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集群创新能力提升机理①——以江浙沪为例
2016-11-30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毛才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毛才盛
服务外包集群创新能力提升机理①——以江浙沪为例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毛才盛
开放式创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本文基于来自江浙沪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调查数据,采用SEM结构方程对开放式创新促进集群创新能力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揭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内各创新要素主要通过创新资源投入、企业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以及集群内企业协同等因素来影响集群创新能力,为服务外包企业激活创新要素、获取创新资源、更有效地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服务外包 开放式创新 集群创新能力 机理
创新集群曾被视为促进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最佳实践模式。但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挑战,如遭遇人力资源短缺、市场开拓缓慢、创新意愿不强等创新瓶颈。因此,集群创新能力的研究就显得额外重要,有助于发掘集群企业创新的原动力。迄今为止,从能力观视角对集群创新能力结构进行专门剖析的研究仍然为数不多,且缺乏范式性的研究框架。尽管如此,文献中还是能搜到不少从不同视角出发的探索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例如,邵云飞等(2011)研究发现惯性、地区的文化积累、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数以及专利存量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徐道宣(2007)、王鹏飞等(2005)分别提出灰色系统理论、BP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阐述了其评价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现有文献通常将集群创新能力作为输出变量,但是创新集群中各创新要素如何作用于集群创新能力这一中间过程仍需要探索。创新集群各创新要素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究竟如何?集群内各创新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共同对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检验。
开放式创新是将企业传统封闭式的创新模式开放,为集群内企业创造机会、从外部获取各种创新资源,以促进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竞争力。本文以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促进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模型,剖析各创新要素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各创新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运用Amos16.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结构方程实证检验。
1 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作用机理模型和假设
1.1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机理模型
本文选取30个服务外包产业园管委会领导或者龙头企业高管为受访对象,进行了深入访谈,探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结合文献总结,归纳出服务外包产业的主体要素、服务与支持要素、创新资源投入、企业知识存量水平、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集群内企业协同等六大影响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因素。
结合六项影响因素,构建了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模型。其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中的主体要素和服务与支持要素被称为集群中的基本要素,而创新资源投入、企业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以及集群内企业协同是基本要素,通过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从而最终实现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被统称为集群运行要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正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参于国际市场的竞争,靠企业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内,主体要素(包括服务外包发包商、服务外包接包商以及竞争者)必须和服务与支持要素(包括大学与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进行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利用与整合,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战略联盟,从而来提高创新资源投入水平、提升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和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协同以及营造良好的集群创新环境。
1.2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促进集群创新能力机理的理论假设
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投入、离不开拥有较高知识存量水平和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实力企业的支撑,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协同合作。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任何实力雄厚的企业都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因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一方面与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及竞争者建立企业联盟,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大学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的合作,从外部获取资源以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促进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有利于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H2:企业知识存量水平的增加,有利于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H3: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H4:集群内企业协同程度增加,有利于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1.2.1服务外包主体要素在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服务外包企业由服务外包发包商、服务外包接包商以及竞争者组成。服务外包发包企业指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专业化团队来承接,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并且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业务模式。服务外包接包商指为发包方提供专业化的标准服务,以帮助发包商减少成本,从而使客户集中于核心业务的一种服务提供方式。竞争者(企业)是指在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中与接包商从事类似业务的企业,与接包商存在竞争关系。
我们将服务外包发包商、服务外包接包商以及竞争者统称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中的主体要素。由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5:与集群主体要素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创新资源投入的吸收。
H6:与集群主体要素的密切合作,有利于企业知识存量水平的提升。
H7:与集群主体要素的密切合作,有利于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升。
H8:与集群主体要素的密切合作,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协同程度的提高。
1.2.2大学、研究机构在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大学和研发机构在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中的功能定位是教学、研究、扩散知识以及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在集群中它们通过协同创新进行资源的整合,获得协同效应,形成良好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
大学、研发机构是源头创新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大学或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它们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一个科技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产品的突破性创新。
在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中,大学和研发机构作为人才培训者、新技术提供者、知识生产者、高技术产业化的推动者和孵化器以及科学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促进者,通过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输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成果、增加当地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高技术领域内企业和公共部门间建立网络等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1.2.3中介机构在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服务外包中介机构是指在服务外包的供求市场中,为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等中介服务的机构。在外包决策阶段,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外包诊断服务,避免企业做出错误的外包决策,规避由于逆向选择导致的风险。在外包契约的签订阶段,凭借外包中介机构的专业化知识,可以帮助企业与外包服务供应商谈判并签署服务外包协议,从而节省时间,避免企业陷入外包的锁定风险中。在外包的执行阶段,通过服务外包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监督外包服务供应商履行外包契约的各种要求,提供外包服务供应商资质参考。
1.2.4金融机构在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技术创新日益复杂,研发活动需要的资金量日益增大,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才能有效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由于技术创新的风险很大,对于回报不稳定的项目,获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就较小,因此稳定的资金来源成为企业创新的必备条件。
