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与整合设计策略研究*
2016-11-30崔文河
崔文河
◎传统聚落与人居环境
甘青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与整合设计策略研究*
崔文河
甘青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样,乡土民居极具高原特色。文章基于当地乡土民居建设现状,分析乡土风貌保护困境,指出本土适宜技术的缺位、居民主体地位的丧失以及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淡化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乡土民居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绿色节能技术相融合,以便满足当前民居生产、生活、生态的多重需要,文章从空间、技术、文化3个方面提出乡土民居风貌保护与传承的整合设计策略,并结合设计实践,探讨单一设计要素的新旧衔接以及各要素协同整合的可能性。
融合;多民族地区;风貌保护;整合设计;更新
0 引 言
乡土民居地域风貌特征的形成是该地区自然气候环境与民族文化习俗综合作用的结果,乡土风貌的保护与传承本质上是保护人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以及文化心理认同的过程。当前各地区广泛开展的特色民居建设活动往往停留在传统建筑构件视觉符号的堆砌上,出现了建筑与文化脱节、设计与生活脱节、居住与生产脱节等问题,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化缺乏有机联系。本文从乡土民居更新建设现状出发,分析总结多民族地区乡土民居风貌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其原因,通过乡土民居更新设计实践,探索甘青多民族地区乡土民居风貌保护与传承的营建策略。
1 生态与文化的双重诉求
1.1 甘青地区文化
甘青地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受海拔高度影响,农耕与游牧交错分布,自然与聚落景观垂直分异明显,不同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多种生产生活模式。聚居此地的少数民族有藏、回、蒙古、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族等,他们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多元共生,社会生活方面和谐相处[1](图1)。这里也是中原儒道文化、西北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汇处,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不同的地理环境加上不同的宗教文化习俗,造就出甘青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聚落形态及民居建筑类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843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3BAJ03B03)
崔文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cuiwenhe@126.com
图1 甘青多民族地理分布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multi-ethnic regions in Qinghai & Gansu province
图2 整合设计策略示意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grated design strategy
1.2困境及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仍旧保存有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如今这些特色乡村正受到城市建筑模式的侵蚀,民族风貌及乡土特质逐渐消亡。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物质的丰富,但同时也造成了地区建筑文化的趋同。从现场调研来看,当地普遍存在“土改砖”、“平改坡”、“彩钢瓦屋顶”等现象,出现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具体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背离:在全球化时代,技术的传播迅速而高效,但也带来漠视地区民族文化、技术与文化冲突和不相容等情况。现代化的交通及信息网络为现代工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条件,但它往往忽视当地居民的精神要求,与地区多样化的民族风俗观念和审美情趣相背离。
(2)工业化建筑产品的样式趋同:传统的低技术水平和闭塞的交通条件,使得传统村落只能依靠本地区的自然禀赋建房,由此形成本土建筑特色,但如今人们对传统建筑技术材料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人们盲目地认为城市化的建筑材料和样式就是好看的,导致乡土风貌与城市趋同。
(3)单一化的空间形态:空间的单一化现象多出现在当地新村建设项目中,例如移民新村、牧民定居点等,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新建民居整齐划一如同兵营,就连门楼大小和砖雕样式都是一样的。单一化的空间形态与传统丰富多变的村落民居形态相去甚远,地域特质已近消失。
从现象到本质,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本土适宜技术:广大乡村并没有形成适应新时期的本土适宜建造技术。这表现在现代工业化建造技术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缺乏融合,一方面,工业生产企业不愿意增加成本去适应多变的地域建筑风貌,另一方面,传统技术又缺乏必要的更新,来不及应对如此强大而快速的工业建筑模式,被动采取套用城市建造技术的方式,传统营建技艺濒临消亡。
(2)忽视居民主体地位:乡土民居多是“自下而上”自助型的建造过程,但目前在政策环境的推动下,乡土民居往往是“自上而下”教条式的建设状态。甘青地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村落及民居是源于千百年来人与环境、人与土地、人与社会互动耦合的结果,脱离村民主体地位,以开发者、观光者、管理者客体身份去主导民居更新建设是不适宜的,应当树立正确的“主客体”关系。
(3)文化自觉意识淡化: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内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2]。对本民族文化缺少信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优势文化对边缘弱势文化的冲击,但这不应成为放弃本土民族文化的理由。相反,单一文化、全球化愈是强劲,人们愈是要重视和珍惜本民族文化。
1.3双重诉求
