纵了记者的失真报道和对公众的刻意迎合;另一方面则是公众自身的盲目轻信和碎片化的浅阅读习惯,当然网络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则更使这些反转频发,就“僵尸肉事件”中的两度反转来看,舆论中存在的对话与博弈使民众对反转新闻的理性反思达到了新高度。
“僵尸肉事件”中早前已有对打击走私冻肉行动的报道,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相反记者李丹“僵尸肉”报道发表后众说纷纭,不少媒体转载评论、跟踪报道,迅速形成一个交流和批评的平台,前后反差究其原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且生动的“僵尸肉”提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其他的反转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到新闻生产媚俗化的痕迹。互联网时代,轻松愉悦的内容和生动形象的新闻表达往往能使事实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这个层面上分析,新闻标题的猎奇吸金、新闻排版的不拘一格、媒体报道的视听结合,都是媒体吸引受众从而获得流量的方式。然而在媚俗化新闻生产中,新闻难免会失实,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也难免会遭到质疑。
新闻选择中的价值和真实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性在于两者可以共存于新闻报道中,维护真实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追求价值最大化,矛盾性则在于信息爆炸时代真实常规的报道很难求得价值最大化,因而矛盾性造成了新闻生产更偏向于追求价值,进而猎奇性的特征暴露无疑。但是,真实性是新闻生产的根本原则,不需要附加太多外来的超越事实本身的东西,那种将新闻真实视作简单的实践要求,认为事实的真实性从属于猎奇性的看法,是非常有问题且危险的。新闻生产中两者的关系不能颠倒,一旦新闻真实让位于新闻价值,记者未经多方核实生产即时新闻,那么反转的剧情将非常容易出现,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在一次次的反转中下降,因此媒体需要把新闻真实放在首位,在采写编中不断求证与核实,从而摆脱“网贴化”和“无反转无新闻”的尴尬。
三、反思:网络时代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怎样才能对真相进行表达?面对“反转新闻”需要反思很多,有对媒体责任的呼吁,也有对全民媒介素养理性辨识的期盼。
“互联网时代如果认识和眼界跟不上,那么即将消失的十个职业中,第一个就是新闻记者”[3]。网络时代新闻标准的嬗变适应了碎片化和娱乐化的情境,但是急速求变的新闻改革和创新中新闻媒体同样需要坚守媒体责任:维护新闻真实和职业道德。信息爆炸的当下或许需要猎奇的事物才能吸引公众注意,但凡事要把握度不能舍本逐末,新闻生产中(尤其是严肃性报道)不需要暧昧的真实,更不需要伪新闻。“曾是我国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面对采访时说过:新闻报道无论如何变化还是个真实性问题,新闻学理论众多观点各异,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新闻有了真实性,讲信用,就不会缺少受众”[4]。那么在涉及公众利益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性,采访权威人士和部门,客观全面深入的报道新闻事件,同时也要避免夸张和煽情叙事、片面放大细节、“标题党”等行为,以免导致误解和引发恐慌。
“反转新闻”的对话与传播也有网民寻求真相的轨迹,但是这一过程中公众理性辨识的缺失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也加速了新闻的反转,例如在“学生给老师打伞事件”中公众偏听偏信,一味地认为老师在学生面前霸道的耀武扬威并对老师进行愤怒的声讨,但当老师接受采访后舆论发生大反转,理性辨识缺失的公众在新闻反转中无疑扮演着舆论的干扰者和谣言的传播者。泛媒介时代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迫切需要提升,相信只有教育系统和媒介系統积极的合作与融入,媒介教育才会更有成效。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对于“反转新闻”的虚假信息,公民应该心存疑惑努力求证,应该为寻求新闻真实而出力,不应该放大新闻,更不应该借助新闻发泄私欲。网络时代的新闻媒体如果不再着急抢新闻,公众不再着急信息速读,新闻真相的表达或许会更加全面和客观。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sogou.com/v144329491.htm?fromTitle=反转新闻.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力丹.如果认识跟不上,第一个消失的职业就是记者[Z].新闻传播学研,2016(5).
[4] 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5]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等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美)盖伊.塔齐曼著.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7]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4.
[8] 严洁.对“僵尸肉”事件的反思[J].青年记者,2015(9).
[9] 陈力丹.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J].采写编,2015(3).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