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艺术的快乐: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十年回顾

2016-11-30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中国美术馆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志愿

□ 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共享艺术的快乐: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十年回顾

□ 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周广莲(中)巡视员参观图片文献展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和展示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为重点的国家级视觉艺术博物馆,是文化部直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美术馆已经成为美术界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最高国家美术殿堂。2006年以来,中国美术馆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创建了志愿者队伍,以努力提高文化志愿服务和管理水平,并结合重要展览精心组织相关培训,使志愿者队伍承担起大量的展览导赏和其他公共教育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共享艺术的快乐”是中国美术馆志愿者队伍的口号, 也是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十年来努力的方向。十年来,中国美术馆以“共享艺术的快乐”为志愿服务理念,让志愿者在学习和培训中享受艺术的快乐、在志愿服务中与观众共享艺术的快乐,并把“共享艺术的快乐”贯穿于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志愿者在美术馆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举足轻重的桥梁,成为美术馆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默默奉献,乐此不疲,全心全意地为观众提供优质的义务导赏和其它服务,秉持的是对艺术的真心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年来,广大志愿者朋友参与到了中国美术馆几乎所有方面的公共教育工作之中,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真正深受观众欢迎的“艺术传播者”。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艺术传播魅力触动了观众的情感,丰富了观众的生活,净化了观众的心灵。携手十年,中国美术馆一直将志愿者当成同事、家人,充分尊重,平等对待,彼此之间的情感愈加深厚。根据每位志愿者的特长、兴趣和能力,中国美术馆知人善用地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中国美术馆同样关注志愿者的价值实现,关怀和鼓励志愿者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自我实现和精神层面的慰藉与升华。

鉴于中国美术馆在文化志愿者服务和管理工作上的成绩,中国美术馆在2013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优秀单位”,中国美术馆志愿队伍也被评为“全国美术馆优秀志愿者队伍”,参加文化部“大地深情”活动的馆藏艺术讲座被评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庄则平、叶振寰在2013年和2014年先后被文化部评为“优秀文化志愿者”,庄则平并作为代表出席在厦门举行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发表了精彩感言。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在2013年被文化部聘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并在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优秀个人”。2016年,在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在全国开展的宣传推选志愿者服务“四个100”活动中,中国美术馆文化志愿服务队被评选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这是文化部推荐的唯一一家参选组织,并作为先进典型代表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接受表彰和奖励。

中国美术馆开展志愿者工作已经整整十个春秋。我们共同经历了探索的艰辛,体味了成长的快乐,一切都值得珍惜,值得纪念。作为对十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我们今年推出了“共享艺术的快乐: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十年”图片文献展和“美术馆文化志愿服务与管理”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以下,笔者拟分三个方面梳理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十年来的探索。

一、志愿者服务

在中国美术馆活跃着一支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于2006年3月建立,由公共教育部管理,目前每年人数稳定在一百二十余人,年龄跨越老中青三代,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招募频率为每年1—2次,累计已经18批次,累计人数600人。十年来,志愿者每年流失率为20%—30%,需要通过招募不断更新和增补人员。在志愿者性别比例上,女性占绝大多数,约90%,男性比例约10%。在志愿者年龄比例上,20—40岁人数占约40%,40—60岁人数占55%。在任职状况上,在职人员比例为47.5%,退休人员比例为45.8%。在学历状况上,大学学历比例为62.5%,研究生学历比例为37.5%。在服务分工上,义务导赏人员比例为90%,其他服务人员比例为10%。近年来,参与教育活动策划实施的人员比例有所提升。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队伍结合重要展览,常年提供面向成人、少儿和外宾等展厅的义务导赏等服务,承担了大量的公共教育活动,并组织实施及其它服务工作,充分体现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公益性。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每年服务观众约十万人次,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范围涉及展厅导赏、教育活动实施、新闻宣传、外语翻译、摄影设计、资料整理等美术馆工作的诸多方面。近十年来,志愿者参与导赏服务的有约六十个重要的艺术展览,如:“从延安走来”美术作品展、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丹青中国梦”馆藏大展、“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华民族大团结”美术作品展等,广大志愿者们一次次全身心地投入、激情满怀地开展导赏服务,义无反顾地播撒审美的种子。服务观众当中既有社区干部居民,也有单位职工、部队官兵,上至白发苍苍的离退休老人,下至活泼可爱的中小学生。中国美术馆还推出了“小小志愿者讲解服务”,选拔部分优秀的小学生,他们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义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生动活泼的展厅讲解,得到各界观众的普遍好评。

