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用传统思想资源?提升现代文明品质
2016-11-30刘玉才
刘玉才
人文精神源出古典,《易·贲卦·彖》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孔颖达《正义》解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礼乐教化可谓是中国传统社会自蒙昧走向文明的通途。
在当今科技文明社会提倡人文精神,是否依然具有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化是什么?如果失去了民族性,现代化能够带给我们心灵一个安身立命的归宿吗?因此,我们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还是提倡人文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打造心灵的归宿。
提倡人文精神,有助于国民文化素质的内化与提升,幸福感和人格尊严的提高,建立起自觉的风范意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并不能以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关键是要体会认同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借鉴世界文明成就基础上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内化为提升自我的动力。
对于个人而言,道德的完善应是自觉追求的目标,只有人人坚守个人行为道德底线和行业道德底线,社会才有可能达致和谐,国民的幸福感和人格尊严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贵州提倡人文精神,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作为核心内涵,可谓是立足当地,有效化用传统思想资源的范例。
我们在今天提倡“天人合一”应主要汲取其积极因素,以天为自然的化身,人类当遵天之则,对自然心存敬畏,进而与之和谐共生。贵州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大自然的赐予,我们应该倍加珍视,并努力建设与之和谐共生的人文环境以相适应。“知行合一”是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结晶,应该说贵州有别于中原的独特文化氛围,为其悟道创造了契机。
王阳明的涉事诸说被以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所发扬,形成“百姓日用即道”的认知。颇可玩味的是,阳明学的实践行动品格还在日本生根发芽,发展为深刻影响日本经济伦理的独特哲学。从日本幕末维新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财政改革家,有“农商出身的阳明学者”、“企业重组天才”之誉的山田方谷,到提出“《论语》加算盘”经营管理哲学的涩沢栄一,再到“经营之圣”松下幸之助,无不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行动主义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只是提出口号,而是应该深入探讨阳明学“知行合一”的寓意,加以化用,丰富其新时代内涵。
贵州植根于传统思想的深厚资源,坚持人文精神取向,充分发挥贵阳孔学堂作为学术文化原创、传衍基地,以及地方文化教育重镇作用,将会达致贵州建设精神高地,引领士学民风,提升文明品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