相关研究表明,青海省2002—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呈现明显加大的趋势[3],与此相比,地区城市化率及人口规模却呈现增大的趋势[4]。这说明当前高能耗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要求当地民居的更新应当是一种节能绿色的建造方式。乡土民居本身就是绿色节能的代表,只不过当前更新改造中人们丢弃了传统绿色节能的建筑经验,应当提炼传统生态智慧并加以优化更新。研究中我们将甘青地区传统民居生态智慧概括为“形态规整、宽厚墙体、内聚向阳、平缓屋顶、北高南低、大面宽小进深、生物质能利用”[5]等方面,这些传统生态营建经验将如何存续,是民居更新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无论是着眼于全球化,还是着眼于地方多样化,文化的发展实际上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如何使民族、地区保持凝聚力和活力,为全球文明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又使全球文明的发展有益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至于削弱或吞没民族、地区和地方的文化。甘青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近500万,民族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分布广、数量多,如何在新一轮城乡建设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好丰富多元的民族建筑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 整合设计
2.1整合设计策略
本研究提出整合设计策略(图2),即植根地区自然环境,着眼现代生产生活,优化提升传统生态营建经验,整合空间、技术、文化要素,提高建筑绿色节能与文脉传承的综合效应,实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发展[6]。整合设计策略具备以下特征。
(1)技术的人文倾向
在相同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创作路径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福斯特在他的新德国议会大厦的设计中,利用高新技术模拟自然通风并进行节能分析,玻璃穹顶与老国会大厦风貌取得了很好的新老联系。运用同样的高新技术,盖里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项目中,却创造出造型独特的建筑形态,两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设计策略[7]。这说明即使我们拥有同样的高科技手段,但创作的文化价值取向却存在很大不同,技术毕竟是为人所用,脱离人的文化心理的诉求,技术很难被人接受,在民族文化富集的地区,技术的人文关怀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2)设计连接过去和未来
建筑形式的意义与地方文脉相连,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仅仅就是重复历史,创造性的设计可以连接历史和未来。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整合的过程,它不仅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而更应是植根于本土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新范式的建立。这需要着眼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新的变化,不断调试传统空间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组合方式,探索一条衔接过去和未来的有序发展的建筑模式。
(3)多元共生、和而不同
多民族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多样,这必然要求乡土民居建设模式应具备多样性,“多元共生、和而不同”是一种设计方法更是一种设计态度。这种态度要求民居更新必须植根当地,回到此时、此地、此人具体的环境中,提取当地乡土建筑的共性因子,包括空间形态、资源有效利用等生态要素,也包括建筑材料、民族色彩、装饰图案等文化要素,同时也要考虑到差异性因素的存在,例如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差异、生计方式的差异等。
2.2整合设计实践
本文结合甘青地区特色民居设计实践,选取庄廓民居进行整合设计探讨。传统庄廓民居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及甘肃夏河流域,这也是甘青两省多元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均选择庄廓作为自己的居住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庄廓原先防御性的封闭形态逐渐变为较为开敞的庄院建筑形态。整合设计强调绿色节能技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将当地可再生能源优势,如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光热光电设备与民族乡土风貌及生活习俗相结合,避免只重节能忽略文化,或者只重风貌不重节能的片面建筑观。整合设计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图3-4)。
(1)引入被动式集热墙等现代绿色节能技术:被动式阳光间与正房檐廊空间有机融合,在南墙采光面布置集热材料,并在墙体上下开设宽度30cm的通风孔,提高室内蓄热保温效能;采用新型生物质气化采暖炉具,炉具与室内热水采暖器统一布局;将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板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资源。
(2)延续传统营造经验,更新空间布局:延续“回、凹、L”型传统庄廓平面类型,规整形态,可减少外墙散热面积;根据当地冬至午时30°太阳高度角计算,居住空间进深控制在4.2m以内,进深与层高比1.5,房间可获得较多日照;将厨房等附属空间布置在北墙,以便形成室外寒冷气温的阻尼区;延续“大面宽小进深”背阴向阳的传统做法,加大南向开窗面积,北向尽量避免开窗。
(3)优化传统用能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传承当地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牲畜粪便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优化更新传统煨炕技艺,采用新型吊炕技术,减少商品能源消耗;更新传统“灶连炕”空间布局形式,灶房与卧室分离,减少烟尘对室内空气的污染,提高柴灶余热的利用效率。