风险资本不仅为集群内新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还为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带来管理和专业知识支撑,对产业集群的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投资投向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由高技术产业向服务业和传统产业扩散。风险投资也必将对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2.5政府在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公共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是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基础。
政府通过营造优质的区域软环境和产业集群发展硬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推进企业协作网络的建设,促进集群内企业协同。政府搭建的公共平台主要体现人才培训、技术支撑、国际认证、国际接包以及就业创业五大功能,主要从商机开发、经验分享、人才培育及品牌推广几个方面来帮助集群内企业快速成长,提高自身竞争力,并且获得资源共享。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进集群创新的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制定针对创新的法令、法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创新的政策支持环境。通过前瞻性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对关键创新领域进行重点扶持,指引技术创新的正确方向。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新集群的服务与支持要素由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组成。这些要素在集群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功能,对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由此给出以下假设。
H9:与集群服务与支持要素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
H10:与集群服务与支持要素的密切合作,有利于企业知识存量水平的提升。
H11:与集群服务与支持要素的密切合作, 有利于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升。
H12:与集群服务与支持要素的密切合作,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协同程度的提高。
2 数据与实证分析
2.1数据搜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以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园为研究对象。 为方便操作,我们从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服务外包示范产业园名录中随机抽取50个服务外包产业园发放问卷,确定答卷者为有5年以上集群工作经验、对集群创新能力提升有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的服务外包园区管委会领导或者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高层管理者,每个园区控制在3份问卷,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问卷121份,得到实际有效问卷1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
2.2变量测量
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中涉及到两类变量:潜在变量和观察变量。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指不能直接观察的变量,它通过观测变量来测量。观察变量(Observed Variable)又称观测变量,它代表着“可被观察并加以测量”的双重意义。
本研究的潜在变量包括主体要素、服务与支持要素、创新资源投入、企业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集群内企业协同以及集群创新能力,共计7项。由于篇幅限制,模型中各潜在变量的测度指标(观察变量)不再详细列出。经过对潜在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构建了潜在变量的因子载荷及其统计显著性。
2.3分析结果及研究假设的验证
本研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检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机理模型。SEM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而形成的一种数据分析工具。本文采用AMOS16.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主体要素对创新资源投入、企业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以及集群内企业协同,路径系数分别是0.349、0.387、0.437、0.597,临界比(C.R.)分别为3.846、3.496、4.094和3.805,显著性均小于0.001,说明主体要素与创新资源投入、企业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以及集群内企业协同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与主体要素密切合作有利于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企业知识存量水平的提升、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升以及集群内企业协同程度的提高,即假设H5、H6、H7、H8在0.001显著水平下获得实证意义上的支持。
服务与支持要素对创新资源投入、企业知识存量水平以及企业知识获取与知识转移,路径系数分别为0.514、0.5和0.324,临界比(C.R.)分别为5.237、4.447和3.335,显著性均小于0.001,说明服务与支持要素密切合作,有利于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和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升,即假设H9、H10、H11在0.001显著水平上获得实证意义的支持。服务与支持要素对集群内企业协同,路径系数为-0.12,临界比(C.R.)为-1.423,显著性概率为0.155>0.1,路径系数即使在0.1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说明服务与支持要素与集群内企业协同无相关关系,即假设H12不能被支持。
通过运用结构方程建模(SEM)方法对服务外包产业园集群中各创新要素与集群创新能力之间相互关系的路径关系分析表明,服务外包产业园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始于与主体要素和服务与支持要素的密切合作,通过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及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升以及集群内企业协同的增加而获得提升,其作用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促进集群创新能力作用机理与路径图
3 结果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建立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促进集群创新能力的机理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获得如下结论。
(1)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内,主体要素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和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集群内企业协同,但是当前对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实现创新资源互补的认识还不足。
(2)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内,与服务与支持要素密切合作,有利于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和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升,但与集群内企业协同无关。
(3)服务外包产业园开放式创新模式下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企业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提升以及集群内企业协同的增加。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管理实践意义。样本为江浙沪服务产业示范园,说明本研究的结论能普遍适用于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实践,可以指导本土外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实践。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建议,首先,服务外包企业要与竞争对手加强合作,建立联盟。与竞争对手实现资源互补、技术共享和创新,以联盟为单位进行竞争,打出品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其次,协同应从企业与企业扩展到企业和服务与支持要素之间,通过资金、人才和技术共享,通过提升技术获取和转移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最后,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应该从主要依靠资金投入转变为资金、技术和管理创新并重,改变粗放式的创新模式,加强与大学、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的合作,全方位地获取各类创新资源,以实现企业服务创新的转型。
[1] 周泯非,魏江.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概念、要素与构建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5).
[2] 邵云飞,范群林,唐小我.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1(09).
[3] 徐道宣.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
[4] 王鹏飞,张红霞,曹红军.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5).
[5] Chesbrough H.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6] Zhang Y,Li H Y.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the Role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1).
[7] Viljamaa K.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llenges in Local Innovation Support Activities Emerging Knowledge Interactions in Charlotte's Motor Sport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7,15(9).
F061.5
A
2096-0298(2016)10(b)-148-03
①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项目“创新驱动战略视域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14NDJC131YB);宁波市软科学项目“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及提升路径研究(2015A10006)。
毛才盛(1971-),男,浙江余姚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集群创新、公共服务外包方面的研究。