中国美术馆尤其注重提升志愿者策划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近年来逐步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志愿者教员”队伍,改变了以往“讲解员”背台词的传统形象。这些热爱艺术博物馆事业、理解艺术博物馆教育意义、懂得策划实施公共教育活动的志愿者,有效完成了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志愿者们参与组织策划的教育活动包括:“艺术讲堂”名家讲座系列、“带你看展览”“与艺术家对话”“艺术沙龙”“中国美术馆之夜”“大师讲大美”等面向成人的品牌教育活动;“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我在中国美术馆上课”“艺术家教我来创作”“跨界体验夏令营”等富有创新性的品牌少儿教育活动;与学校、社区、机关团体合作开展的普及教育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如打工子弟专场、艺术助残主题活动等。

美术馆文化志愿服务与管理研讨会与会人员在中国美术馆主楼前合影留念

除了策划、实施展厅导赏和教育活动,志愿者们还承担了新闻宣传、外语翻译、摄影设计、资料整理、值班记录等大量工作。此外,在文化部、中央文明办确定的“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中,中国美术馆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刘曦林、殷双喜等专家作为文化志愿者远赴西北与东北地区举办面向基层的馆藏艺术讲座,深受好评。为充分发挥美术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还依托本馆的丰富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实习生培养工作,将实习生培养纳入志愿者工作,并形成一定的特色。自2009年至今共为一百三十多位有志于从事艺术博物馆教育领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海内外青年人士提供了实习机会。

广大志愿者在各项服务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联系中国美术馆与社会公众的纽带和桥梁。

二、志愿者队伍建设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着力建设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倡导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开展展厅义务导赏和其他文化志愿服务。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常年接受志愿者报名申请,并每年一次或两次组织招募考试。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招募工作主要通过网上报名,在进行先期的筛选后,安排面试和笔试的环节。面试审核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热情、公益(20%)、服务时间(20%)、胜任度(20%)、专业背景(20%)、服务目的(10%)、沟通能力(10% )。笔试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应试志愿者的专业水准和整体素质,以便日后安排相关培训和工作。

为使对志愿者的管理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中国美术馆制定并推出《中国美术馆志愿者章程》《中国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办法》等相关章程文件。中国美术馆详细记录每位志愿者的具体资料,结合工作特点将志愿者分为4组——导赏组、服务组、教员组、值班组,并选出组长配合管理工作。志愿者服务内容的分派主要以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调动各自的长处和有效安排工作。导赏组主要承担展览的导赏工作。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导赏组分为普通成人导赏、少儿导赏和外宾导赏等服务方向,服务组协助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的实施。按照不同活动内容,服务组可分为摄影摄像、平面设计、档案整理、新闻报道、会务协助等服务方向,教员组辅助部分公共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值班组负责志愿者休息室值班、填写日志、记录值班情况及处理日常工作。

符合基本条件的考试合格者登记成为“中国美术馆见习志愿者”。“中国美术馆见习志愿者”须参加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基础培训后方可上岗。其中的见习志愿讲解人员还须参加讲解培训后方可上岗。见习志愿者的试用期为一年(见习期计入志愿服务年限),一年试用期满,工作时间和服务质量合格者可正式注册,登记成为“中国美术馆志愿者”;不合格者不予注册,并收回相关证件。