(4)尊重住户主体地位,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尊重农户文化信仰,设置经房,满足住户宗教生活;力求工业化现代建材在构造形式、色彩样式上与民族文化相协调;提炼各民族民居院落空间类型,在满足住户现代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延续民族风貌;将传统宗教设施如中宫、煨桑炉等与院落空间布局综合考虑,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习俗。
(5)吸收传统山地建筑经验,节约土地,减少环境破坏:甘青地区乡村多为山地建筑,传承“北高南低”传统台地式布局特点;建筑单体与邻里建筑有机融合,形成沿等高线平行发展的聚落形态;选址集中在山南台地,避风向阳,保护当地“上牧下耕”的乡土景观格局。
(6)有组织排水,建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当地干旱缺水,应完善屋顶檐口构造形式,采用有组织排水,形成收集、输送、蓄水、净化和分配的完整系统;集水循环利用可降低供水费用,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暴雨水患,集水体水满后可由溢流口排向村中的集水池,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村落整体生态环境。
3 结 语
纵观乡土民居的演变与发展,总是处在一种连续的调试更新过程中。传统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建筑的发展往往是一种微调的过程,当我们步入后工业社会之后,建筑的更新频率明显提高,从当前乡村建设现状来看,其营建方法正处于“新旧断层”的变革阶段。甘青地区乡村建设面临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多元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历史使命,乡土民居更新风貌保护应树立整体设计思维。整合设计策略是空间、技术、文化等要素的综合统一体,重视现代绿色节能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特色之间的融合,是乡土民居更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图3 民居更新平面Fig.3 the plan of the folk houses renewal
民居风貌效果
院墙(增加车库入口,人车分流)
整合设计的要素综合运用
图4 庄廓民居更新的整合设计分析Fig.4 integrated design analysis on the renewal of Zhuanglang folk houses
[1] 郝苏民. 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4.
[2] 费孝通.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 思想战线, 2004, 30(02): 1-6.
[3] 马洪波. 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3.
[4] 汝信, 付崇兰.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127.
[5] 崔文河, 王军, 金明. 青海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与绿色更新设计研究[J]. 生态经济, 2015(07): 190-194.
[6] 崔文河. 青海多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适宜性设计模式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19-220.
[7] ABEL C.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and Process[M]. Kidling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4.
[8] 王竹, 王韬. 主体认知与乡村聚落的地域性表达[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3): 8-13.
[9] 雷振东, 于洋, 马琰. 青海高海拔浅山区新型村镇规划策略与方法[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5): 36-39.
[10] 刘煜, 王军, 任娟, 等. 青海省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构建研究[J]. 建筑学报, 2016(02): 43-46.
[11] 孟祥武,王军,叶明晖,等. 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思辨[J]. 建筑学报,2016(02): 70-73.
[12] 杨大禹. 地域性建筑文化基因传承与当代建筑创新[J]. 新建筑, 2015(05):99-103.
[13] 贺勇. 乡村建造,作为一种观照[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6-11.
图片来源:
图1-4:作者绘制
(编辑:袁李姝)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and Integrated Design Strategies of Vernacular Dewellings in Gansu and Qinghai Nationality
CUI Wenh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newal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the multiethnic regions of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reas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tyle.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gree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new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design strategy in terms of spac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residential design, and expounds the way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the elements.
Integration; Multi-ethnic Regions; Feature Protection; Integrated Design; Renewal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314
崔文河. 甘青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与整合设计策略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3): 90-93.
TU982.29
B
2095-6304(2016)03-0090-04
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