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水基础 鼎力助脱贫
——河南省水利扶贫工作综述
2016-11-30李乐乐汪洪涛通讯员
□李乐乐(本刊记者) □汪洪涛(通讯员)
夯实水基础 鼎力助脱贫
——河南省水利扶贫工作综述
□李乐乐(本刊记者) □汪洪涛(通讯员)
地处中原的人口大省河南,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位。38个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定贫困县,贫困县占全省县级行政区划的近一半。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尤其重大,任务尤其艰巨。
河南又是缺水的地方。在河南,贫困地区“老、少、边、山、穷”特征明显,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地区分布于水资源禀赋条件高度相关。“有水难存”“无水可蓄”都是贫困的根源,许多地方穷在水上、难在水上,脱贫的出路和希望也在水上。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水利部门将水利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贫困地区水利投入力度,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扶贫推进步伐,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抗灾防灾能力,改善了群众生活、生产条件。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共下达贫困县水利项目资金200多亿元,涉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水电增效扩容、水土保持等14类项目,是水利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最多、建设成果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2016年,继续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已向53个贫困县下达水利投资计划24.49亿多元,为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惠民生:成效措施精准
水源短缺、水质不安全,曾经是许多贫困乡村发展的拦路虎,如何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成为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水利厅在安排饮水安全工程投资时,优先将全省38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贫困县列入投资计划,解决贫困地区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共投资88.18亿元,解决了53个贫困县1536.85万居民和377.60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有力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根据新近出台的《河南省水利脱贫专项方案》,到2020年,河南省还将全面完成25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
位于河南省范县王楼镇的东张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4000多元。而位于上蔡县芦岗办事处的程老村,是全省重点帮扶村和省级贫困村。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先后派出3名年富力强的处级干部到贫困县任职,其中1名任汝南县委常委、副县长,另2名分别任范县东张村、上蔡县程老村第一书记。
通过组织人员逐门逐户调研,了解致贫原因和群众需求,2016年7月,河南省水利厅专门出台针对两个贫困村的脱贫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2016年,河南省水利厅在东张村协调下达资金2450余万元,实施河道河塘整治、生态林建设等项目,帮助东张村建立了组织活动场所,建立了“抓生态、促业态、创管理、惠民生”的扶贫开发思路,并为村小学购置电脑、课桌等设备。
同时,帮助程老村协调落实资金480余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高效节水灌溉、水保清洁小流域治理、村干道扩宽硬化等项目,帮助改善村基层组织阵地办公设施和条件,并为程老村小学学生捐赠书包、文具等。同时,又向国家防办申报了总投资2800万元的应急抗旱水源工程,解决干旱情况下耕地灌溉问题。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河南省水利厅扶贫工作专家通过实地到汝南县进行对口衔接,摸清了地方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当地水利特点,编制印发了对口帮扶汝南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确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业灌溉体系改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建设、水库贫困移民脱贫攻坚、水生态环境改善5大行动,创新扶贫方式,统筹配置资源,确保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促发展:兴水利除水患
田的命脉在水,河南是农业大省,水利基础至关重要。
“十二五”期间,河南持续加大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基本覆盖了全省53个扶贫县,总投资43.89亿元。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6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增、改善排涝面积25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5万吨,受益人口259万人,项目区受益农民年人均增收141元。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河南省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规划阶段,就注重与扶贫工作相结合,优先安排向贫困地区供水的渠道,有效改善了供水条件,提高了贫困地区灌溉供水保证率。“十二五”期间,贫困地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累计投资4.45亿元,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万吨。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项综合技能,离不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需要平时大量的练习。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同时,全省贫困县新增装机1.30万千瓦,改善装机8.80万千瓦,完成投资3.70亿元。贫困地区水土流失防治面积3500平方公里,治理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根据新近《河南省水利脱贫专项方案》,河南将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铸就坚实的丰收基础。
在信阳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力争2019年前实施引淮供水灌溉工程,为潢川、息县、淮滨3个贫困县提供灌溉水源。2020年前,将完成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9个贫困县的农业灌溉保障程度及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河南省还将推进水资源调配工程,完成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在贫困地区新建小型水库和抗旱引调提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
今年7月,河南省的两次特大暴雨,我省多地因水成灾,损失较重。因此,河南省水利厅致力贫困地区防洪减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确保贫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群众生产“安全网”。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累计下达贫困地区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治等资金计10.30亿元,贫困地区防御山洪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干旱情形下,贫困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饮用水及农作物灌溉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通过加大对53个贫困县在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管理投资方面的支持,使各贫困县的防汛抗旱水平和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为按期整体脱贫奠定水利减灾基础。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两座大型水利枢纽将于2018年、2019年相继建成,有效保护正阳、罗山、息县、潢川、淮滨、固始、汝阳等贫困县的安全。2018年,河南省将完成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工程,力争2020年完成史灌河、伊洛河等7条重要支流治理,16个贫困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得到更好护佑。
此外,2020年前,河南省还将完成淮河流域蛟停湖和泥河洼、海河流域长虹渠蓄滞洪区建设,完成13个贫困县的1座大型及27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等,伏波安澜、去除水患的梦想将变得更为真切。
摘穷帽:分类施策“强村富民”
因为修建窄口水库,灵宝市朱阳镇匣里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了搬迁,搬迁后村子背靠大山、土地贫瘠,后来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像匣里村一样,河南省水库移民舍小家为大家,远徙他乡,搬迁难,发展更难。目前,全省203万水库移民中贫困人口有6.20万左右,成为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远徙他乡,稳定发展不易,这是我省水库移民面临的困境,而其中的贫困人口脱贫更是困难重重。
按照精准扶持、分类施策等原则,河南省水利厅实施了“强村富民”战略,坚持“一村一品”方向,一大批移民村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累计安排53个贫困县移民资金达42亿元。加强移民区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培训贫困地区移民干部7950人次,移民就业及生产技能培训25.33万人次,提高了移民就业致富能力。
同时,积极探索贫困县移民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发展了一批“集体+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类型经济实体,壮大了集体经济。
据统计,2011年全省移民人均纯收入4248元,为全省农村人均6604元的64.30%;到2015年全省移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为全省农村人均10169元的85.50%,收入净增长4452元。
按照省水利厅等5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切实做好水库贫困移民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6.20万名水库贫困移民将成功脱贫。《意见》还提出深化村级治理,加快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加强扶危济困,促进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力保水库贫困移民与全省人民一道奔小康。
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省水利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按照省委提出的要求,到2019年,河南省53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要全部摘帽,彻底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推进。下一步,我们将更加切实地担负起水利扶贫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加大水利扶贫投入力度,进一步抓好水利扶贫项目的实施。”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李柳身对于水利扶贫充满信心,“在我省脱贫攻坚的宏大战役中,水利部门将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圆满实现水利扶贫目标,交上一份合格的扶贫答卷,助力贫困人口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向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董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