我们根据每位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综合表现进行相应的年度考核、总结与表彰。年度考核主要考虑的标准及所占比例为:志愿者服务态度(20%)、完成的服务时间(60%)、特殊贡献(20%)。当然,我馆平时对志愿服务也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志愿者需准时认真完成志愿服务的工作,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期间,平均每星期志愿服务时间应不少于4小时。为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我们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些待遇条件。诸如:休息室(储物柜、洗手间、洗手池、桌椅、沙发、饮水机、空调、资料等)、学习资料、免费午餐、培训交流学习机会、馆内咖啡厅和书店优惠、特殊加班补助。

为了进一步吸引和稳定志愿者队伍以提高队伍的服务水平,从2010年起,我们结合志愿者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志愿者们在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策划了一系列的志愿者素质与技能培训课程,邀请富有经验的专业培训师和专家、学者讲授有关课程。培训计划包含多方面内容:如志愿者与志愿者精神、快乐志愿者、朗读技巧与应用、讲解技巧、志愿者礼仪、志愿者心理、中外美术史、书法篆刻、艺术材料与创作、艺术博物馆教育等。中国美术馆在推出重要展览并开展志愿者义务导赏服务时,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外策展人、艺术家等结合展览举办系列培训和讲座,以增进志愿者们对展览的了解和熟悉,以便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公众。平时,中国美术馆对于结合展览举办的各种面向公众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交流活动也优先向志愿者开放。例如,我们曾邀请英国泰特美术馆的油画修复专家湛旭华女士主讲“欧洲油画欣赏—— 从技法艺术史看15—19世纪油画”,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教育专家朱蒂斯·伯顿(Judith M. Burton)教授主讲“数字时代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志愿者培训讲座,并曾组织“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之旅”“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室之旅”“天津文博艺术之旅”等“走出去”的培训学习活动。

中国美术馆非常重视与国内外业界开展志愿者服务与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分享。由中国美术馆策划并主办的2013“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年会暨“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工作坊是我国美术馆界首次举办的志愿者服务与管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结合此次会议的筹备和组织,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还对国内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开展了调研,并形成《国内美术馆志愿者工作调研报告》。我们还与台湾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等单位开展了志愿者工作交流。

中国美术馆并与中央民族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合作,积极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与管理相关研究,对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开展相关调查访谈,整理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的相关文献资料。中国美术馆还和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合作开展关于公共文化机构志愿者服务与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现场教学,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分享相关工作经验和成果。

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领导和广大志愿者朋友的支持下,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还推出了《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园地》季刊,旨在交流志愿者工作、展示志愿者风采、弘扬志愿者精神、搭建美术馆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反思与展望

回首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国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在三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第一,专业化建设。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上,我们强调高素质和少而精,突出专业性,侧重教育服务。第二,人性化管理。我们将志愿者与员工平等相待,注重和志愿者的情感交流,并根据个人情况安排相应的工作,做到知人善用。第三,体系化培训。面向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是中国美术馆的强项,我们不仅开展结合展览的培训,也推出系列志愿者素质与技能培训,以满足他们求知学习的需求,同时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便使他们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面临诸多新的困难与挑战:第一,志愿者队伍相对老龄化,急需考虑安全保险。第二,缺少走出去的交流机会,应该加强经费保障。第三,馆舍条件制约队伍扩展,建议扩大活动场地。第四,志愿服务内容相对具有局限性,有待探索拓展的可能性。

在第一个十年中,中国美术馆志愿者队伍用敬业的精神、专业的素养、热情的态度获得了社会的认可。第二个十年伊始,中国美术馆志愿者队伍昂首阔步,仍然走在不断向前的路上。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思考不足,继续改进工作,努力再创佳绩。在新的十年,我们期盼中国美术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展和创新文化志愿服务,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为公众的美术馆”,让艺术走向公众,让公众亲近艺术!我志愿,我奉献,我快乐。祝愿志愿者精神无处不在!祝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志愿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我志愿……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